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4134发布日期:2019-03-08 23:34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运输托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



背景技术:

智能运输托盘为传统托盘与科技的结合,让托盘具有读取功能,在入库的同时,扫描托盘,读取数据,形成自动读取,还有警报功能,超出托盘承载范围,倾斜过度,跌落,都会报警。但是这种托盘的转向功能不完善,转向需要人工辅助,达不到便捷的效果,为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解决了智能运输托盘的转向功能不完善,转向需要人工辅助,达不到便捷的效果,为使用带来不便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包括运输托盘,所述运输托盘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支撑柱底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圈,支撑柱外壁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环形限位槽,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转向机构,运输托盘底部四侧的外圈开设有环形滑槽,运输托盘底部四侧的内圈圈开设有环形齿槽,环形齿槽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轨道板。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支撑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喇叭套。

优选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的真正开设有连通其顶部和底部的通孔,支撑板底部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滚轮,支撑板顶部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通孔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对称设置有限位垫圈,通孔内腔的正中设置有第一轴承,支撑板内壁两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电动机,电动机的顶部延伸有输出轴,电动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中部套接有第二轴承,转动轴的顶部套接有齿轮。

优选的,所述环形齿槽内壁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轮齿,轨道板的正中开设有连通其顶部和底部的轨道槽,电动推杆固定连接在支撑柱顶部的正中,电动推杆的底部贯穿支撑垫圈并延伸至支撑柱的外部,电动推杆与支撑垫圈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由通孔套接在支撑柱的中部,限位垫圈套接在支撑柱的中部,限位垫圈内圈的壁体延伸至环形限位槽的内部并贴合环形限位槽的内壁,第一轴承套接在支撑柱的中部,第一轴承与支撑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轴承贯穿支撑板内壁的顶部并延伸至支撑板顶部的外部,第二轴承与支撑板的壁体固定连接,第二轴承与转动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块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延伸至环形滑槽的内部并与环形滑槽的内壁相贴合,转动轴的顶部贯穿轨道板的轨道槽并延伸至环形齿槽的内部,转动轴与轨道槽的内壁相贴合,转动轴与齿轮固定连接,齿轮与环形齿槽内的轮齿相啮合。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通过设置的支撑柱、升降机构、电动推杆、支撑腿、喇叭套、支撑垫圈、转向机构的配合工作,达到推动运输托盘升起的效果,使支撑板带动滚轮脱离地面,为运输托盘的转向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运输托盘的转向提供便利。

(2)、该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通过设置的环形限位槽、支撑板、通孔、滑块、限位垫圈、第一轴承、电动机、转动轴、第二轴承、齿轮、环形滑槽、环形齿槽、轨道板的配合工作,达到调整滚轮方向的效果,并且具备有高效快捷的效果,为货物的快速运输提供有力的支撑,解决了智能运输托盘的转向功能不完善,转向需要人工辅助,达不到便捷的效果,为使用带来不便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1运输托盘、2支撑柱、3升降机构、31电动推杆、32支撑腿、33喇叭套、4支撑垫圈、5环形限位槽、6转向机构、61支撑板、62通孔、63滚轮、64滑块、65限位垫圈、66第一轴承、67电动机、68转动轴、69第二轴承、610齿轮、7环形滑槽、8环形齿槽、9轨道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所用材料,方法和仪器,未经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材料,方法和仪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

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和“竖着”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亦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包括运输托盘1,运输托盘1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支撑柱2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3,支撑柱2底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圈4,支撑柱2外壁的顶部和底部对称开设有环形限位槽5,支撑柱2的底部设置有转向机构6,运输托盘1底部四侧的外圈开设有环形滑槽7,运输托盘1底部四侧的内圈圈开设有环形齿槽8,环形齿槽8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轨道板9。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升降机构3包括电动推杆31,电动推杆3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32,支撑腿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喇叭套33。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转向机构6包括支撑板61,支撑板61的真正开设有连通其顶部和底部的通孔62,支撑板61底部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滚轮63,支撑板61顶部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64,通孔6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对称设置有限位垫圈65,通孔62内腔的正中设置有第一轴承66,支撑板61内壁两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电动机67,电动机67的顶部延伸有输出轴,电动机67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68,转动轴68的中部套接有第二轴承69,转动轴68的顶部套接有齿轮610。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环形齿槽8内壁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轮齿,轨道板9的正中开设有连通其顶部和底部的轨道槽,电动推杆31固定连接在支撑柱2顶部的正中,电动推杆31的底部贯穿支撑垫圈4并延伸至支撑柱2的外部,电动推杆31与支撑垫圈4相贴合,通过设置的支撑柱2、升降机构3、电动推杆31、支撑腿32、喇叭套33、支撑垫圈4、转向机构6的配合工作,达到推动运输托盘1升起的效果,使支撑板61带动滚轮63脱离地面,为运输托盘1的转向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运输托盘1的转向提供便利。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支撑板61由通孔62套接在支撑柱2的中部,限位垫圈65套接在支撑柱2的中部,限位垫圈65内圈的壁体延伸至环形限位槽5的内部并贴合环形限位槽5的内壁,第一轴承66套接在支撑柱2的中部,第一轴承66与支撑柱2固定连接。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第二轴承69贯穿支撑板61内壁的顶部并延伸至支撑板61顶部的外部,第二轴承69与支撑板61的壁体固定连接,第二轴承69与转动轴68固定连接。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6的基础上,滑块64远离支撑板61的一端延伸至环形滑槽7的内部并与环形滑槽7的内壁相贴合,转动轴68的顶部贯穿轨道板9的轨道槽并延伸至环形齿槽8的内部,转动轴68与轨道槽的内壁相贴合,转动轴68与齿轮610固定连接,齿轮610与环形齿槽8内的轮齿相啮合,通过设置的环形限位槽5、支撑板61、通孔62、滑块64、限位垫圈65、第一轴承66、电动机67、转动轴68、第二轴承69、齿轮610、环形滑槽7、环形齿槽8、轨道板9的配合工作,达到调整滚轮63方向的效果,并且具备有高效快捷的效果,为货物的快速运输提供有力的支撑,解决了智能运输托盘的转向功能不完善,转向需要人工辅助,达不到便捷的效果,为使用带来不便问题。

该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使用时,打开电动推杆31,支撑腿32、喇叭套33接触地面,反向动力推动运输托盘1升起,使滚轮63离开地面,打开电动机67,转动转动轴68,使齿轮610在环形齿槽8内运转,带动支撑板61旋转,调整滚轮63的角度,达到调整运输托盘1行进方向的效果。

综上所述,该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通过设置的支撑柱2、升降机构3、电动推杆31、支撑腿32、喇叭套33、支撑垫圈4、转向机构6的配合工作,达到推动运输托盘1升起的效果,使支撑板61带动滚轮63脱离地面,为运输托盘1的转向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运输托盘1的转向提供便利。

同时该方便转换方向的智能运输托盘,通过设置的环形限位槽5、支撑板61、通孔62、滑块64、限位垫圈65、第一轴承66、电动机67、转动轴68、第二轴承69、齿轮610、环形滑槽7、环形齿槽8、轨道板9的配合工作,达到调整滚轮63方向的效果,并且具备有高效快捷的效果,为货物的快速运输提供有力的支撑,解决了智能运输托盘的转向功能不完善,转向需要人工辅助,达不到便捷的效果,为使用带来不便问题。

该文中出现的电气设备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