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及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7075发布日期:2018-12-14 21:59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架及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及平衡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衡车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出行工具,由于在户外骑平衡车可以集休闲和健身为一体,更是深受广大儿童群体欢迎的运动方式之一。

目前,现有市场的平衡车的车架一般为一体成型的固定结构,然而对于力气较小的儿童来说,现有的平衡车过于笨重,骑车十分不方便。尤其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儿童骑行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舒适性较差,甚至容易出现摔倒受伤的情况,安全性较差。同时,平衡车由于颠簸其自身也容易受到损坏,使得平衡车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及平衡车,当用户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可以起到减震的效果,进而提高用户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架,包括:主梁;后叉,所述后叉位于所述主梁的下方;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叉上的水平固定组件及连接于所述主梁的竖直固定组件,所述水平固定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梁;减震器,所述减震器设置于所述主梁、所述后叉、所述水平固定组件及所述竖直固定组件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水平固定组件能够对所述减震器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所述竖直固定组件能够对所述减震器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水平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叉上的上固定板,所述减震器的一侧抵压于所述后叉的内壁上,另一侧抵压于所述上固定板。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板靠近所述后叉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固定槽,所述减震器的另一侧抵压于所述固定槽的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水平固定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叉上且位于所述上固定板的下方的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梁,且所述减震器的另一侧抵压于所述下固定板。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板靠近所述后叉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减震器的另一侧抵压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主梁的一端贯穿于所述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固定片,所述固定片通过转轴贯穿所述固定片和所述主梁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梁。

作为优选,所述竖直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底部的压块,所述压块通过螺杆穿设所述压块和所述减震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梁。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器为由橡胶制成的减震块。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上述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将减震器设置于主梁、后叉、水平固定组件及竖直固定组件围成的空间内,当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减震器吸收能量进行缓冲,可以起到减震的效果,避免用户骑行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进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同时防止出现摔倒受伤的情况,进而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2)通过将水平固定组件设置于后叉上且转动连接于主梁,使得主梁和后叉通过水平固定组件转动连接,相比较现有技术中车架为一体成型的固定结构,当路况较差时,主梁和后叉之间的夹角可以产生变化而适时调整,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3)通过水平固定组件能够对减震器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竖直固定组件能够对减震器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可以对减震器进行限位固定,增加了整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该车架不容易受到损坏,延长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该平衡车通过在主梁和后叉之间设置减震器,当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同时,该平衡车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平衡车隐去后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在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架中固定组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车架中固定组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梁;2、后叉;3、固定组件;4、减震器;5、前叉;6、前轮;7、后轮;8、座垫;9、车把;

21、转轴;22、保护罩;

31、水平固定组件;32、竖直固定组件;

311、上固定板;3111、固定槽;

312、下固定板;3121、容纳槽;3122、通孔;

313、固定片;

321、压块;322、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如图1-4所示,该平衡车包括车架。该车架在主梁1和后叉2之间设置减震器4,当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同时,该平衡车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的优点。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架,如图1-4所示,该车架包括:主梁1、前叉5、后叉2、固定组件3及减震器4,其中前叉5和后叉2均连接于主梁1,前叉5转动设置有前轮6,位于主梁1的下方的后叉2转动设置有后轮7,主梁1上还设置有座垫8和用于调整方向的车把9。同时,固定组件3包括设置于后叉2上的水平固定组件31及连接于主梁1的竖直固定组件32,水平固定组件31转动连接于主梁1。另外,减震器4设置于主梁1、后叉2、水平固定组件31及竖直固定组件32围成的空间内,水平固定组件31能够实现对减震器4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竖直固定组件32能够实现对减震器4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

通过减震器4设置于主梁1、后叉2、水平固定组件31及竖直固定组件32围成的空间内,当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减震器4吸收能量进行缓冲,可以起到减震的效果,避免用户骑行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进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同时防止出现摔倒受伤的情况,进而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通过水平固定组件31设置于后叉2上且转动连接于主梁1,使得主梁1和后叉2通过水平固定组件31转动连接,相比较现有技术中车架为一体成型的固定结构,当路况较差时,主梁1和后叉2之间的夹角可以产生变化而适时调整,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通过水平固定组件31能够对减震器4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固定,竖直固定组件32能够对减震器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固定,可以对减震器4进行限位固定,增加了整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该车架不容易受到损坏,延长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如图1-4所示,上述减震器4设置于主梁1和后叉2之间,其中减震器4具体为由橡胶制成的橡胶减震块。当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该减震块够产生轻微变形,而使主梁1与后叉2之间的夹角产生变化,从而达到减震效果。同时,由于减震块的材质为橡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使得水平固定组件31能够对减震块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竖直固定组件32能够对减震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进而实现对减震块的固定。采用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更重要的是,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弹簧减震的方式,该减震块具有成本低廉、不易损坏的优点。

如图1-4所示,上述水平固定组件31包括均焊接于后叉2上的上固定板311和下固定板312,其中上固定板311位于下固定板312的上方,减震器4的一侧抵压于后叉2的内壁上,另一侧分别抵压于上固定板311和下固定板312。为了保证对减震器4的固定效果及良好的美观度,上固定板311和下固定板312可以平行设置。

如图5-6所示,上固定板311靠近后叉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固定槽3111,减震器4与上固定板311相接触的部分的一侧抵压于后叉2的内壁上,另一侧可以伸入固定槽3111内且抵压于固定槽3111的内壁。同时,下固定板312靠近后叉2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3121,减震器4与下固定板312相接触的部分的一侧抵压于后叉2的内壁上,另一侧伸入容纳槽3121内且抵压于容纳槽3121的内壁。

由于减震器4的一侧贴合并抵压于后叉2的内壁上,另一侧分别抵压于固定槽3111的底壁和容纳槽3121的底壁,水平固定组件31和后叉2可以实现在其两侧的限位固定。同时减震器4分别抵压于固定槽3111的侧壁和容纳槽3121的侧壁,可以其在另外两侧的限位固定,使得上固定片313和下固定片313能够对减震器4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固定槽3111的数量并不作限定,固定槽3111的数量以两个为例,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4-6所示,下固定板312上开设有通孔3122,主梁1靠近下固定板312的一端能够贯穿于通孔3122。同时,在下固定板31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固定片313,通过转轴21贯穿固定片313和主梁1,使得固定片313可以转动连接于主梁1。为了保证良好的美观效果,在后叉2的底部可以设置有保护罩22,该保护罩22将固定片313、转轴21及主梁1位于通孔3122下方的部分包覆起来,具有较强的美观度的同时还避免用户划伤的情况,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固定片313的数量并不作限定,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以固定片313的数量为两个为例,两个固定片313垂直设置于下固定板312的底部,且两个固定片313平行设置。

如图4-6所示,上述竖直固定组件32包括设置于减震器4底部的压块321,压块321通过可拆卸连接于主梁1,螺杆322依次穿设压块321和减震器4后连接于主梁1上。其中为了保证连接强度,在主梁1对应螺杆322设置有定位凸台(图中未标出),螺杆322螺纹连接于该定位凸台,进而实现对减震器4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如图1-6所示,该平衡车包括上述车架。该平衡车通过在主梁1和后叉2之间设置减震器4,当骑行遇到颠簸的路况时,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同时,该平衡车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的优点。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