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式骑车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6588发布日期:2018-11-16 23:12阅读:14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两轮骑车类技术领域,是一种使用时就装上,不用时就卸掉,恢复两轮骑车原状的离合式骑车偏斗(以下简称偏斗)。

背景技术

两轮骑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是我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其简便、灵活、实用,尤其现代车多人多、道路拥堵、车辆难行,是任何家庭都不能缺少的。即使家有几部小轿车,也不能取代骑车。但骑车也有一个缺限,即两轮骑车只能坐人不能拉货,是单纯的“人用车”。我们普通百姓家庭买不起小轿车、面包车,要想少量拉点生活用品就得用三轮车。但三轮车体积大,占空间大,多用于农业生产和城乡短途货物搬运。如城郊菜农、果农带农具、农资到菜园、果园干活、进城卖菜卖果;小商店、小作坊、小商贩配送商品,沿街叫卖等。而城市居民是用得少,离不了。单纯的人出行,带个固定的大车斗是一种包袱和浪费,显得笨重、不雅,遇到限行路段不能通过,且不便停放,不如两轮骑车方便。两者各有长短,我们两难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两轮骑车的右边连接一偏斗,变成三轮车(或四轮车),既可坐人又能拉货,不用时卸下偏斗又恢复两轮骑车原状,分合自如、随心所愿,使我们生产经营、办事出行更舒适、更便捷。

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自行车偏斗,以26型普通自行车为例说明如下:

该偏斗由偏轮、车斗、车架、连杆四部分组成。

所述偏轮有后偏轮和前偏轮(也叫平衡轮)两个。后偏轮规格、型号与骑车后轮相同,便于安装连接,且受力均匀,车轴刻螺纹,可插入带螺纹的大杠内旋接固定。如车轴较细,与大杠内径不配套,就用变径接头转换一下。变径接头一端呈螺母形,可与车轴配套旋接,另一端呈螺丝状,可插入大杠内旋接固定。平衡轮直径较小,车轴刻螺纹,安装在车斗前右下角,高度不够,可在前边框下横向焊接一支架,架下水平焊一管状螺母,螺母直径与车轴配套。在右边框前部下面焊一斜支架撑子至管状螺母,这样右边框、撑子与支架构成一三角架,可加固支架。把平衡轮轴插入管状螺母旋紧即可。

所述车斗为长方体船形,由底板、前挡板、后挡板、左右侧边板五块板组合而成。每块板由角铁焊成框架,中间用撑子加固,焊上铁皮即成。组装车斗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底板角铁一边水平向内,一边垂直向上,便于与竖板连接。四块竖板下底和左右侧角铁一边连铁皮,一边向斗内,便于互相连接,上端一边连铁皮,一边向外,形成外翻斗沿。各板交接重叠处均匀钻孔,用螺钉和螺母连接固定成一个车斗,不用时卸下螺钉,分拆五块板,便于运输和保存。另一种是:各板之间焊接组成车斗,不用时不能分拆。在车斗右沿外焊接一水平车帮,可罩着两泥板及偏轮。两泥板左沿处均钻孔洞,用螺钉、螺母固定在车斗右边框上。

所述车架由大杠、小杠与骑车后平叉连接构成。大杠圆筒形,两端均刻内螺纹。取下骑车后轴固定螺母,把大杠一端旋接在后车轴上,代替螺母固定后轴。如双方直径不配套,可用变径接头转换连接。小杠使用角铁,一端用抱箍连接在后平叉上,另一端用抱箍连接在大杠上,大杠、小杠、后平叉形成一个水平三角形——车架,使大杠更牢固、稳定。在小杠角铁水平面与车斗下左边框交汇处钻一竖孔,以备固定车斗。小杠连接后平叉的位置,在不影响右脚蹬车运动(不碰脚后根)的前提下,尽量前移,以扩大三角架的面积,使车架更稳定。

所述连杆用角铁制成,有前连杆和后连杆两个,用一个抱箍和两个螺栓、螺母水平固定在鞍管上。前连杆一端竖面并连在抱箍前片外面,水平面盖着抱箍水平开口,在外螺栓处向右前方弯折后另一端伸展至车斗前部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后连杆一端竖面并连在抱箍后片外面,水平面在上,在外螺栓处向右后方弯折后另一端伸展至车斗后部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

前连杆连接左斗沿的位置,在不影响右腿蹬车运动的前题下尽量靠前,以稳定车斗前部。

车斗放在大杠上的位置,以后边框不超过后轮半径的后一半为原则,以免斗内重量靠后时失去平衡,引起整车向后翻转。长车斗前端可以到达前泥板处,必须用平衡轮支撑车斗右前角。短车斗前端只到中轴处,不用平衡轮,我们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

技术方案2:电动车偏斗,以小鸟tdt325z型电动车为例说明如下:

电动车电机线如从后轮右边引出,就给大杠的连接造成不便,解决办法:一是把车轴调头。二是把车轮翻转180度,电线自然调到左边,通过调整电机接线,使电机反转。三是把变径接头与大杠交接部分纵向开一条口,口宽同电线直径,电线可以通过。使用时从电瓶上摘下电机线穿入变径接头中,把接头旋上车轴后,电线通过开口回到原车轴出线口,把大杠接在变径接头上即可。

所述小杠角铁竖面在后,水平面在上,把小杠一端的竖面与水平面交接处水平锯一口,把竖面向前内折,内折角度参照小杠伸向大杠的角度,去掉内折面以外的水平面部分,把内折面钻一孔洞,套在电动车中轴上,用中轴螺母固定,另一端用抱箍连接在大杠上,大杠连接在后轮轴上,由此形成一个水平三角形——车架。为加固车斗前部,在车斗下加装一用角铁制成的斜梁。斜梁竖面在前,水平面在上,把梁一端的竖面与水平面交接处水平锯一口,把竖面向后内折,内折角度参照斜梁伸向车斗右前角的角度。锯掉内折面以外的水平面部分,把内折面钻一孔洞,套在电动车中轴上,用中轴螺母固定。另一端水平向右前方伸展至车斗右前角,用螺钉、螺母固定。同时把车斗左下边框也固定在斜梁上。小杠和斜梁共用一个中轴和螺母,最好同时安装。平衡轮直径与后偏轮一样,不用支架支撑,管状螺母直接焊在车斗前边框下即可。因电池在车前部,车斗向后移至与后轮后边齐,前后仍平衡,不会向后翻车。其它参照技术方案1。

技术方案3:摩托车偏斗,以宗申摩托车为例说明如下:

大杠与后轮轴之间有排气管挡道无法连接,解决方法一是把排气管上下移动,露出后轮轴。二是用一块大角铁制成一个连接板。该板竖立面依照后轮轴和后减震下端连接销轴的位置,钻两个孔洞,套在两轴上,再用螺母固定。另一水平面依照排气管的形状,弯成弧形从上面越过排气管。在与后轮轴对应处焊一水平螺丝,相当于后轮轴向右方(水平穿过排气管)的延伸,接上大杠即成。

后连杆一端用抱箍固定在后平叉后部,另一端向后上方伸展至车斗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前连杆一端用抱箍固定在后平叉前部,另一端向前上方伸展至车斗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

因摩托车较重,只要有一斜梁支撑右前角,就不用平衡轮,仍能使车斗保持平衡。

其它如车架、斜梁、车斗等参照技术方案1、2。

以自行车为例说明此偏斗的使用方法:取下骑车后轮轴固定螺母,旋接上大杠,把后偏轮轴(带车轮)插入大杠另一端旋紧,把小杠用抱箍固定在后平叉与大杠之间,大杠、小杠、后平叉形成一个水平三角形——车架。把车斗放在车架上,用两个抱箍把大杠与车斗(左右下边框)固定在一起。在抱箍与车斗之间加垫片,可把车斗调节到任意高度。在抱箍铁片下边对孔处焊接一同径螺母,固定车斗时,螺钉从斗内下插至此螺母处旋紧固定,人在上边拧螺钉,不管下边,很方便。用螺钉、螺母把车斗左下边框固定在小杠上。把平衡轮轴旋入车斗右前角管状螺母中固定。用前、后两个连杆和抱箍把车斗(左外沿)连接在鞍管上,这样车斗上、下都固定与骑车一体化,很牢固。骑车是高速运动物体,应尽量多处固定,确保安全。不用时松开鞍管抱箍,取出两连杆,移开车斗,摘下两偏轮,拆除车架,又恢复两轮自行车原状。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离合式骑车偏斗,把两轮骑车与三轮骑车结合起来,结构简单、拆装快捷、分合自如、经济实用。不用时是个两轮骑车,出行方便,绿色环保;使用时装上偏斗就变成个三轮(四轮)车,可以拉货。对农民、小商贩、小门店、小作坊短途运送货物很适用。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城市寸土寸金,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倡骑车出行。使用该偏斗,如再张一个简易棚,既能坐人又能拉货,运送点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作难,虽不常用但很实用。对我们普通百姓家庭接送儿童上学、老人、病人出门、出租拉客,坐在车斗里比骑在车后更安全、舒适,可谓穷人的小轿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图,也是自行车偏斗俯视图

图2是自行车偏斗侧视图

图3是变径接头侧视图

图4是大杠侧视及横截面图

图5是小杠侧视及横截面图

图6是自行车偏斗车架俯视图

图7是前偏轮、后偏轮及车轴俯视图

图8是电动车偏斗俯视图

图9是电动车偏斗侧视图

图10是前、后连杆连接抱箍、车斗俯视图

图11是小杠、后平叉与抱箍连接横截面图

图12是平衡轮支架前视图

图13是平衡轮支架斜撑子侧视图

图14是小杠、大杠与抱箍连接横截面图

图15是摩托车偏斗车架和斜梁与中轴连接的俯视图

图16是摩托车偏斗连接板越过排气管连接车轴与大杠的后视图

图17是斜梁、小杠与中轴连接的俯视图。

图18是小杠连接中轴的内折面图。

图19是斜梁连接中轴的内折面图。

图20是摩托车后平叉与前、后连杆连接的后视截面图。

图中1骑车前轮、2前泥板、3车把、4车架、5前连杆、6鞍管、7鞍座、8依架、9小杠、10后轮轴、11大杠、12后泥板、13后连杆、14车斗、15平衡轮、16平衡轮泥板、16-1平衡轮泥支、17平衡轮轴、18车帮、19后偏轮轴、20后偏轮泥板、20-1后偏轮泥支、21电池盒、22后偏轮、23平衡轮支架、24支架撑子、25后平叉、26平叉抱箍、27骑车后轮、28大杠抱箍、29排气管、30鞍管抱箍、30-1鞍管抱箍螺母、30-2鞍管抱箍螺栓、31连接螺丝、32管状螺母、33骑车中轴、34斜梁、35后减震、36减震下销轴、37连接板、38中轴螺母、39小杠内折面、40斜梁内折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三种技术方案都有偏轮、车架、车斗、连杆四部分组成。由于车种不同,结构不同,对应不同部位略有变更。如自行车中轴有脚蹬,只好把小杠连在后平叉上;摩托车座垫处有减震,会上下移动,无法固定连杆,就把连杆连在后平叉上;摩托车车身重,就不用平衡轮等。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将详细说明第1方案,后两方案仅就不同部分加以说明,其它省略,可参照第1方案。

参看图1、图2、图3、图4、图7、图12、图13。所述偏斗由偏轮22、15、车斗14、车架、连杆5、13四部分组成。偏轮有后偏轮22和前偏轮15(也叫平衡轮)两个。后偏轮22规格、型号与骑车后轮27相同,其车轴19刻螺纹,可插入大杠11内旋接固定。如车轴较细,与大杠不配套,就用变径接头转换连接。平衡轮15直径较小,其车轴刻螺纹,安装在车斗14前右下角,高度不够,就在前边框下焊一支架23,支架下焊一管状螺母32(内径与车轴配套)。在右边框下焊一斜支架撑子24至管状螺母32,这样右边框、支架撑子、支架构成一个三角架,可加固支架。把平衡轮轴17插入管状螺母32中旋紧即可。

参看图1、图2。车斗14为长方体船形,由底板、前挡板、后挡板、左右侧边板五块板组合而成。每块板由角铁焊成框架,中间用撑子加固,焊上铁皮即成。组装车斗14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板与板边棱(角铁的一个面)之间重叠均匀对应钻孔,用螺钉穿孔,用螺母固定组合成车斗14,可卸下螺钉,拆开五块板,便于运输和存放;另一种是各板之间焊接组成车斗14,不能分拆。车斗上端角铁的一个面向外,形成外翻斗沿,在右斗沿处焊一水平车帮18,可罩着两泥板16、20及两偏轮15、22。两泥板左沿处均钻孔洞,用螺钉、螺母固定在车斗边框上。

参看图1、图4、图5、图6、图11、图14。车架由大杠11、小杠9与骑车后平叉25连接构成。大杠11圆筒形,两端均刻内螺纹。取下骑车后轴固定螺母,把大杠一端旋接在后轴10上,小杠9用角铁制成,一端用抱箍26固定在后平叉25上,另一端用抱箍28固定在大杠11上,大杠、小杠、后平叉形成一个水平三角形——车架。在小杠9角铁的水平面与车斗左边框交汇处钻孔,以备固定车斗14。

参看图1、图10。两连杆用角铁制成,前连杆5一端竖面并连在鞍管30上的抱箍前片外面,水平面盖着抱箍开口;后连杆13一端竖面并连在抱箍后片外面,水平面在上,用两个螺栓30-2和两个螺母30-1把两连杆水平固定在鞍管30上。前连杆5自外螺栓30-2处向右前方弯折后水平伸展,另一端至车斗前部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后连杆13自外螺栓30-2处向右后方弯折后水平伸展,另一端至车斗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

参看图8、图9、图15、图17、图18、图19。在电动车偏斗中,小杠9角铁的竖面在后,水平面在上,把小杠一端的竖面与水平面交接处水平锯一口,把竖面向前内折,内折角度参照小杠伸向大杠的角度。锯掉内折面39以外的水平面部分,把内折面39钻一孔洞,套在中轴33上,用中轴螺母38固定。另一端用抱箍28固定在大杠11上,大杠连接在骑车后轮轴10上,由此形成一个水平三角形——车架。为加固车斗14前部,在车斗14下加装一用角铁制成的斜梁34。斜梁竖面在前,水平面在上,把梁一端的竖面与水平面交接处水平锯一口,把竖面向后内折,内折角度参照斜梁伸向车斗右前角的角度。锯掉内折面40以外的水平面部分,把内折面40钻一孔洞,套在中轴33上,用中轴螺母38固定。另一端水平向右前方伸展至车斗右前角下,用螺钉、螺母固定。同时把车斗左下边框也固定在斜梁34上。小杠9和斜梁34共用一个中轴33和中轴螺母38,最好同时安装。平衡轮15与后偏轮22直径一样,不用支架支撑,管状螺母32直接焊在车斗前边框下即可。因电动车电池在车前部,车斗14向后移至与后轮27后边齐,前后仍平衡,不会向后翻车。

参看图16。在摩托车偏斗中,大杠11与后轮轴之间有排气管29挡道,无法连接。除上、下移动排气管,露出后轮轴10外,今制一个连接板37,该板竖面依照车轴10和后减震35下端销轴36的位置,钻两个孔洞,套在两轴上,用螺母固定。另一水平面依照排气管29的形状,弯成弧形从上面越过排气管29。在与后轮轴10对应处焊接一水平连接螺丝31,相当于后轮轴10向右方(水平穿过排气管)的延伸,接上大杠11即成。

参看图20。在摩托车偏斗中,后连杆13一端用抱箍26固定在后平叉25后部,另一端向后上方伸展至车斗14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前连杆5一端用抱箍26固定在后平叉25前部,另一端向前上方伸展至车斗14左外沿处,用螺钉、螺母固定。

因摩托车车身重,只要有斜梁34支撑右前角,就不用平衡轮15,仍能使车斗14保持平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