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238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童车。



背景技术:

现有童车的车架多为可折叠结构,从结构上看既有多关节的复杂连杆机构,也有相对简洁的连杆类型。

例如公开号为CN203558113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快速收折的儿童车架,包括前腿组、后脚组、手把组、两个折叠结构,各折叠结构包括下关节、上关节、关节支撑座:在各个折叠结构中,下关节与前腿组连接:上关节与子把组连接:关节支撑座与后脚组连接:下关节与关节支撑座可转动连接,上关节与关节支撑座可转动连接。类似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车架包括前脚杆、后脚杆以及推手杆,三者通过一铰链机构相对转动配合,铰链机构既可以是单轴结构也可以具有多个旋转轴线的多轴结构;前脚杆、后脚杆以及推手杆的相对旋转可以实现车架的收折与展开,为了锁定收折与展开状态,铰链机构上可设置锁定机构。

但此类结构中,一般座椅都是额外设置,与车架之间插接配合,不方便收折,另外推手杆无法换向,使用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连带座椅一并折叠的童车,并且通过缓冲件的设置使折叠过程更加平顺,折叠后实现状态的保持。

一种折叠童车,包括前脚杆、后脚杆、推手杆以及座椅,所述前脚杆、后脚杆和推手杆相对转动配合,收折状态下,前脚杆和推手杆贴靠在后脚杆的两侧,所述后脚杆上设有滑套,该滑套与前脚杆之间设有牵引前脚杆向后脚杆靠拢的第一连杆,所述座椅为可折叠结构,在所述滑套与座椅之间设有牵引座椅折叠的第二连杆。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沿后脚杆运动的滑套,在收车时牵引前脚和座椅,同理展开车架时则是撑开前脚和座椅,可选的,在后脚杆上设置限位部件,以限定滑套运动的极限位置。例如可阻挡滑套运动的限位销或凸台等结构。

可选的,所述座椅包括座框和靠背杆,其中前脚杆顶部、后脚杆顶部以及靠背杆底部三者通过铰链机构转动配合;

所述推手杆的底部与靠背杆的底部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滑套和靠背杆铰接;

所述座框包括相互铰接的前半框和后半框,以及与前半框相连的侧扶手杆,其中后半框铰接在后脚杆上,侧扶手杆还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

侧扶手杆以及靠背杆均与第二连杆联动,受其牵拉座椅整体上会发生形变,继而折叠或展开。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杆上套设有弹簧,该弹簧一端相对固定在第二连杆上,另一端与侧扶手杆相作用。

在展开或折叠时,侧扶手杆会相对第二连杆运动,所述弹簧会作用于侧扶手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运动,对于操作者而言会感觉手感平顺。

作为优选,第二连杆上滑动套设有挡帽,所述弹簧通过该挡帽与侧扶手杆的端头部位相抵。

所述侧扶手杆为倒U形,倒U形其中一端部与座框的前半框固定或形成一体结构,倒U形另一端部与所述挡帽相抵,侧扶手杆上与第二连杆铰接的部位邻近与挡帽相抵的一端。

所述侧扶手杆铰接在第二连杆的中部。

第一连杆的相应端铰接在前脚杆的中部。

挡帽可增大接触面积,保护弹簧,另外通过与侧扶手杆的端头部位相抵还可以利用运动的死点进行折叠后或折叠前的限位,即发生运动时端头会通挡帽压缩弹簧,之后越过死点转入另一状态。

可选的,所述前半框和后半框均为U形,两者围成矩形框,两U形的开口侧相对并相互铰接,后半框上固定有支杆,且后半框通过该支杆铰接在后脚杆顶部。

后脚杆顶端与所述铰链机构相连,所述支杆与后脚杆的铰接位置靠近铰链机构。

可选的,所述铰链机构为T型件,其竖杆部位与后脚杆铰接,横杆部位一端与前脚杆顶部铰接,另一端与靠背杆底部铰接。

可选的,所述横杆为直杆、弧形杆或带有折弯的Z形杆。

可选的,所述前半框上固定有前扶手杆。

所述前扶手杆为倒T形,前扶手杆底端固定在前半框的中部。

可选的,所述前扶手杆上铰接有小腿靠杆。

可选的,所述靠背杆上铰接有篷布撑杆。

可选的,所述靠背杆的底端设有与靠背杆分体或一体结构的L形连接件,该L形连接件一端与靠背杆相对固定并铰接在所述铰链机构上,所述推手杆铰接在L形连接件的另一端。

可选的,所述铰链机构上设有支撑台阶,展开状态下L形连接件抵靠在该支撑台阶上,在支撑台阶和L形连接件之间设有相配合的展开状态锁定机构,在推手杆上设有控制该锁定机构的开关。

所述展开状态锁定机构包括位于支撑台阶部位的卡槽以及安装在L形连接件内部且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滑动锁舌,所述推手杆上的开关通过牵引索或连杆与所述滑动锁舌联动。

可选的,所述推手杆设有与靠背杆相贴的第一状态,以及相对靠背杆转动后顶端远离靠背杆第二状态,在推手杆与靠背杆之间设有相互配合将推手杆保持在第一状态的推手杆锁定机构。

所述推手杆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靠背杆上的固定座以及安装在推手杆上的滑动座,在固定座和滑动座这两者中,一者设有锁钩,另一者设有与该锁钩相配合的锁口。

可选的,所述侧扶手杆上设有定位柱,所述滑动座上设有与该定位柱相配合将推手杆保持在第二状态的定位槽。

处在第二状态的推手杆与靠背杆之间的夹角为60~150度,优选75~120度,进一步优选90度。

所述推手杆与靠背杆共面设置,所述推手杆相对靠背杆在该面内转 动。

推手杆的转动轴线为沿折叠童车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面与转动轴线在三维空间内相互垂直。现有技术中推手杆与靠背杆并未共面设置,导致车体不必要的加宽。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滑套牵拉车架整体变形,连同座椅一并实现折叠,还通过弹簧来缓冲使折叠操作更加平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侧前方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座椅部位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半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折叠状态下进一步收纳篷布撑杆后的侧视图;

图7为图3中的折叠童车在推手杆切换状态后的侧视图;

图8为推手杆切换状态过程中的侧后方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A部分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半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的折叠童车进一步折叠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0的折叠童车完全折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各附图,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童车,其车架部分包括前脚杆1、后脚杆2、推手杆3以及座椅,其中前脚杆1、后脚杆2、推手杆3对称的布置在车架左右两侧,在前脚杆1和后脚杆2底端相应的设有车轮。

座椅包括座框10和靠背杆3,结合图1和图2,座框10包括相互铰接的前半框10a和后半框10b,前半框10a和后半框10b均为U形,前半框10a和后半框10b的开口端转轴10c铰接,并对接围成矩形框,前半框10a上还固定有前扶手杆12,以及铰接有小腿靠杆13。前半框10a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 侧扶手杆11,每根侧扶手杆11均为倒U形。

后半框10b上固定有支杆10d,且后半框10b通过该支杆10d铰接在后脚杆2的顶部。支杆10d与后半框10b的固定连接部位邻近转轴10c。

后脚杆2上还设有用于限位支杆10d的阻挡件2a,在车架展开时,支杆10d绕自身底端的转轴(轴接在后脚杆2上)向前摆动直至抵靠在阻挡件2a上。靠背杆3上铰接有可以翻转的篷布撑杆14。

前脚杆1的顶部、后脚杆2的顶部以及靠背杆3的底部三者通过铰链机构5转动配合;铰链机构5为T型件,其竖杆部位与后脚杆2铰接,横杆部位一端与前脚杆1顶部铰接,另一端与靠背杆3底部铰接。

后脚杆2上设有滑套7,该滑套7与前脚杆1之间设有第一连杆6,滑套7与靠背杆3的中部之间设有牵引座椅折叠的第二连杆8。另外倒U形的侧扶手杆11的一端部与前半框10a形成一体结构,另一端部与第二连杆8的中部铰接。

第二连杆8上套设有弹簧9,该弹簧9一端相对固定在第二连杆8的底部,另一端滑动套设在第二连杆8上的挡帽15相连,弹簧9和挡帽15既可以是相互固定,还可以是相抵触而已。

侧扶手杆11与后脚杆2相连一端的端头部位抵靠在挡帽15上(可结合参见图8),侧扶手杆11端头部位为梯台形结构,利用其不同面与挡帽15的相互作用对于操作者而言会感觉手感平顺,折叠前后还可以利用运动的死点进行限位,即发生运动时端头会通挡帽15压缩弹簧9,之后越过死点转入另一状态。

后脚杆顶端与所述铰链机构相连,所述支杆与后脚杆的铰接位置靠近铰链机构。

结合图3,图4,靠背杆3的底端设有与靠背杆相固定的L形连接件3b,该L形连接件3b一端与靠背杆3相对固定并铰接在铰链机构上,推手杆4铰接在L形连接件3b的另一端。

铰链机构5上设有支撑台阶5a,展开状态下L形连接件3b抵靠在该支撑台阶5a上,折叠时脱离支撑台阶5a。

支撑台阶5a部位设有卡槽,L形连接件3b内部设有卡槽相配合的滑动 锁舌3c,推手杆4上设有通过牵引索与滑动锁舌3c联动的开关4a。

结合图7~图9,推手杆4设有与靠背杆3相贴的第一状态,以及相对靠背杆3转动后顶端远离靠背杆3第二状态,在推手杆4与靠背杆3之间设有相互配合将推手杆4保持在第一状态的推手杆锁定机构。

推手杆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靠背杆3上的固定座3a以及安装在推手杆4上的滑动座4a,固定座3a设有锁钩3a,滑动座4a设有与锁钩3a相配合的锁口4b。侧扶手杆11上设有定位柱11a,滑动座4a上设有与定位柱11a相配合将推手杆4保持在第二状态的定位槽4c。处在第二状态的推手杆4与靠背杆3之间的夹角大致为90度。

处在第一状态的推手杆4需要切换状态时,沿推手杆4向上提拉滑动座4a使得锁钩3a和锁口4b分离,而后转动推手杆4至第二状态,使滑动座4a上的定位槽4c与定位柱11a卡合,则推手杆4定位IE保持在第二状态。

结合折叠童车的各状态变化图,本实用新型折叠童车由展开状态进行折叠时,首先通过开关4a使L形连接件3b内部的滑动锁舌3c脱离卡槽,同时向后脚杆2翻折推手杆4和靠背杆3,靠背杆3的运动通过第二连杆8传递至滑套7,继而牵动第一连杆6以及前脚杆1,滑套7逐渐向后脚杆2的端移动,牵拉前脚杆1向后脚杆2靠拢,通过推手杆4和靠背杆3从另一侧也向后脚杆2靠拢。

在第二连杆8运动的同时,也牵引侧扶手杆11,侧扶手杆11相对第二连杆8转动时其端头部位会改变与挡帽15的接触部位,即压缩弹簧,对折叠过程加以缓冲。

侧扶手杆11与前半框10a连接的一端也同时会牵引前半框10a运动,由于前半框10a与后半框10b相互铰接,而后半框10b又通过支杆10d与后脚杆铰接,因此在前半框10a和后半框10b之间会由初始的展平状态在转轴10c部位开始折弯,同时后半框10b以及支杆10d也相对后脚杆2发生转动。

随着折叠的进行,前半框10a和后半框10b之间会由初始的展平状态最终折成夹角约45~90度,支杆10d基本与后脚杆2对其,期间后半框10b和支杆10d之间是相互固定的,仍保持原有相对位置关系,支杆10d 较短与后半框10b之间夹角约45~90度,例如60度左右,且支杆10d与后脚杆2连接的一端朝远离前半框10a的方向倾斜。篷布撑杆14以及小腿靠杆14最后也相应转动至折叠状态。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显然这些改动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保护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殊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