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轨迹周转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3538发布日期:2018-12-21 19:03阅读:8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轨迹周转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轨迹周转车。



背景技术:

在仓储中心或者加工车间里,很多时候都要涉及频繁的物件转运作业,物件的转运主要都是通过周转车来实现;目前的周转车多是采用单个转向轴承使前轮轴转向、后轮定向运动的结构,优点是结构简单,承载大,速度快;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即其转弯半径大,在多弯通道或狭窄通道内无法连续转弯通过,尤其是在多节周转车同时拖行时,对作业的空间环境要求就更高,而现有的周转车难以达到在紧凑空间内安全搬运物件的作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多辆串联后仍能同轨迹行驶的同轨迹周转车,能在多弯通道或狭窄通道内安全通行,提高运输能力。

为达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同轨迹周转车,包括:底板和两组设置在底板下方的车轮机构,每组所述车轮机构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一转向机构转动连接,两组所述车轮机构之间设置有控制两个转向机构反向转动的联动杆;所述底板的前端设置有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前端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牵引孔,底板的后端设置有牵引尾钩。

前后两组车轮机构都设有转向机构,且使用联动杆控制两组车轮机构反向联动,当前部车轮机构的方向改变时,后部车轮机构会同步反向改变方向,使车轮滚动的轨迹近似相同,保证多辆周转车通过牵引尾钩与对应的牵引杆钩连串联时能在多弯道或者狭窄的通道中同轨迹安全行驶,提高运输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车轮机构包括:轮轴架以及通过轮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轮轴架两端的车轮;所述转向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轮轴架的上表面与底板的下表面之间;所述联动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到两个所述轮轴架的对角位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所述联动杆在周转车行进过程中随周转车方向变化控制两个所述转向机构反向转动,确保车轮滚动的轨迹近似相同,保证多辆周转车串联时能在多弯道或者狭窄的通道中同轨迹安全行驶。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上连接盘和下连接盘,所述上连接盘固定设置在底板的下表面,并在上连接盘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向下延伸的转向轴;所述下连接盘固定设置在所述轮轴架的上表面,并在下连接盘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轴承腔;一轴承的外圈固定设置在所述轴承腔内,轴承的内圈固定套置在所述转向轴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所述车轮机构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转向运动,且转向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杆包括:后端的固定杆和前端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后端能上下绕动的铰接到固定杆的前端,所述固定杆的后端与位于所述底板前部的所述轮轴架固定连接,所述牵引孔位于所述活动杆的前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所述牵引杆与对应的所述牵引尾钩的连接和脱开。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尾钩包括:固定在底板后端的牵引耳板以及从所述牵引耳板下部向下延伸的钩栓。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所述牵引杆与对应的所述牵引尾钩的连接和脱开。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支脚安装有顶板,在所述支脚上、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安装有至少一块隔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至少一块所述隔板分隔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空间以形成至少两层容纳不同形态或类别的物件的空间,方便不同形态或类别的物件同时转运。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设置有四根,四根所述支脚呈矩形分布在所述底板上表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所述支脚支撑所述顶板和隔板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呈矩形,四根所述支脚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四角。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所述支脚支撑所述顶板和隔板的可靠性的同时确保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空间利用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多辆周转车串联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

附图标记:

100-同轨迹周转车;1-底板;2-车轮机构;21-车轮;22-轮轴架;23-轮轴;3-牵引杆;31-固定杆;32-活动杆;33-牵引孔;4-牵引尾钩;41-牵引耳板;42-钩栓;5-顶板;6-转向机构;61-上连接盘;611-转向轴;62-下连接盘;621-轴承腔;63-轴承;7-联动杆;8-隔板;9-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部件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同轨迹周转车100,包括:底板1和两组设置在底板1下方的车轮21机构2,每组车轮21机构2与底板1之间通过一转向机构6转动连接,两组车轮21机构2之间设置有控制两个转向机构6反向转动的联动杆7,当前部的车轮21机构2的方向改变时,后部的车轮21机构2会在联动杆7的拉动下同步反向改变方向,使前后车轮21滚动的轨迹近乎相同;底板1的前端设置有牵引杆3,牵引杆3的前端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牵引孔33,底板1的后端设置有牵引尾钩4前部,通过牵引杆3与牵引尾钩4的钩连,简单有效的实现多辆同轨迹周转车100之间的前后串联,保证前一同轨迹周转车100转向时,能够同步引导后一同轨迹周转车100的同步转向,保证多辆同轨迹周转车100串联时仍能同轨迹行驶,达到在多弯道或者狭窄的通道中同轨迹安全行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果。

参见图2,车轮21机构2包括:横向布置在底板1下方的轮轴23架22,以及通过轮轴23可转动地连接在轮轴23架22两端的车轮21;转向机构6的下连接盘62即固定设置在轮轴23架22的上表面,而联动杆7的两端分别铰接到两个轮轴23架22的对角位置。

参见图3,转向机构6包括:上连接盘61和下连接盘62,上连接盘61固定设置在底板1的下表面,并在上连接盘61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向下延伸的转向轴611;下连接盘62固定设置在车轮21机构2主体的上表面,并在下连接盘62的中心位置凹设一个轴承腔621;一个转向用的轴承63设置在上连接盘61和下连接盘62之间,其外圈固定设置在该轴承腔621内,其内圈固定套置在该转向轴611上,实现车轮21机构2与底板1之间的转向运动。

参见图1,牵引杆3包括:后端的固定杆31和前端的活动杆32,活动杆32的后端能上下绕动的铰接到固定杆31的前端,并通过扭簧或者其他弹性装置使活动杆32在自由状态下保持翘起,固定杆31的后端与位于底板1前部的轮轴23架22固定连接,牵引孔33位于活动杆32的前端。

参见图1和图2,牵引尾钩4包括:固定在底板1后端的牵引耳板41以及从牵引耳板41下部向下延伸的钩栓42。通过手压、脚踩等对活动杆32进行简单下压操作,就能够很方便的将牵引杆3与牵引尾钩4连接和脱开。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参见图5,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支脚9安装有顶板5,在所述支脚9上、所述顶板5与所述底板1之间安装有一块隔板8,所述支脚9设置有四根,四根所述支脚9呈矩形分布在所述底板1上表面,所述底板1呈矩形,四根所述支脚9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的四角。利用一块隔板8分隔所述底板1与所述顶板5之间的空间以形成两层容纳不同形态或类别的物件的空间,方便不同形态或类别的物件同时转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