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4313发布日期:2018-09-14 23:10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摩托手把上均未设置防寒的装置,冬天天气寒冷时,骑车人必须戴手套才能减轻风寒的刺激,但戴手套驾车有如下缺陷,若手套柔软单薄,则起不到避寒防冻的效果,若手套太厚、太硬,泽会直接影响骑车人的操作,容易造成操作失误,导致发生车祸。广大摩托车驾驶人员,特别是北方或需要长途骑车的摩托车驾驶员,迫切希望有一种既不影响操作,又能避免风寒刺激的摩托车手把防寒装置,保证寒冷的冬天,也能像春天或夏天时样,舒服开车,安全开车。现有的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结构复杂,使用效果差,让使用者能感受不到便利,达不到便捷的效果,使得加热温度无法进行调节,长时间在加热会造成烫伤,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包括外壳、加热灯和温度控制器,所述外壳内侧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是通过粘贴连接于外壳,所述防水层内侧设有加热灯,所述加热灯是通过粘贴连接于外壳,所述外壳右侧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是通过粘贴连接于外壳,所述外壳内侧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与外壳之间设有固定套,所述加热灯上设有灯框,所述灯框内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是通过粘贴连接于灯框,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灯管,所述灯管粘贴连接于固定板,所述灯框下侧设有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与灯管之间设有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把手右侧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加热灯之间设有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灯管上侧设有灯罩,所述灯罩是通过粘贴连接于灯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水层内侧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是通过粘贴连接于防水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线穿过把手与蓄电池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让使用者能感受到便利,达到便捷的效果,使得加热温度可以进行调节,避免了长时间在加热造成的烫伤,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保证冬天骑车人免受寒风刺激之苦,实现舒服开车,安全行车,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加热灯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防水层、 3保温层、4把手、5加热灯、6导线、7固定套、8蓄电池、9固定板、10灯框、11灯管、12灯罩、13温度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光热一体式摩托车把手防寒装置,包括外壳1、加热灯5和温度控制器13,所述外壳1内侧设有防水层2,所述防水层2是通过粘贴连接于外壳1,所述防水层2内侧设有加热灯5,所述加热灯5是通过粘贴连接于外壳1,所述外壳1右侧设有固定套7,所述固定套7是通过粘贴连接于外壳1,所述外壳1内侧设有把手4,所述把手4与外壳1之间设有固定套7,所述加热灯5上设有灯框10,所述灯框10内侧设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是通过粘贴连接于灯框10,所述固定板9上设有灯管11,所述灯管11粘贴连接于固定板9,所述灯框10下侧设有温度控制器13,所述温度控制器13与灯管11之间设有导线6。

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把手4右侧设有蓄电池8,所述蓄电池8与加热灯5之间设有导线6,蓄电池8的设置方便给加热灯5提供电源,所述灯管11上侧设有灯罩12,所述灯罩12是通过粘贴连接于灯框10,灯罩12的设置便于对灯管11的保护,所述防水层2内侧设有保温层3,所述保温层3是通过粘贴连接于防水层,保温层3的设置提高了保暖性能,所述导线6穿过把手4与蓄电池8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首先将摩托车启动,蓄电池8通过导线6向加热灯5提供电源,加热灯5开始工作,加热灯5下侧设有温度控制器13,温度控制器13将控制着灯管11,外壳1内侧设有放水侧2和保温层3,温度控制器13的使用,使得加热温度可以进行调节,避免了长时间在加热造成的烫伤,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保证冬天骑车人免受寒风刺激之苦,实现舒服开车,安全行车,适合广泛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