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车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442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及其车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辆的车身。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各种类型的车身的需求日益增大。

目前对汽车安全问题的关注,消费者更加注重汽车安全。针对商用车或MPV等车辆来说,车辆的两侧往往设置侧滑门,然而由于车侧滑门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其他因素,导致当侧滑门受到内部较大冲击力时,侧滑门的某一部位与车身脱开,进而使车门受力不平衡,引起其它侧滑门保持件与车身脱开。

因此,如何确保侧滑门的使用可靠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的车身,该车身可以解决侧滑门容易发生脱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身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的车身,包括侧围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侧围滑动的侧滑门,所述侧围与所述侧滑门设有锁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与所述侧滑门还设有当所述侧滑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能够防止所述侧滑门相对于所述侧围脱落的固定部。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侧滑门能够相对于侧围滑动,以实现侧滑门的开启与关闭,现有技术中可以利用车锁和/或限位器等锁止部将侧滑门关闭;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除了锁止部之外,还设置固定部,当侧滑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在固定板的作用下即可避免侧滑门相对于侧围脱落,确保侧滑门与侧围的连接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侧滑门容易脱离于侧围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具体为能够相互插嵌配合的定位槽与防脱钩;所述定位槽设于所述侧围与所述侧滑门两者中的任意一者,另外一者设有所述防脱钩。

优选地,所述定位槽设置在位于所述侧滑门开启方向的一侧上方。

优选地,当所述侧滑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侧滑门位于所述侧围的B柱与C柱之间。

优选地,所述防脱钩包括固定于所述侧围的安装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座并向外侧延伸的外凸立柱,所述外凸立柱的末端具有用以与所述定位槽配合的卡头。

优选地,所述外凸立柱位于远离所述侧滑门开启方向的一侧,且所述卡头沿所述侧滑门开启方向的一侧延伸。

优选地,位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外凸立柱之间、以及位于所述外凸立柱与所述卡头之间均具有用以避免应力集中的过渡部。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设有安装孔,所述侧围设有安装螺母,紧固部件通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螺母锁紧。

优选地,两个所述安装孔对称设于所述安装座的上下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具备上述有益效果,此处将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身的侧围未安装防脱钩时的安装点A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安装点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安装有防脱钩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安装有防脱钩的位置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中防脱钩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身的侧滑门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定位槽位置C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3中安装有防脱钩的侧围与图7中的侧滑门配合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身的侧围未安装防脱钩时的安装点A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安装点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安装有防脱钩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安装有防脱钩的位置B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中防脱钩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身的侧滑门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定位槽位置C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3 中安装有防脱钩的侧围与图7中的侧滑门配合时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主要包括侧围1和侧滑门2,如说明书附图1、附图4与附图9所示。

侧围1具有开口结构,而侧滑门2能够相对于侧围1滑移;当侧滑门2关闭时,则侧滑门2恰好位于侧围1的开口结构处,实现侧围 1的封闭;而当侧滑门2开启时,则暴露出侧围1的开口结构。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侧滑门2关闭,通常设置有锁止部,锁止部可以为车锁以及限位器,车锁与限位器分别位于侧滑门2的两侧,且处于侧滑门2的中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除了上述锁止部之外,还设有固定部,以实现当侧滑门2处于关闭状态时,能够防止侧滑门2相对于侧围1 脱落;也即在锁止部的作用下可以实现侧滑门2的关闭,而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部可以保持侧滑门2处于关闭状态,避免侧滑门2因意外受力而开启。为了实现侧滑门2保持于关闭状态,也即为了保持侧滑门2与侧围1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固定部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卡扣、卡隼或其他能够实现侧滑门2与侧围1固定的部件即可。

为了实现固定部的作用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锁止部的作用,固定部的位置并不与锁止部重叠;举例来说,倘若两个限位器位于侧滑门2 的第一侧,而车锁位于侧滑门2的第二侧中部位置,则锁止部的位置最好远离限位器与车锁的位置,可以设置于侧滑门2第二侧的靠上的位置,以避免侧滑门2相对于侧围1的脱离。当然,固定部的设置方式及其位置还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则相应的固定部也应设置于不同位置。

更为具体地,固定部可以为能够相互插嵌配合的定位槽21与防脱钩3,且定位槽21设置在侧滑门2或侧围1上,而侧滑门2与侧围 1两者中未设置定位槽21的部件则设置防脱钩3,以实现定位槽21 与防脱钩3在侧滑门2处于关闭状态时能够插嵌配合,确保侧滑门2 与侧围1的相对位置固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定位槽21设于侧滑门2,侧围1设有防脱钩3,且防脱钩3能够插嵌于定位槽21,以确保防脱钩3与定位槽21 的相对位置固定;由于侧滑门2可以相对于侧围1滑移,因此侧滑门2与侧围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然而本实用新型中,只有当侧滑门2关闭时,侧滑门2的定位槽21才能够与侧围1的防脱钩3 相互配合,实现插嵌,进而确保侧滑门2与侧围1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也即当侧滑门2关闭时,在防脱钩3插嵌于定位槽21的作用下,实现侧围1与侧滑门2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现有技术中因人员对侧滑门2产生冲击而造成侧滑门2开启的现象发生。如此设置,进一步确保在侧滑门2关闭状态下,侧滑门2与侧围1的连接可靠,避免侧滑门2的意外开启,实现保护乘员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将定位槽21设置在位于侧滑门2开启方向的一侧上方,如说明书附图1、附图3与附图7所示。

以说明书附图1为例,侧围1具有开口结构,侧滑门2应位于侧围1的外侧,且侧滑门2应朝向左侧开启,即侧滑门2的开启方向为向左侧方向;定位槽21即设置于侧滑门2的左侧上方,如说明书附图 7所示;其中附图7为侧滑门2的内侧示意图,附图7所示的侧滑门2 在与附图1所示的侧围1配合使用时,则应将附图7中的侧滑门2向外侧翻转,也即左右位置互换,即可实现侧滑门2与侧围1的配合;同样地,防脱钩3需要与定位槽21对应设置,以便防脱钩3与定位槽 21配合;当侧滑门2关闭时,防脱钩3与位于侧滑门2左侧的定位槽 21实现插嵌,而侧滑门2另一侧的位置(也即侧滑门2右侧)与侧围 1之间往往具有锁止部,这样一来,侧滑门2关闭时,侧滑门2的两侧均能够与侧围1连接,并且定位槽21即设置于侧滑门2的左侧上方,避免侧滑门2相对于侧围1向下掉落,确保侧滑门2与侧围1的连接可靠。

当然,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侧滑门2关闭时,侧滑门2与侧围1 的连接可靠;而当侧滑门2开启时,侧滑门2相对于侧围1向外侧并向左侧滑移,此时定位槽21在侧滑门2的带动下脱离于防脱钩3;也即针对定位槽21与防脱钩3的设置,应根据侧滑门2的运动轨迹,在防脱钩3对应位置的侧滑门2的内板上增加定位槽21;当侧滑门2关闭时,防脱钩3恰好钩在定位槽21中。为保证侧滑门2打开时,防脱钩3能够从定位槽21中脱出,在侧滑门2关闭时,防脱钩3与侧滑门 2的内板保持间隙,且重叠尺寸需要精确计算。当侧滑门2打开瞬间,其运动轨迹为向侧围1的外侧和后侧复合运动,重叠尺寸恰好能满足防脱钩3从定位槽21中脱出。

更进一步地,当侧滑门2关闭时,侧滑门2位于侧围1的B柱与 C柱之间。也即限定了侧围1开口结构的具体位置,开口结构处于侧围1的B柱与C柱之间,而以说明书附图1为例,侧滑门2关闭时,侧滑门2处于B柱与C柱之间,而当侧滑门2开启时,侧滑门2需要朝向C柱的左侧(也即车辆的后方)滑移,以实现侧滑门2开启。

换句话说,当侧滑门2开启时,侧滑门2朝向侧围1的D柱方向滑动;如此设置的侧滑门2,其位置与滑移方式为大多数商务车辆与 MPV等车型采用;然而,根据实际需要,侧滑门2还可以朝向A柱方向开启,并且侧滑门2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本文不再赘述。

针对防脱钩3的具体设置方式,如说明书附图4至附图6所示,包括安装座31、外凸立柱32和卡头33,上述三者最好为一体结构,以确保防脱钩3的结构稳固。安装座31固定于侧围1,外凸立柱32 与安装座31连接,且外凸立柱32向外侧延伸,卡头33位于外凸立柱 32的末端,用于插嵌于定位槽21内。如此设置,防脱钩3能够相对于侧围1固定可靠,且卡头33位于安装座31的外侧,卡头33与安装座3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实现了卡头33插嵌于定位槽21的目的。

更为具体地,外凸立柱32位于远离侧滑门2开启方向的一侧,且卡头33沿侧滑门2开启方向的一侧延伸,如说明书附图5、附图6 与附图9所示。也即,以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4举例,外凸立柱32 位于安装座31的右侧,卡头33沿安装座31的左侧延伸,当侧滑门2 朝向侧围1的右侧(也即车头方向)滑移并关闭时,定位槽21相对于防脱钩3移动,也即位于右侧的外凸立柱32能够在定位槽21内相对滑动,当定位槽21与防脱钩3插嵌到位时,则卡头33能够卡接于定位槽21中,实现侧滑门2与侧围1的卡接。

其中:侧滑门2包括内板与外板,内板设有通孔,而内板与外板之间具有用以供卡头33伸入的间隙,当卡头33卡接于定位槽21时,则卡头33首先穿过内板的通孔,而后进入至内板与外板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实现卡接,如说明书附图9所示;如此设置,从侧滑门2的外侧看,外板并无明显变化,仅仅是内板上设置了通孔,而侧滑门2 的外观(也即外板)不受影响,如说明书附图8所示。

安装座31与外凸立柱32之间具有过渡部35,同样地,外凸立柱 32与卡头33之间也具有过渡部35,用以避免应力集中的,确保防脱钩3的结构稳固可靠。也即,防脱钩3整体可以采用一次成型方式制作,以确保其结构稳固,强度可靠。

针对防脱钩3与侧围1的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给出如下实施方式:安装座31设有安装孔34,可以在侧围1焊接有安装螺母41,紧固部件42穿过安装孔34后锁紧于安装螺母41,从而将防脱钩3紧固于侧围1,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其中,紧固部件42可以为紧固螺栓,也即,紧固螺栓的螺栓杆伸入安装孔34后旋入安装螺母41中,紧固螺栓的头部位于安装孔34之外,且与安装孔34保持紧密贴合,以实现防脱钩3固设于侧围1的目的;当然,防脱钩3与侧围1的固定方式还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为了确保防脱钩3相对于侧围1的固定可靠,本实用新型可以设置两个安装孔34,且两个安装孔34对称设于安装座31的上下两侧,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与安装孔34相对应地,侧围1应焊接有两个安装螺母41,用以分别与每一个安装孔34相配,从而供两个紧固部件 42将防脱钩3与侧围1锁紧,实现两者的稳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车身的车辆,包括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车身;车辆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及其车身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