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身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9316发布日期:2019-01-02 22:5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下车身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下车身框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油耗法规及co2排放要求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逐步受到大家的关注,可是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较短是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续航里程的主要原因有电池技术、电池容量及整车重量等,其中电池技术暂时突破较为困难。

国内现有新能源汽车延续传统钢制车身设计思路,采用钢制下车身框架,不仅重量大影响续航里程,而且对电池空间布置有一定限制性,电池安全性能也存在一定风险。极大的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及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布局空间使用率,并提高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发明的下车身框架,依次分为:发舱部、电池部和门槛部,其中,所述发舱部由对称的两组方管件组成,每组所述方管件的截面分为上框和下框,且所述上框和所述下框中分别形成有斜支撑;所述发舱部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和所述中段的外壁上,分别形成有溃缩孔;所述后段形成复合支脚,与所述电池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池部呈框型结构,具有供电池安装的安装腔;所述门槛部由对称的两组方管组成,且每组方管的截面分为左上框、左下框、右上框和右下框。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所述溃缩孔为形成在所述发舱部边角处的长条形凹槽,分为第一溃缩孔、第二溃缩孔和第三溃缩孔;所述第一溃缩孔和所述第二溃缩孔形成在所述前段,且所述第一溃缩孔长16mm,所述第二溃缩孔长9mm;所述第三溃缩孔形成在所述中段,所述第三溃缩孔长8mm。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所述第一溃缩孔的中心和所述第二溃缩孔的中心间距60mm。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复合支脚至少具有两个连接支脚,分别为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连接在所述电池部正对所述发舱部的顶面,所述第二支脚连接所述电池部的内侧面。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发舱部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电池部,所述复合支脚呈三十度倾斜角与所述电池部连接。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以所述发舱部所在方向为前,所述门槛部所在方向为后,所述门槛部的两个所述方管,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靠近。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所述门槛部的两个所述方管具有弯折区,朝相向的方向弯曲,所述弯折区后方为溃缩区。

如上所述的下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发舱部、所述电池部和所述门槛部为铝合金件。

本发明的下车身框架合理分配了发舱部、电池部和门槛部,合理的分配的电池空间,提高电池装配的空间使用率,同时发舱部的溃缩孔,还能有效减少撞击对电池造成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下车身框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下车身框架中发舱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下车身框架中门槛部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下车身框架中发舱部局部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下车身框架俯视图。

附图标记:

发舱部1;电池部2;门槛部3;上框11;下框12;斜支撑13;溃缩孔14;第一支脚15;第二支脚16;左上框31;左下框32;右上框33;右下框34;弯折区35;溃缩区36;第一溃缩孔141;第二溃缩孔142;第三溃缩孔1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公开一种下车身框架,参见图1和图6,依次分为:发舱部1、电池部2和门槛部3。

参见图1到图3,发舱部1由对称的两组方管件组成,每组方管件的截面分为上框11和下框12,且上框11和下框12中分别形成有斜支撑13。也就是说发舱部1的方管的截面分为上下,且两部分均为框型结构,即上框11和下框12,他们一般是通过中间的支撑板分割形成。支撑板将他们分成两部分,且在两部分中,每个部分内都还形成有斜支撑13,该斜支撑13优选的将上框11和下框12都分割成不平均的两部分,且该斜支撑13以45°±10°的角度设置。且上框11中的斜支撑13靠接左上角,下框12中的斜支撑靠近右下角。

综上可以连接,整个发舱部1的方管结构的截面,最终形成四部分,在上下连个部分的基础上,又分别将上框11和下框12进行分割。上述的支撑板和斜支撑13有效的提高了发舱部1早竖直方向的强度。

发舱部1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前段和中段的外壁上,分别形成有溃缩孔14;后段形成复合支脚,与电池部2固定连接;溃缩孔14在受到撞击时发生溃缩,吸收冲击力,避免冲击到后部的电池部2,以保护电池部2内的电池组件。该溃缩孔14主要是让前端在撞击时弯曲,以更大限度的提高对撞击能量的吸收。

电池部2呈框型结构,具有供电池安装的安装腔21;门槛部3由对称的两组方管组成,参见图4,每组方管的截面分为左上框31、左下框32、右上框33和右下框34。以发舱部1所在方向为前,门槛部3的方向为后,门槛部3的两个方管,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靠近。优选的,如图1和图6所示,门槛部3的两个方管具有弯折区35,朝相向的方向弯曲,弯折区35后方为溃缩区36。该溃缩区36直接形变,例如沿轴向塌陷,整体变形,与上述使用溃缩孔14后,前端弯曲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功能是相似的。其能够吸收丛后方发生撞击的能量。

从上可知,电池部2的前侧由发舱部1的前段进行防撞击的保护,后侧由门槛部3的溃缩区36保护。

优选的,溃缩孔14为形成在发舱部1边角处的长条形凹槽,分为第一溃缩孔141、第二溃缩孔142和第三溃缩孔143;第一溃缩孔141和第二溃缩孔142形成在前段,且第一溃缩孔141长16mm,第二溃缩孔142长9mm;第三溃缩孔143形成在中段,第三溃缩孔143长8mm。第一溃缩孔141的中心和第二溃缩孔142的中心间距60mm。即二者中心距为60mm。

在一种实施例中,复合支脚至少具有两个连接支脚,参见图5,分别为第一支脚15和第二支脚16,第一支脚15连接在电池部2正对发舱部1的顶面,第二支脚16连接电池部2的内侧面。发舱部1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电池部2,复合支脚呈三十度倾斜角与电池部2连接。

以上的发舱部1、电池部2和门槛部3为铝合金件,可以保证强度,又可以降低整体质量。。

发舱部1采用高压真空铸造件与挤压件组合设计,铸造部件具有较好的性能,此区域为车身减震器安装点,对车身性能要求较高,属于车身易出现问题区域,采用铸造部件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此区域出现风险的可能,铸造部件结构复杂,性能优异,其方管采用3mm壁厚,能够将轻量化效果最大化,且能够有效保证性能要求,考虑到铸件自身性能强度较大,正碰过程中,为保证此区域能进一步吸能效果。发舱部1的后段铰接点采用6段挤压铝合金,通过焊接、胶接和螺栓连接形成类似环状密封结构,将受力合理引导,保护电池及乘员安全。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