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7074发布日期:2019-03-22 20:35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船舶工程配套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



背景技术:

在港口的船舶工程中,经常需要用小推车来运送物料。

如申请号为cn20091026603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推车,其手柄通过收纳在载货部的区域内而被收纳,能够紧凑地收纳手柄,利用转动导致的折叠,手柄的折叠操作也简单化。该手柄包括设置为左右一对且上下能够伸缩的支柱部、一体跨设在该一对支柱部的上端之间并向支柱部的左右外侧延伸的把手杆部、锁定支柱部的伸长状态的支柱锁定装置。上述支柱部设计使得在缩短时,其全长比载货面纵横方向中一个方向尺寸小,把手杆部设计使得其全长比载货面纵横方向中另一个方向尺寸小,在手柄折叠时,能够将其嵌合在载货面上的收纳槽部内。上述支柱部的下部铰接在载货部上,手柄以能够折叠乃至展开的方式被支持在载货部上,包括对手柄的展开姿势进行锁定的展开锁定装置。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上述发明在港口使用时,经常会因为有太多砾石导致不稳,该发明四周没有保护设置,此类情况会使推车偏斜,货物则可能直接侧翻甩出,而封闭的推车则在运送物料货物时,装卸不便,单侧开门的推车在装卸货时,需要单独打开或关上门,而在路面不平时,操作及其不便,浪费时间,还可能会溜车。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以解决现有四周无保护,不便装卸货,不便操作开关门的问题。

本发明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包括支架,万向轮,车斗,渗孔,推手,前门,侧弧,导块,导环,底槽,弧孔,拉绳,堵球,拉环,固定钩,拉手,调节块,横沟和阶梯槽;所述支架为不锈钢管焊接而成;所述万向轮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支架底侧面四角;所述车斗焊接于底槽顶侧面上;所述渗孔为直径为三毫米的小孔,成阵列分布于车斗底侧面上;所述推手焊接于车斗右侧面上,其底侧面上焊接有一处圆环;所述前门设于车斗左侧面上,并与车斗底侧面通过销轴连接在一起;所述侧弧共有两处,为弧形槽结构,从上向下开设于前门左侧面上,两处分别对应车斗的前后两侧板的位置;所述导块共有四处,为矩形块结构,底侧面向上开设有弧形槽,其中两处焊接于车斗前侧板上,另外两处焊接于车斗后侧板上,分别位于车斗顶侧面的中间和左端;所述固定钩为圆柱折弯成l形结构,最右端直径减小形成轴肩,共有两处,分别设于车斗前后两侧半的顶侧面上,穿过两处导块,右端穿过调节块后端面焊接有拉手;所述调整块共有两处,焊接于车斗右侧面上前后两端,对应前后两侧板,为u形板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环共有四处,焊接于车斗右侧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槽为“[”形板结构,开口向上焊接于支架顶侧面上,且焊接于车斗底侧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弧孔共有两处,分别设于车头前后两侧板上,从左向右呈抛物线状,左端末端为圆锥孔。

进一步的,所述拉绳为带有弹性的橡胶绳结构,共有两处,分别穿放于两处弧孔内,其左端栓系有堵球,球径大于弧孔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拉环设于于推手底侧面圆环右侧,当两处拉绳穿出弧孔后各自穿过两处导环后再汇成一股穿过推手底部的圆环后栓系于拉环上,拉环大径大于推手底端圆环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横沟共有两处,分别开设于调节块两处垂直板上,前后方向开设。

进一步的,所述阶梯槽从上向下开设于调节块右侧的垂直板上,左侧垂直板上开设有一处圆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侧弧的设置,有利于对固定钩形成一定的卡扣连接,从而使固定钩将前门固定,防止其沿销轴做转动,使车斗对存放货物起到四面保护的作用。

固定钩的设置,有利于固定和松开前门,从而对前门起到固定和开启的作用,便于对货物的装卸,并且操作简便,在推手位置即可进行操作。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对货物形成四面保护,前门开启关闭容易,操作人员仅需在推手位置即可通过对固定钩和拉绳的操作实现对前门的开启和关闭,操作安全系数高,同时内部无存水积水现象,有水进入时,通过底槽直接流出,不会溅到操作人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导环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底槽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底槽右视图。

图5是本发明堵球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调节块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调节块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调节块右视图。

图9是本发明固定钩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固定钩俯视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支架,2-万向轮,3-车斗,301-渗孔,302-推手,303-前门,304-侧弧,305-导块,306-导环,4-底槽,5-弧孔,6-拉绳,601-堵球,602-拉环,7-固定钩,701-拉手,8-调节块,801-横沟,802-阶梯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10所示:一种船舶工程用的便携式搬运小推车,包括支架1,万向轮2,车斗3,渗孔301,推手302,前门303,侧弧304,导块305,导环306,底槽4,弧孔5,拉绳6,堵球601,拉环602,固定钩7,拉手701,调节块8,横沟801和阶梯槽802;所述支架1为不锈钢管焊接而成;所述万向轮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支架1底侧面四角;所述车斗3焊接于底槽4顶侧面上;所述渗孔301为直径为三毫米的小孔,成阵列分布于车斗3底侧面上;所述推手302焊接于车斗3右侧面上,其底侧面上焊接有一处圆环;所述前门303设于车斗3左侧面上,并与车斗3底侧面通过销轴连接在一起;所述侧弧304共有两处,为弧形槽结构,从上向下开设于前门303左侧面上,两处分别对应车斗3的前后两侧板的位置;所述导块305共有四处,为矩形块结构,底侧面向上开设有弧形槽,其中两处焊接于车斗3前侧板上,另外两处焊接于车斗3后侧板上,分别位于车斗3顶侧面的中间和左端;所述固定钩7为圆柱折弯成l形结构,最右端直径减小形成轴肩,共有两处,分别设于车斗3前后两侧半的顶侧面上,穿过两处导块305,右端穿过调节块8后端面焊接有拉手701;所述调整块8共有两处,焊接于车斗3右侧面上前后两端,对应前后两侧板,为u形板结构。

其中,导环306共有四处,焊接于车斗3右侧面上,用于将两处拉绳6进行倒行并汇到一处。

其中,底槽4为“[”形板结构,开口向上焊接于支架1顶侧面上,且焊接于车斗3底侧面上,内槽底部为斜向设置,从右向左厚度逐渐减少,便于水从底槽4最左端滴出。

其中,弧孔5共有两处,分别设于车头3前后两侧板上,从左向右呈抛物线状,左端末端为圆锥孔,用于穿放拉绳6,减少与拉绳6的尖边接触,减少磨损,延长拉绳6使用寿命。

其中,拉绳6为带有弹性的橡胶绳结构,共有两处,分别穿放于两处弧孔5内,其左端栓系有堵球601,球径大于弧孔5直径,作为限位用,直接通过堵球601带动前门303闭合。

其中,拉环602设于于推手302底侧面圆环右侧,当两处拉绳6穿出弧孔5后各自穿过两处导环306后再汇成一股穿过推手302底部的圆环后栓系于拉环602上,拉环602大径大于推手302底端圆环的内径,向右拉动拉环602时,拉绳6首先沿自身弹性延伸,到达极限长度后,将力转到堵球601施放于前门3上。

其中,横沟801共有两处,分别开设于调节块8两处垂直板上,前后方向开设,用于横放拉手701。

其中,阶梯槽802从上向下开设于调节块8右侧的垂直板上,左侧垂直板上开设有一处圆孔,圆孔用于固定钩7的导向运行,阶梯槽802用于拉动拉手701通过该处后再将拉手701放置于右侧的横沟801上。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万向轮2均带有刹车功能,操作人员位于右侧推动推手302运动,装载货物时,前门303关闭不便装载货物,将拉手701向左推,固定钩7退出侧弧304,旋转一下拉手701,解除固定钩7末端对前门303的约束,前门303打开,再将拉手701放置于左端的横沟801上,前门303打开,装载货物后,拉动拉环602,拉绳6带动堵球601使前门303闭合,再将固定钩7挂到侧弧304时,将拉手701卡到右侧的横沟801上,在码头工作时,有时风浪较大,浪花迸溅到小车内,水经过渗孔301渗到底槽4上,沿斜度从底槽4左端滴下,同时渗孔301也能够增强货物放置于小车内的接触摩擦力,增加其稳定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