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409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一般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

其中,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包括刚性车架(又称为底盘大梁架)和安装在刚性车架上的车身。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中发动机、传动系统的一部分、车身等总成部件都是用悬挂装置固定在刚性车架上,刚性车架通过前后悬挂装置与车轮连接。非承载式车身它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但是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比较笨重、质量大、高度高,一般用在货车、客车和越野车上,也有部分高级轿车使用非承载式车身。

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没有上述的刚性车架,承载式车身包括底板、车顶以及连接在底板和车顶之间的立柱,立柱包括位于汽车的前门的前侧的A柱、位于汽车的前门和后门之间的B柱和位于后门的后侧的C柱。承载式车身的底板、车顶和立柱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汽车的发动机、用于安装前轮的前悬挂装置、用于安装后轮的后悬挂装置和传动系统的一部分均安装在承载式车身上。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具有质量小、高度低、装配容易等优点,大部分轿车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

承载式车身的底板和车顶均包括车身结构件和罩设在车身结构件上的车身覆盖件。大部分的车身覆盖件和车身结构件采用冲压成型的工艺制造,承载式车身的尺寸以及形状受到各个车身结构件和车身覆盖件的尺寸和形状的影响,因此,在需要改变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型号时,需要改变用以制造车身结构件和车身覆盖件的多种冲压磨具,从而使得承载式车身的尺寸改变需要巨大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车辆,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的型号改变所需成本高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和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

底盘本体,其设有驾驶员座舱;

多个底盘模块单元,其沿着车辆纵向与所述底盘本体串联地连接;以及

其中所述底盘本体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多个所述底盘模块单元包括前、后底盘模块单元,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纵向前、后端并且通过相应的悬挂系统与前、后轮相连,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的至少一个中。

可选地,所述前底盘模块单元通过前悬挂系统与前轮相连,所述后底盘模块单元通过后悬挂系统与后轮相连。

可选地,所述驾驶员座舱布置在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线上。

可选地,所述前、后底盘模块单元与所述底盘本体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前驱动单元和后驱动单元;

可选地,所述前底盘模块单元设有第一动力舱室,所述第一动力舱室用于容纳驱动所述前轮的前驱动单元;和/或所述后底盘模块单元设有第二动力舱室,所述第二动力舱室用于容纳驱动所述后轮的后驱动单元。

可选地,还包括设在所述驾驶员座舱上方的防滚架,所述防滚架与所述底盘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乘客座舱,所述乘客座舱沿着纵向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一侧或者两侧。

可选地,所述乘客座舱位于所述驾驶员座舱的后方。

可选地,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两侧的所述乘客座舱纵向对称布置。

可选地,所述乘客座舱与所述底盘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

前缓冲部件,设置在所述底盘的前端,用于吸收来自前方的冲击;和/或

后缓冲部件,设置在所述底盘的后端,用于吸收来自后方的冲击。

可选地,所述悬挂系统的长度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轮的轮距。

可选地,所述底盘本体设有安装有电力系统的电力系统舱,所述电力系统用于向所述驱动单元提供电力。

可选地,所述电力系统舱位于所述驾驶员座舱的后方且与所述驾驶员座舱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电力系统包括发动机、蓄电池、电力传输系统和/或电力控制系统。

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动机。

可选地,所述悬挂系统中的杆件是可伸缩的,使得悬挂系统的长度能够调节。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分别连接在底盘本体的两端的底盘模块单元等多个独立的组成单元。在需要生产轴距不同的车型时,仅需改变底盘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单元、并将多个组成单元依次连接,即可形成轴距不同的底盘。因此,本实施例的底盘易于实现不同车型的车辆的规模化生产,并且降低了改变车型的成本。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的后底盘模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和乘客座舱没有连接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和乘客座舱连接在一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用于连接底盘本体和乘客座舱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汽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盘;11、前底盘模块单元;111、第一通孔;12、后底盘模块单元;121、第二通孔;122、第二壳体;123、支撑结构;13、底盘本体;131、驾驶员座舱;132、电力系统舱;2、防滚架;31、第一动力舱室;32、第二动力舱室;41、前缓冲部件;42、后缓冲部件;5、乘客座舱;61、第一传动装置;62、第二传动装置;71、前悬挂系统;72、后悬挂系统;73、前轮;74、后轮;8、连接件;81、第一板体;82、第二板体;83、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的“多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纵向”是指车辆的长度方向,车头为前,车尾为后;“横向”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爆炸图。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6和7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底盘1和设置在底盘1上用于向车轮提供驱动力的驱动单元。

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连接在底盘本体13的前端的前底盘模块单元和连接在底盘本体13的后端的后底盘模块单元。底盘本体13沿车辆纵向是细长的,例如为线性的。

前底盘模块单元11通过前悬挂系统71与前轮73相连。

后底盘模块单元12通过后悬挂系统72与后轮74相连。

前底盘模块单元和后底盘模块单元中的一个或两个中设置有驱动单元。在前底盘模块单元和后底盘模块单元之一中设置驱动单元的情况下,车辆为前驱或者后驱的。在前底盘模块单元和后底盘模块单元中均设置驱动单元的情况下,车辆为四驱的。

本实施例中,底盘1包括底盘本体13和分别连接在底盘本体13的两端的底盘模块单元等多个独立的组成单元。例如,在需要生产轴距不同的车型时,仅需改变底盘1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单元、并将多个组成单元依次连接,即可形成不同尺寸的底盘1。同样的,可以通过更换底盘模块单元上的悬挂摇臂长度和悬挂高度,来改变车辆的轮距和离地间隙。因此,本实施例的底盘1易于实现不同车型的车辆的规模化生产,并且降低了改变车型的成本。

前底盘模块单元11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允许用于带动前轮73转动的第一传动装置61穿过的第一通孔111。第一传动装置61沿车辆的横向由第一壳体内部朝第一壳体的外侧延伸,第一传动装置61的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与前轮73连接。第一传动装置61包括第一传动轴。

第一壳体可设置有第一动力舱室31,第一动力舱室31用于容纳驱动前轮73的前驱动单元。第一动力舱室31设置在第一壳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前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动机。

第一传动装置61的远离前轮73的一端与前驱动单元传动配合,以使前驱动单元驱动前轮73转动。

可选地,前驱动单元和第一传动装置61之间还设置有减速器和/或差速器。

本实施例中,前底盘模块单元1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能够与用以支承前轮73的前悬挂系统71可拆卸地连接。

第一连接部件设置在前底盘模块单元11的侧面上。前悬挂系统71与第一连接部件连接,并沿车辆的横向远离前底盘模块单元11延伸。前悬挂系统71的远离前底盘模块单元11的一端与前轮73连接。

前悬挂系统71包括多个第一杆体,第一杆体的第一端与前底盘模块单元11连接,第一杆体的第二端与前轮73连接。至少部分第一杆体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倾斜,以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

第一壳体可设有与第一杆体的第一端连接的多个第一安装部,多个第一安装部沿第一传动装置61的径向布置。第一杆体的第一端与不同的第一安装部连接使得第一杆体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倾斜的角度不同,第一杆体的第二端与前底盘模块单元11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不同,也即实现了前悬挂系统71的长度的调节。因此实现了两个前轮73之间的距离的调节。

还可以可选地,前轮73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杆体的第二端的多个第二安装部,多个第二安装部沿前轮73的径向布置,第一杆体的第二端与不同的第二安装部连接也可以调节第一杆体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倾斜的角度,从而调节前悬挂系统71的长度,进而调节了两个前轮73之间的间距。

同理,通过调节第一杆体的两端分别与前底盘模块单元11和前轮的安装位置,也可以实现前底盘模块单元11离地间隙的调整。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前悬挂系统的长度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辆的轮距。进一步地,车辆的前底盘模块单元11的离地间隙也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辆的离地间隙。因此,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1以及前悬挂系统71经过简单的调整就能够用于不同的离地间隙以及不同轮距的车辆。

当然,也可以为车辆的底盘1与不同的前悬挂系统71和后悬挂系统72配合以改变车辆的宽度以及离地间隙,从而改变车辆的轮距和离地间隙。

前底盘模块单元11的第一壳体的顶面的高度由前至后渐增,并且第一壳体的顶面与底盘本体13的顶面平滑过渡,以利于实现车辆的流线形设计。

可选地,第一壳体的顶面与第一壳体的侧面圆滑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的前底盘模块单元11、底盘本体13和后底盘模块单元12等多个组成单元的材质均为铝合金。相邻的两个组成单元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另外,底盘1的多个组成单元的材质可以均为碳纤维,相邻的两个部件可以采用粘接或铆接的方式连接。相邻两个组成单元中的一个的材质为碳纤维,另一个的材质为铝合金,不同的材质的相邻两个组成单元可以采用粘接或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底盘本体13上设置有驾驶员座舱131。底盘本体13的宽度仅能形成驾驶员座舱131。底盘本体13的外壳包括在车辆的横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之间形成驾驶员座舱131。

底盘本体13上还设置有电力系统舱132,电力系统舱室132用于安置车辆的电力系统或其他零部件。电力系统用于向车辆的驱动单元提供电力。本实施例中,电力系统包括发电系统、储能系统(例如蓄电池)、电力传输系统和/或电力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舱132位于驾驶员座舱131的后方且与驾驶员座舱131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因此,通过改变电力系统舱132与驾驶员座舱131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底盘本体13的长度,以用于改变车辆的轴距。

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后底盘模块单元1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后底盘模块单元12包括第二壳体122,第二壳体122上设置有允许用于带动后轮74转动的第二传动装置62穿过的第二通孔121。第二传动装置62沿车辆的横向由第二壳体122的内部朝第二壳体122的外侧延伸,第二传动装置62的远离第二壳体122的一端与车辆的后轮74连接。第二传动装置62包括第二传动轴。

第二壳体122包括第二动力舱室32,第二动力舱室32用于容纳驱动后轮74的后驱动单元。后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二壳体122内。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122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后驱动单元的支撑结构123。第一壳体也可以设有类似的支撑结构。

本实施例中,后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动机。

第二传动装置62的远离后轮74的一端与后驱动单元传动配合,以使后驱动单元驱动后轮74转动。

后驱动单元和第二传动装置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减速器、差速器和变速器。

本实施例中,后底盘模块单元1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能够与用于支承后轮74的后悬挂系统72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部件设置在后底盘模块单元12的侧面上。后悬挂系统72与第二连接部件连接,并沿车辆的横向远离后底盘模块单元12延伸。后悬挂系统72的远离后底盘模块单元12的一端与后轮74连接。

后悬挂系统72包括多个第二杆体,第二杆体的第一端与后底盘模块单元12连接,第二杆体的第二端与后轮74连接。至少部分第二杆体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倾斜,以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

可选地,第二壳体122上设置有与第二杆体的第一端连接的多个第三安装部,多个第三安装部沿第二传动装置62的径向布置。第二杆体的第一端与不同的第三安装部连接使得第二杆体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倾斜的角度不同,第二杆体的第二端与后底盘模块单元12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不同,也即实现了后悬挂系统72的长度的调节。因此实现了两个后轮74之间的距离的调节。

另外,后轮74可以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杆体的第二端的多个第四安装部,多个第四安装部沿后轮74的径向布置,第二杆体的第二端与不同的第四安装部连接也可以调节第二杆体相对于车辆的横向倾斜的角度,从而调节后悬挂系统72的长度,进而能够调节两个后轮74之间的间距。

同理,通过调节第二杆体的两端分别与后底盘模块单元12和后轮74的安装位置,也可以实现后底盘模块单元12离地间隙的调整。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后悬挂系统72的长度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辆的轮距。进一步地,车辆的底盘1的离地间隙也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辆的离地间隙。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底盘1以及后悬挂系统72经过简单的调整就能够用于不同的离地间隙以及轮距的车辆。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车辆的悬挂系统的长度是可调的,以改变车辆的轮距。

也可以为车辆的底盘1与不同的前悬挂系统71和后悬挂系统72配合以改变车辆的宽度以及离地间隙,从而改变车辆的轮距和离地间隙。

可选地,前、后悬挂系统71和72中的至少一个的杆体是可伸缩的,使得前、后悬挂系统71和72的至少一个的长度是可调节的。

如图1、6和7所示,驾驶员座舱131为底盘本体13的外壳围成的腔室,驾驶员座舱131的上端为开口端。

为了防止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因发生侧翻而产生滚动,车辆底盘还包括罩设在驾驶员座舱131的上方的防滚架2,防滚架2与底盘本体13可拆卸地连接。防滚架2能够在车辆发生意外时有效地保护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

防滚架2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拱形杆状部件和连接在两个拱形杆状件之间的多个结构加强杆。结构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拱形杆状部件连接。

拱形杆状部件的前端和后端均与底盘本体13连接,拱形杆状部件的前端位于驾驶员座舱131的前方,拱形杆状部件的后端位于驾驶员座舱131的后方。

防滚架2还包括斜支撑杆,斜支撑杆的第一端与底盘本体13连接,斜支撑杆的第一端位于驾驶员座舱131的前方,并与拱形杆状部件的前端在车辆的横向上间隔设置,斜支撑杆的第二端与拱形杆状部件连接,以增加防滚架2的结构强度。

车辆底盘还包括设置在底盘本体13的侧部的乘客座舱5。乘客座舱5与底盘本体13可拆卸地连接。

车辆底盘可以仅包括设置在底盘1的一侧的乘客座舱5,也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底盘1的两侧的乘客座舱5。该乘客座舱也可以设计为行李舱。

在本实施例中,驾驶员座舱131的两侧均设置有乘客座舱5。驾驶员座舱131位于车辆的横向的中部。分别位于驾驶员座舱131两侧的两个乘客座舱5相对于底盘本体13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底盘1的两侧均设置有乘客座舱5,乘客座舱5比驾驶员座舱131靠近底盘1的后端,以防止乘客座舱5遮挡驾驶员的视野。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的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没有连接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的底盘本体和乘客座舱连接在一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5的材质均为铝合金。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5可以采用铆接、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5中的一个的材质为铝合金,另一个的材质为碳纤维。或者,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5的材质均为碳纤维。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5可以采用粘接或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底盘还包括用于连接底盘本体13和乘客座舱5的连接件8。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底盘的用于连接底盘本体和乘客座舱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连接件8包括与底盘1连接的第一板体81、与乘客座舱5连接的第二板体82和连接第一板体81和第二板体82的立板83。第一板体81与立板83的上端连接,第二板体82与立板83的下端连接。

第一板体8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底盘1的第一螺栓孔。第一板体81与底盘1的底部通过多个第一螺栓连接。

第二板体8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乘客座舱5的第二螺栓孔。第二板体82与乘客座舱5的底部通过多个第二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车辆底盘还包括连接在底盘1的前端的前缓冲部件41和连接在底盘本1的后端的后缓冲部件42,以在车辆发生意外碰撞时保护车辆以及车辆内的驾驶员和乘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