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悬挂结构及电动三轮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5573发布日期:2018-11-27 23:32阅读:1186来源:国知局
车架悬挂结构及电动三轮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车架悬挂结构及电动三轮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申请人发明的一种三轮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申请号为:ZL 201620106308.9),包括前管、后管、坐垫管、前驱动轮机构及后轮组件,所述前管的底部设置有前叉,前驱动轮机构安装在前叉的底部,所述前管的内部设置有电池和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底部与前叉连接,顶部延伸至前管外并安装有把手组件,所述前管上端的后侧平行设有两片肋板,所述后管的上端与坐垫管的前端通过轴销铰接在两片肋板之间,且相互之间设有凸轮定位机构,所述坐垫管上侧设置有坐垫,下侧铰接有一避震装置,所述后管的中部位置设有一钩形滑槽,避震装置的下端与设在钩形滑槽内的滑动轴销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设置在后管底端。该三轮自行车的后轮组件与后管固定连接,自行车转弯时会产生双轮的内外轮距不同,因后轮组件与后管固定连接,车体不稳定,容易翻车,同时,碰到不平的地面时也会造成车体摆动,摆动幅度过大会造成翻车。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车架悬挂结构,车架通过悬挂结构连接轮桥,车架以中心支点定位杆为中心摆动支点实现可摆动,平衡弹性件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实现车架在轮桥自适应调整下平衡减震的目的,避免车体不平衡而造成翻车。本实用新型并提供应用车架悬挂结构的电动三轮自行车,车架悬挂结构设置两后轮的轮桥中心上部,轮桥两端的后轮碰到不平的地面时,使两后轮在自适应调整的轮桥下平衡和减震车体,其中通过平衡弹性件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减缓震动力,避免车体受到倾倒和震动。解决了三轮自行车转弯时会产生双轮的内外轮距不同或碰到不平的地面时也会造成车体摆动而造成的车体不稳定和容易翻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架悬挂结构,包括车架和轮桥,其中:车架和轮桥之间设有中心支点定位杆和平衡弹性件,车架通过中心支点定位杆可摆动定位在轮桥上,并通过平衡弹性件限定摆动幅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结构,车架与轮桥通过中心支点定位杆和平衡弹性件相连接,中心支点定位杆设置在车架和轮桥中部,车架摆动时,以中心支点定位杆为支点摆动定位在轮桥上,平衡弹性件设置在中心支点定位杆两侧,平衡车架的摆动力、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实现车架在轮桥自适应调整下平衡减震的目的,避免车体不平衡而造成翻车。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中心支点定位杆一端为柱形头、另一端为球头,轮桥中部连接部上设有与柱形头相适配的下沉孔,车架连接部端面设有与球头相适配的上沉孔,柱形头定位在下沉孔中,球头定位在上沉孔中。中心支点定位杆的柱形头定位在轮桥中部连接部的下沉孔中,球头定位在车架连接部端面的上沉孔中,车架摆动时,其连接部在球头上摆动,实现车架通过中心支点定位杆摆动定位在轮桥上的目的。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平衡弹性件对称设置在中心支点定位杆两侧。车架在平衡弹性件的球头上摆动时,对称设置在中心支点定位杆两侧的平衡弹性件平衡摆动力、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轮桥两端对称设置的后轮。当自行车转弯、双后轮的内外轮距不同时,车架会造成摆动,车架以中心支点定位杆为中心摆动支点摆动定位在轮桥上,并通过中心支点定位杆两侧的平衡弹性件平衡车架的摆动力、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对称设置后轮通过轮桥连接车架,后轮碰到不平的地面受到震动时,通过轮桥与车架之间的平衡弹性件减缓震动力,两后轮在自适应调整的轮桥下平衡和减震车体,其中通过平衡弹性件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减缓震动力,避免车体受到倾倒和震动。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平衡弹性件为柱形弹力胶,其轴向设有轴孔,通过连接螺栓定位在车架和轮桥之间。平衡弹性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车架和轮桥,平衡弹性件为柱形弹力胶,通过弹力胶减缓车架摆动造成的摆动力。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车架连接部设有连接座,上沉孔设置在连接座上,平衡弹性件定位在连接座上。中心支点定位杆和平衡弹性件通过连接座连接车架,中心支点定位杆定位在连接座中部,车架摆动时,连接座在平衡弹性件的球头上摆动。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上沉孔和下沉孔可对调设置。上沉孔可设置在轮桥上,下沉孔可设置在车架上,球头定位在轮桥的上沉孔中,柱形头定位在连接座的下沉孔中,车架摆动时,通过球头摆动定位在轮桥上。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中心支点定位杆整体呈柱形,一端形成扩径的球头。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平衡弹性件为弹簧,其中通过连接螺栓定位在车架和轮桥之间。

上述的一种车架悬挂结构,车架连接部为可拆装连接部,车架连接部和轮桥连接部两端竖直相对位分别设有定位平衡弹性件的定位孔。平衡弹性件两端分别定位在车架连接部和轮桥连接部的定位孔中。

一种电动三轮自行车,其中:还包括上述的悬挂结构。

上述的一种电动三轮自行车,包括前、后部的车架、其上端铰接,前部的车架上部设置把手、下端设置前轮,轮桥两端对称设置的后轮,后部的车架上设有座位支架、下端通过悬挂结构连接轮桥。车架悬挂结构设置在两后轮的轮桥中心上部,轮桥两端的后轮碰到不平的地面受到震动时,震动力通过轮桥传递到轮桥与后部的车架之间的平衡弹性件上,平衡弹性件限定车架的摆动幅度、减缓震动力,避免震动力通过车架传递到座位支架和把手,从而避免车体受到倾倒和震动,使两后轮在自适应调整的轮桥下平衡和减震车体。解决了三轮自行车转弯时会产生双轮的内外轮距不同或碰到不平的地面时也会造成车体摆动而造成的车体不稳定和容易翻车的技术问题。悬挂结构可以应用于单轮的轮桥,该悬挂结构特别适用于双轮轮桥结构。

上述的一种电动三轮自行车,前部的车架和车架上端相连接,前部的车架和后部的车架的下端分别向外倾斜设置,前部的车架上设有脚踏板。前部的车架和后部的车架通过前轮、后轮与地面呈三角形设置。

上述的一种电动三轮自行车,支架中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下端连接车架中部,座位设置在支架后端,支架前端连接后部的车架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悬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悬挂结构的拆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的左视图;

图8为图7的D-D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8所示,一种车架悬挂结构,包括车架1和轮桥2,其中:车架1和轮桥2之间设有中心支点定位杆4和平衡弹性件5,车架1通过中心支点定位杆4可摆动定位在轮桥2上,并通过平衡弹性件5限定摆动幅度。

中心支点定位杆4一端为柱形头41、另一端为球头42,轮桥2中部连接部上设有与柱形头41相适配的下沉孔21,车架1连接部端面设有与球头42相适配的上沉孔11,柱形头41定位在下沉孔21中,球头42定位在上沉孔11中。

平衡弹性件5对称设置在中心支点定位杆4两侧。

轮桥2两端对称设置的后轮3。

平衡弹性件5为柱形弹力胶,其轴向设有轴孔,通过连接螺栓51定位在车架1和轮桥2之间。

车架1连接部设有连接座12,上沉孔11设置在连接座12上,平衡弹性件5定位在连接座12上。

上沉孔11和下沉孔21可对调设置。

中心支点定位杆4整体呈柱形,一端形成扩径的球头42。

平衡弹性件5为弹簧,其中通过连接螺栓51定位在车架1和轮桥2之间。

车架1连接部为可拆装连接部,车架1连接部和轮桥2连接部两端竖直相对位分别设有定位平衡弹性件5的定位孔。

一种电动三轮自行车,其中:还包括上述的悬挂结构。

包括前、后部的车架1、其上端铰接,前部的车架1上部设置把手6、下端设置前轮7,轮桥2两端对称设置的后轮3,后部的车架1上设有座位支架8、下端通过悬挂结构连接轮桥2。

前部的车架1和车架1上端相连接,前部的车架1和后部的车架1的下端分别向外倾斜设置,前部的车架1上设有脚踏板11。

支架8中部设有支撑杆81,支撑杆81下端连接车架1中部,座位82设置在支架8后端,支架8前端连接后部的车架1上端。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后部车架1的连接部中部通过中心支点定位杆4连接轮桥2的连接部中部,中心支点定位杆4两侧对称设置有平衡弹性件5,平衡弹性件5通过连接螺栓51定位在车架1和轮桥2之间,当自行车转弯、双后轮3的内外轮距不同时,车架1造成摆动使,后部车架1的连接部在中心支点定位杆4的球头42上摆动,平衡弹性件5平衡摆动力、限定摆动幅度,使车架在轮桥自适应调整下平衡减震,避免车体不平衡而造成翻车;当后轮3碰到不平的地面受到震动时,震动力通过轮桥2传递到轮桥2与后部的车架1之间的平衡弹性件5上,平衡弹性件5限定车架1的摆动幅度、减缓震动力,避免震动力通过车架1传递到座位支架8和把手6,从而避免车体受到倾倒和震动,使两后轮3在自适应调整的轮桥2下平衡和减震车体。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结构的调整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