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杆夹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5597发布日期:2019-02-15 21:0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坐杆夹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坐杆夹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自行车等代步车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共享单车行业迅速发展,自行车的应用量得到大幅提升。不同于传统的私人自行车的应用环境,共享单车的应用特点包括:用户不固定、应用路况不确定、等时间段中反复使用次数不稳定等。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单车所面临的应用条件更多样化、更复杂,车辆长时间处在公共场所,损坏的风险较高。传统自行车的一些零部件结构并不适应这种应用条件。

不同用户的身高不同,不同用户在使用共享单车时经常需要对车座的高度进行调节,以满足自身需要。但是,现有的应用于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的座椅调节装置使用不便。一方面,用户在扳动调节把手时不确定扳动到什么位置才能够将坐杆的高度锁紧或者松开。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调节装置的操作容易出现扳动不到位或扳动过度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对调节装置造成损伤,造车车座无法正常锁紧。另一方面,调节装置有时会出现过紧或过松的情况,致使用户难以扳动调节把手或者无法锁紧车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坐杆夹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坐杆夹组件,包括:

抱箍,所述抱箍中具有柱孔,所述柱孔供座管穿过;

把手,所述把手旋转连接在所述抱箍上,所述把手被配置为能旋转到锁紧位置和打开位置,当所述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时,所述把手挤压所述抱箍以缩小所述柱孔的直径;

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于所述抱箍上,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于所述把手上,当所述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和/或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限位固定。

可选地,所述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具有倾斜端面的旋转偏心垫片,所述旋转偏心垫片与把手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抱箍包括抱箍主体和具有倾斜端面的固定偏心垫片,所述固定偏心垫片与所述抱箍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偏心垫片的倾斜端面与所述固定偏心垫片的倾斜端面相互抵接,所述旋转偏心垫片和固定偏心垫片形成旋转配合,当所述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时,所述旋转偏心垫片挤压所述固定偏心垫片。

可选地,所述固定偏心垫片从所述倾斜端面的边缘处延伸出侧墙,所述侧墙平行于旋转偏心垫片自身的旋转轴线,所述侧墙与所述倾斜面围合形成容纳区,所述旋转偏心垫片位于所述容纳区中;

或者,所述旋转偏心垫片从所述倾斜端面的边缘处延伸出侧墙,所述侧墙平行于旋转偏心垫片自身的旋转轴线,所述侧墙与所述倾斜端面围合形成容纳区,所述固定偏心垫片位于所述容纳区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形成在所述固定偏心垫片的侧墙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在所述旋转偏心垫片的侧壁上;

或者,所述第一定位部形成在所述固定偏心垫片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在所述旋转偏心垫片的侧墙的内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在抱箍主体上,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凸起结构;

或者,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凹陷结构;

所述凸起结构被配置为能嵌于所述凹陷结构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两个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凹陷结构的数量的凸起结构;

或者,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至少两个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凹陷结构的数量的凸起结构;

当所述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和/或打开位置时,每个所述凸起结构分别一一对应嵌于一个所述凹陷结构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两组凹陷结构,其中一组包括三个凹陷结构,另外一组包括另外三个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三个凸起结构,三个所述凸起结构被配置为能分别一一对应嵌于第一组的三个所述凹陷结构中,也能分别一一对应嵌于第二组的三个凹陷结构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挡块;

所述第一定位部为从所述抱箍上伸出的挡沿,和/或,所述抱箍自身的边缘作为所述第一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被配置为能与第二定位部相互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中管;

上述的坐杆夹组件,所述坐杆夹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管上;

坐杆,所述坐杆通过所述柱孔插入所述中管;

所述坐杆夹组件被配置为当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时,所述抱箍锁紧所述坐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能够对把手相对于抱箍的位置形成限位,从而为用户提示把手扳动到位的提示。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坐杆夹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坐杆夹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坐杆夹组件的零件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固定偏心垫片与旋转偏心垫片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固定偏心垫片与旋转偏心垫片的轴向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固定偏心垫片与旋转偏心垫片的轴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坐杆夹组件,该坐杆夹组件包括抱箍1和把手2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所述抱箍1上具有柱孔11,所述柱孔11供坐杆从中穿过。所述把手2则旋转连接在所述抱箍1上,用于控制抱箍1锁紧坐杆或松开坐杆。通过扳动等操作,可以使把手2旋转到锁紧位置,把手2对抱箍1施加挤压作用力,使得所述柱孔11的直径缩小,实现对坐杆的锁紧。通过扳动把手2,还可以使把手2旋转到打开位置,当把手2位于打开位置时,把手2对抱箍1施加的挤压作用力减弱或者解除对抱箍1施加挤压作用力。这样,所述抱箍1在自身弹性形变的作用下使柱孔11扩大,从而松开位于柱孔11中的坐杆。此时,用户可以自由升降坐杆和座椅。图1示出了把手2处在锁紧位置的状态,图2示出了把手2处在打开位置的状态。该坐杆夹组件可以设置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等车辆的中管上,或者其它用于设置车座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

所述坐杆夹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31和第二定位部32,第一定位部31与第二定位部32用于对旋转到特定位置的把手1进行限位。所述第一定位部31设置在所述抱箍1上,所述第二定位部32则设置在所述把手上,第二定位部32能够随所述把手2旋转。当所述把手2旋转到锁紧位置和/或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部32可以与第一定位部31形成相互限位固定,从而防止把手2过度旋转。

对于把手旋转到的锁紧位置和打开位置,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把手旋转到哪个位置时,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形成相互限位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可以设计成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时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形成限位固定;或者,可以设计成把手旋转到打开位置时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形成限位固定。

此外,也可以设计成把手旋转到上述两个位置时,第二定位部均会与第一定位部形成限位固定。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抱箍上可以设置两套第一定位部,两套第一定位部分别在把手旋转到两个位置时与同一套第二定位部形成配合。或者,所述把手上设置有两套第二定位部,分别在把手旋转到两个位置时与同一套第一定位部配合。

对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配合限位固定模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种可选的实施形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种可选的实施形式为,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之间被配置为能形成刚性的相互限位固定。即,当把手被沿某一方向旋转到使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配合时,两者相互抵触、相互阻挡。此时,即使把手受到使其沿该方向继续旋转的作用力,把手也不会继续旋转,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形成了阻挡作用。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形式为,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之间被配置为能形成非刚性的相互限位固定。即,当把手被沿某一方向旋转到使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配合时,两者之间会形成不稳定的相互卡合,或者两者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通过这种方式对把手与抱箍形成相对定位。但是,如果把手受到使其沿该方向继续旋转的作用力,若作用力的大小大于两者的卡合作用力或摩擦力,则第一定位部会与第二定位部脱开,把手能够沿着该方向继续旋转。

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均能够为把手与抱箍之间的相对位置提供定位作用,使把手能够停留在锁紧位置和/或打开位置。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杆夹组件时,如果将把手扳动到了锁紧位置和/或打开位置,则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形成配合所产生的对旋转的阻力能够使用户得到提示,指示把手已经旋转到位。通过这种设计,用户能够清晰的知晓把手是否已经旋转到了锁紧位置和/或打开位置,从而避免用户将把手过度旋转。降低了坐杆夹组件以及坐杆、中管受损的可能性,提高了坐杆夹组件的使用便捷程度。

可选地,所述把手2包括把手主体21和旋转偏心垫片22,所述抱箍1则包括抱箍主体11和固定偏心垫片13,如图3、4所示。所述抱箍主体11可以呈环状结构,中间的镂空区域作为所述柱孔11。所述抱箍主体11上具有一个缺口,通过对抱箍主体11施加挤压作用力,可以使缺口的宽度缩小进而收缩所述柱孔11。在这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旋转偏心垫片22和固定偏心垫片13,能够更便捷的通过把手对抱箍主体11施加挤压作用力。

所述固定偏心垫片13固定设置在所述抱箍主体11上,固定偏心垫片13可以呈高度小于直径的扁平状圆柱体结构。固定偏心垫片13的端面是倾斜的,即固定偏心垫片13具有倾斜端面4。该倾斜端面4可以是沿着固定偏心垫片13自身的圆周方向逐渐上升或下降。所述旋转偏心垫片22固定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21上,所述旋转偏心垫片22呈与固定偏心垫片13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状。旋转偏心垫片22也具有倾斜端面4。所述把手2旋转连接在所述抱箍1上,所述旋转偏心垫片22则与所述固定偏心垫片13形成旋转配合关系,两者的倾斜端面4相互抵接。

在把手2相对于抱箍1旋转时,旋转偏心垫片22相对于固定偏心垫片13旋转,使得旋转偏心垫片22的倾斜端面4与固定偏心垫片13的倾斜端面4之间发生摩擦搓动。由于倾斜端面4相对于自身所在的偏心垫片的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当旋转偏心垫片22的倾斜端面4上较高的部分与固定偏心垫片13的倾斜端面4上较高的部分相互抵触时,旋转偏心垫片22和固定偏心垫片13两者组成的整体结构沿着轴向的高度增大。通过这种高度变化使得旋转偏心垫片22与固定偏心垫片13之间形成相互挤压,进而挤压所述抱箍主体11,使柱孔11收缩。当旋转偏心垫片22的倾斜端面4上较低的部分与固定偏心垫片13的倾斜端面4上较低的部分相互抵触时,旋转偏心垫片22和固定偏心垫片13整体沿着轴向的高度降低。此时两个偏心垫片之间的挤压作用力减弱,抱箍主体11在自身弹性形变能力的作用下扩大所述柱孔11。

所述把手主体优选具有良好的刚性,不易发生弹性形变。这样,当旋转偏心垫片22与固定偏心垫片13的整体高度增大时,把手主体阻止旋转偏心垫片22在轴向上移动,从而将挤压作用力施加在抱箍主体11上,使抱箍主体11发生弹性形变。

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偏心垫片13设置在抱箍主体11上靠近缺口的位置。特别地,抱箍主体1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固定偏心垫片13。两个所述固定偏心垫片13分别与一个旋转偏心垫片22形成配合。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抱箍主体上只设置一个固定偏心垫片,相应地,所述把手上也只设置一个旋转偏心垫片。

对于固定偏心垫片与旋转偏心垫片的配合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旋转偏心垫片或固定偏心垫片其中一个在倾斜端面周围形成有侧墙,两者中的另一个则设置于由侧墙和倾斜端面围成的区域中。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固定偏心垫片与旋转偏心垫片形成其中一个包围另外一个的配合形式。两者在相对旋转时配合更稳定,不易出现错位等问题。而且,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能够更方便的将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直接设置在固定偏心垫片和旋转偏心垫片上。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旋转偏心垫片22上形成有侧墙221,所述侧墙221沿着所述倾斜端面4的边缘延伸。旋转偏心垫片22呈扁平的圆柱体结构,所述侧墙221侧呈近似桶状的圆柱侧墙221,侧墙221沿着平行于旋转偏心垫片22自身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即,沿着旋转偏心垫片22的高度方向延伸。旋转偏心垫片22的侧墙221与倾斜端面4围合形成了一侧敞开的容纳区。当所述把手2安装到抱箍1上时,固定偏心垫片13位于所述容纳区内,所述固定偏心垫片13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旋转偏心垫片22的侧墙221的直径。在所述把手2旋转时,旋转偏心垫片22相对于固定偏心垫片13旋转,所述侧墙221包围住固定偏心垫片13,使两个偏心垫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更高。此外,所述把手主体21、旋转偏心垫片22、固定偏心垫片13以及抱箍主体11之间穿设有转轴,通过转轴实现旋转连接。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偏心垫片上可以形成有侧墙,该侧墙的结构、形状与上述侧墙相同。所述旋转偏心垫片则位于容纳区内。相对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固定偏心垫片固定设置在抱箍主体11上,与车身相对固定,侧墙能够为把手和旋转偏心垫片提供更好的限位效果,两者之间的配合更稳定。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旋转偏心垫片的结构更大,暴露在外的面积更多,这种设计更便于把手主体与旋转偏心垫片形成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可以直接形成在所述固定偏心垫片上,相应地,第二定位部直接形成在所述旋转偏心垫片上。在把手相对于抱箍旋转的过程中,通过两个偏心垫片的相对旋转和配合,使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形成限位配合。这种设计方式既能节省空间,又可以提高两个定位部限位配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1形成在固定偏心垫片13的圆柱形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部32则形成在旋转偏心垫片22的侧墙221的内表面上。这样,当两者装配在一起后,第一定位部31与第二定位部32利用侧墙221与固定偏心垫片13之间的空间。图5、6示出了两种定位部之间的配合方式。在旋转偏心垫片22旋转到特定位置时,位于其侧墙221内表面上的第二定位部32会移动到与第一定位部31相对应的位置处,使两者形成相互限位固定。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两种定位部之间的配合稳定性显著提高,侧墙与固定偏心垫片的侧壁之间具有良好、稳定的表面滑动配合关系,两种定位部能够准确的实现卡合、钩挂等相互限位配合;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节省空间,无需占用抱箍或把手上的其它位置和空间用于设置两种定位部。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侧墙形成在固定偏心垫片上,则相应地,第一定位部形成在固定偏心垫片的侧墙的内表面上,而第二定位部形成在旋转偏心垫片的侧壁上。

除此之外,在偏心垫片上不采用侧墙这一结构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定位部直接设置在偏心垫片上。例如,第一定位部从固定偏心垫片的侧壁上伸出并向靠近旋转偏心垫片的方向延伸一小段距离;第二定位部则从旋转偏心垫片的侧壁上伸出并向靠近固定偏心垫片的方向延伸一小段距离。在把手旋转到特定位置时,第二定位部会与第一定位部接触,进而形成相互的限位固定。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偏心垫片必须采用侧墙结构,也不限制两种定位部的结构形式。

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可以直接设置在抱箍主体上,所述第二定位部则直接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上。通过把手主体相对于抱箍主体的旋转,也可以使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之间形成相互限位固定,起到定位作用。

对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优选的实施方式。两种定位部分别包括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定位部31包括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32包括凸起结构。当把手2相对于抱箍旋转到特定位置时,例如锁紧位置或打开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32会嵌入到第一定位部31中,从而形成相对限位固定。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31与第二定位部32能够形成非刚性的卡接。在把手2未旋转到特定位置时,第二定位部32会挤压在固定偏心垫片的侧壁上,第二定位部32可以产生轻微的压缩弹性形变,侧墙221也可以产生轻微的弹性形变。这样,用户能够扳动把手。

或者,也可以配置成第一定位部包括凸起结构,第二定位部包括凹陷结构。两者的配合方式与图4所示的方式相同。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固定偏心垫片上的第一定位部可以既包括凹陷结构又包括凸起结构;相应地,第二定位部可以既包括凸起结构又包括凹陷结构。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嵌入,形成相互限位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可以至少包括两个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则包括数量小于等于凹陷结构的数量的凸起结构。

例如,第一定位部包括三个均匀分布的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三个凸起结构。在把手旋转到特定位置时,第二定位部包括的三个凸起结构能够分别一一对应的嵌入到三个凹陷结构中。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能够形成良好、稳定等限位效果。

或者例如,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两个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一个凸起结构。当把手旋转到打开位置时,第二定位部的凸起结构嵌入第一定位部的其中一个凹陷结构;当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时,第二定位部的凸起结构嵌入到第一定位部的另一个凹陷结构中。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定位部的多个凹陷结构能够分别与第二定位部的凸起结构形成配合,以使把手在多个位置都能够得到限位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具体结构的数量、分布形式设计成其它形式,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

优选地,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一定位部31包括六个凹陷结构,其中三个凹陷结构作为一组;另外三个凹陷结构作为另一组。所述第二定位部32则包括三个凸起结构。当把手2旋转到锁紧位置时,三个凸起结构分别一一对应的嵌入上述第一组的三个凹陷结构中;当把手2旋转到打开位置时,三个凸起结构分别一一对应的嵌入上述第二组的三个凹陷结构中。这种实施方式对把手2处在锁紧位置和打开位置都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限位作用,进而避免用户将把手2过度旋转,为用户使用坐杆夹提供方便。

对于同组的凹陷结构之间的角度,优选如图5、6所示,第一组的三个凹陷结构以相对于固定偏心垫片13的轴心呈相互间隔120度的形式分布;第二组的三个凹陷结构也相对于固定偏心垫片13的轴心呈相互间隔120度的形式分布。两组凹陷结构之间可以相隔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例如40度等。相应地,三个凸起结构也相对于旋转偏心垫片22的轴心呈相互间隔120度的形式分布。

除了上述将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设置于偏心垫片上的实施例之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其它实施方式实现相互限位固定的效果。例如,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挡块,该挡块可以设置在把手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与抱箍配合即可。所述第一定位部则为从抱箍上伸出的挡沿,和/或,所述抱箍自身的边缘即可以作为第一定位部。当所述把手旋转到特定位置时,上述挡块可以与上述挡沿和/或抱箍自身的边缘形成相互止挡、抵接。从而实现限位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主体、上述坐杆夹组件以及坐杆。所述车身主体上具有中管,所述坐杆夹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管上。例如所述抱箍1可以直接设置在中管的顶端。所述坐杆穿过所述柱孔11并插入中管中。通过扳动所述把手,能够收缩或扩张所述柱孔11,从而对坐杆实现锁紧和打开。当把手旋转到锁紧位置时,如图1所示所述抱箍1锁紧所述坐杆。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振膜组件,能够有效减小振膜组件在厚度方向占用的空间。若保持发声装置自身原有的结构尺寸特点,则节省出来的空间可以供振膜组件振动,可用的振动空间增大。若需要进一步减小发声装置的体积、厚度,则可以根据振膜组件所节省出的空间,相应减小发声装置的尺寸。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