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1378发布日期:2019-07-27 11:23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习用的同步刹车结构,一对二刹车机构,是将刹车把手的刹车线经由一条刹车线,连接一块体,块体上设有二条刹车线连接至刹车夹器,如此将一条刹车线刹车的力道,传导至块体后一分为二至刹车夹器上,会导致刹车力道无法被准确等值一分为二输出,且此习用同步刹车结构应用于三轮车刹车系统时,当后二轮无法同步减速时,会导至其中一轮已停止,一轮还在转动,将导致车体已停止车轮旋转甩尾的危险情形,其不仅会使刹车性能大幅降低,且会造成被锁死的车轮与地面产生偏滑的情形,且更严重的时候,还会因为重心不稳而使得车子翻覆。

而且习用的同步刹车装置的刹车线,分别以独立的刹车线连接至前后轮刹车夹器上,调整刹车线游隙松紧度时,游隙是指拉剎车把手到剎车夹器开始发生作用的距离,游隙太大会造成刹车反应慢,太小刹车反应过快也不好,调整到刹车把手握紧时感觉舒服即可,随着剎车皮磨损,游隙会变大,必须分别使用工具,调整前后轮刹车线的松紧程度,以控制前后轮刹车夹器的刹车力道,非常不方便,且当调整后三轮车后二轮刹车夹器的作动时间及作动力道不等同时,无法使后两轮同步减速,会有潜在的行车危险发生。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乃针对现有同步刹车装置于刹车及调整刹车线松紧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并借助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不断努力的改良与试作,终于成功开发一种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以克服现有同步刹车装置,刹车力道不均,及刹车线调整不方便,刹车线调整后无法达到同步刹车所造成的缺失与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以改善刹车线松紧调整不易的缺失,且不须使用调整工具,行动不便的人及非专业维修人员,也可快速进行刹车线松紧调整,调整校正二轮的刹车夹器力量,让二轮的刹车夹器动作时间及动作力量相等,进而提升骑乘车辆的安全,降低骑乘的车辆刹车时发生危险;另该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可快速组装于车体上穿设固定刹车线,完成刹车系统组装,降低组装工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包含有:一固定座,及一调整校正结构,固定座内设有一容置空间容纳调整校正结构,固定座四周边缘设有复数个锁孔,中段处设有一容置空间,底侧设有两螺孔,螺孔上设有刹车线调整旋钮及限位螺丝,固定座前侧设有封盖;调整校正结构包含有:一调整旋座、一第一拉杆、一第二拉杆及一滑轮,调整旋座前侧设有第一拉杆,后侧设有第二拉杆及滑轮,调整旋座前端设有第一螺孔座,第一螺孔座上设有第一螺孔,调整旋座后端设有第二螺孔座,第二螺孔座上设有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座及第二螺孔座两侧边设有肋条连接,两肋条间形成一调整空间,第一拉杆前侧设有卡固环,后侧设有第一螺杆,卡固环前侧设有螺孔,螺孔上设有刹车线调整旋钮及限位螺丝,卡固环一侧边设有圆孔,圆孔外径处设有穿设槽至螺孔处,螺孔并贯通至圆孔内,第二拉杆前侧设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后端设有一凸耳,凸耳内设有滑轮。

所述刹车线调整旋钮侧边设有剖槽,限位螺丝侧边设有剖槽。

所述第一螺孔及第二螺孔的螺纹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拉杆后侧第一螺杆上螺纹方向,与第二拉杆前侧第二螺杆上螺纹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调整旋座上螺设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第一拉杆的卡固环卡固刹车线的结尾线头,第二拉杆上滑轮绕设刹车线,让刹车线两端穿设过刹车线调整旋钮至刹车夹器固定,如此将刹车线的结尾线头传输的力道,传导至滑轮后可平均的一分为二至刹车夹器上,让刹车力量准确等值一分为二输出至二轮上。

固定座及调整校正结构,可快速组装于车体上穿设固定刹车线,调整旋座可调整刹车线的游隙,用旋转旋座来收紧或放松游隙,不须使用调整工具,让行动不便的人及非专业维修人员,也可快速进行刹车线松紧调整,调整校正二轮的刹车夹器力道,让二轮的刹车夹器动作时间及动作力量相等以控制前后轮刹车夹器的刹车力量,特别适合用于两轮车、三轮车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部份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调整校正结构的调整示意图。

符号说明

固定座20;容置空间21;锁孔22;螺孔23;刹车线调整旋钮24;剖槽241;限位螺丝25;剖槽251;封盖26;

调整旋座30;第一螺孔座31;第一螺孔32;第二螺孔座33;第二螺孔34;肋条35;调整空间36;

第一拉杆40;卡固环41;第一螺杆42;螺孔44;圆孔45;穿设槽46;

第二拉杆50;第二螺杆51;凸耳52;

滑轮60;调整校正结构70;车体80;刹车线90;结尾线头9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与功效,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一种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随附图例示的具体实施例及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参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向。附图与说明书中所指定的尺寸,当可在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设计与需求而进行变化。

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一种自动校正平衡刹车调整结构,包含有:一固定座20,及一调整校正结构70,固定座20内设有一容置空间21容纳调整校正结构70,固定座20四周边缘设有复数个锁孔22,中段处设有一容置空间21,底侧设有两螺孔23,螺孔23上设有刹车线调整旋钮24及限位螺丝25,刹车线调整旋钮24侧边设有剖槽241,限位螺丝25侧边设有剖槽251,固定座20前侧设有封盖26;调整校正结构70包含有:一调整旋座30、一第一拉杆40、一第二拉杆50及一滑轮60,调整旋座30前侧设有第一拉杆40,后侧设有第二拉杆50及滑轮60,调整旋座30前端设有第一螺孔座31,第一螺孔座31上设有第一螺孔32,调整旋座30后端设有第二螺孔座33,第二螺孔座33上设有第二螺孔34,第一螺孔座31及第二螺孔座33两侧边设有肋条35连接,两肋条35间形成一调整空间36,第一螺孔32及第二螺孔34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拉杆40前侧设有卡固环41,后侧设有第一螺杆42,卡固环41前侧设有螺孔44,螺孔44上设有刹车线调整旋钮24及限位螺丝25,刹车线调整旋钮24侧边设有剖槽241,限位螺丝25侧边设有剖槽251,卡固环一侧边设有圆孔45,圆孔45外径处设有穿设槽46至螺孔44处,螺孔44并贯通至圆孔45内,第二拉杆50前侧设有第二螺杆51,第二螺杆51后端设有一凸耳52,凸耳52内设有滑轮60,其中该第一拉杆40后侧第一螺杆42上螺纹方向,与第二拉杆50前侧第二螺杆51上螺纹方向相反。

由此,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固定座20及调整校正结构70,可快速组装于车体80上穿设固定刹车线90及刹车线90的结尾线头91,因为第一螺孔32及第二螺孔34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螺杆42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51上螺纹方向相反,调整旋座30正逆向旋转时,会使第一螺杆42与第二螺杆51间距变短或变长,可调整刹车线90的游隙,正向或逆向旋转来收紧或放松游隙,不须使用调整工具,让行动不便的人及非专业维修人员,也可快速进行刹车线90松紧调整,调整校正二轮的刹车夹器力道,让二轮的刹车夹器动作时间及动作力量相等,以控制前后轮刹车夹器的刹车力量,特别适合用于两轮车、三轮车上。

本实用新型组装时,利用调整旋座30上螺设第一拉杆40及第二拉杆50,第一拉杆40的卡固环41卡固刹车线90的结尾线头91,并利用螺孔44上刹车线调整旋钮24及限位螺丝25固定刹车线90及结尾线头91,第二拉杆50上滑轮绕设刹车线90,让刹车线90两端穿设过刹车线调整旋24钮至刹车夹器固定,再盖上封盖26锁固于车体80上,如此可将刹车线90的结尾线头91传输的力道,传导至滑轮60后平均的一分为二至刹车夹器上,让刹车力量准确等值一分为二输出至二轮上。

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后述的申请专利范围所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