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2201发布日期:2019-08-31 01:2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是涉及一种避震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行车运动相当盛行。为了提升骑乘时的舒适性,如今的自行车多半装设有避震装置。如一种中国台湾证书号数第M351183号专利所公开的一个现有的避震前叉,可以在自行车行进时通过一个弹簧缓冲路面不平所引起的震动。

参阅图1,该现有的避震前叉包括一个前叉主体11、一个能相对于该前叉主体11上下移动而产生缓冲效果的立管12、一个装设于该前叉主体11与该立管12之间的中管13、一个固定于该立管12并穿入该中管13内的定位导杆14,及一个设置于该中管13内并抵顶于该定位导杆14的弹簧15。为了将该定位导杆14与该立管12彼此固定,业界常用的方式为由侧向钻孔而能螺锁或是直接焊接。而为了避免该定位导杆14与该中管13彼此相对转动,会在该中管13钻孔并使用其他组件协助定位。因此该现有的避震前叉组装的过程不只相当复杂,且还可能需要使用到焊接的技术。在该立管12或该中管13钻孔的方式也使得结构较为脆弱,安全性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简易且不须焊接并提升安全性的避震装置。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包含上管单元,及下管单元。所述上管单元沿上下方向组装并定义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所述上管单元包括立管、限位钢套、紧固螺丝、定位导杆,及上弹簧座。

所述立管围绕所述轴线并界定出沿所述轴线延伸的立管空间。所述限位钢套位于所述立管空间内。所述限位钢套具有基部、环绕于所述基部外并由所述基部朝下延伸且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立管的延伸部,及沿所述轴线设置于所述基部的紧固螺孔。所述基部与所述延伸部共同界定出限位空间。所述紧固螺孔连通于所述限位空间。所述紧固螺丝螺锁于所述紧固螺孔并沿所述轴线朝下延伸而伸入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紧固螺丝具有沿所述轴线设置在下端且开口朝下的定位螺孔。所述定位导杆螺锁于所述定位螺孔并沿所述轴线朝下延伸而伸出所述限位空间。所述上弹簧座固定于所述定位导杆下端。

所述下管单元沿所述上下方向组装并沿所述轴线对应于所述上管单元。所述下管单元包括下管、中管、限位组、第一缓冲弹簧、调节螺丝组,及第二缓冲弹簧。

所述下管位于所述立管的下方且围绕所述轴线并界定出沿所述轴线延伸的安装贯孔。所述中管具有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安装贯孔并朝上延伸而伸出所述安装贯孔的大孔径部、由所述大孔径部沿所述轴线朝上延伸且外轮廓减缩的肩部,及由所述肩部沿所述轴线朝上延伸的小孔径部。所述小孔径部的外轮廓小于所述大孔径部外径。所述大孔径部、所述肩部与所述小孔径部皆围绕所述轴线并共同界定出中管空间。所述中管空间具有对应于所述大孔径部的大孔径段,及对应于所述小孔径部的小孔径段。所述大孔径部插入所述立管空间使得所述小孔径部的上端插入所述限位空间。所述大孔径部能在所述立管空间内沿所述上下方向滑动并同时带动所述小孔径部的上端在所述限位空间上下滑动。所述上管单元的定位导杆由所述小孔径段伸入所述中管空间内并延伸至所述大孔径段。所述上弹簧座位于所述大孔径段内并能在所述大孔径段内上下移动。

所述限位组设置于所述限位钢套与所述中管之间。所述限位组具有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并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排列的限位肋条,及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且位置对应于所述限位肋条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肋条设置在所述限位钢套的延伸部或所述中管的小孔径部其中一者。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限位钢套的延伸部或所述中管的小孔径部其中另一者。每一限位凹槽容纳其中一限位肋条且彼此之间的形状互相嵌合,使得所述限位钢套与所述中管不会绕所述轴线相对转动但能沿所述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所述第一缓冲弹簧设置于所述立管空间内并环绕于所述小孔径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上端抵顶于所述限位钢套,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下端抵顶于所述肩部。所述调节螺丝组设置于所述大孔径部的下端。所述第二缓冲弹簧设置于所述大孔径段内。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上端抵顶于所述上弹簧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下端抵顶于所述调节螺丝组。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所述上管单元的立管具有管体,及自润钢套,所述管体具有围绕所述轴线并界定出所述立管空间的管身部,及由所述管身部朝下延伸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界定出沿所述轴线连通于所述立管空间且半径大于所述立管空间的插入空间,所述自润钢套呈环状并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插入空间并供所述中管穿设,所述自润钢套的内径与所述管身部的内径实质上相同并用以对所述中管的大孔径部产生润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还包含连接于所述上管单元与所述下管单元之间的防尘套,所述上管单元的立管还具有座套,所述座套呈环状套设于所述插入部的外侧并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插入部,所述座套具有环绕所述轴线且开口朝外的第一沟槽,所述下管单元的下管具有环绕界定出所述安装贯孔的下管壁,及环绕所述下管壁且开口朝外的第二沟槽,所述防尘套的上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沟槽,所述防尘套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沟槽。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每一限位肋条具有嵌合于各自的限位凹槽内的嵌合面,所述嵌合面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截面轮廓为弧形、V形或多角形其中一者。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所述调节螺丝组具有设置于所述大孔径部下端并螺锁于所述大孔径段的调节螺丝,及设置于所述大孔径段内并相邻于所述调节螺丝的下弹簧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下端抵顶于所述下弹簧座。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所述中管的所述大孔径部、所述肩部与所述小孔径部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截面所呈现的外轮廓皆实质上呈圆形。

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所述上管单元的上弹簧座螺锁于所述定位导杆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限位钢套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立管空间内,不只组装简易也不须焊接。且所述立管与所述中管皆不须额外钻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现有的避震前叉的一个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剖视组装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剖视分解图;

图4是该实施例沿图3中的线Ⅳ-Ⅳ的一个剖面图;

图5是该实施例的一个中管的一个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是应用在一个自行车的前叉,但只为举例而言,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以是应用在自行车的座管或是滑板车。该实施例包含一个上管单元2、一个下管单元3,及一个防尘套4。

该上管单元2沿一个上下方向D1组装并定义一个沿该上下方向D1延伸的轴线R。该上管单元2包括一个立管21、一个限位钢套22、一个紧固螺丝23、一个定位导杆24,及一个上弹簧座25。

该立管21具有一个管体211、一个座套212,及一个自润钢套213。该管体211具有一个围绕该轴线R并界定出一个沿该轴线R延伸的立管空间216的管身部214,及一个由该管身部214朝下延伸的插入部215。该插入部215界定出一个沿该轴线R连通于该立管空间216且半径大于该立管空间216的插入空间217。该座套212呈环状套设于该插入部215的外侧并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该插入部215。该座套212具有一个环绕该轴线R且开口朝外的第一沟槽218。该自润钢套213呈环状并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该插入空间217。该自润钢套213的内径与该管身部214的内径实质上相同。

该限位钢套22位于该立管空间216内。该限位钢套22具有一个基部221、一个环绕于该基部221外并由该基部221朝下延伸且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该立管21的延伸部222,及一个沿该轴线R设置于该基部221的紧固螺孔223。该基部221与该延伸部222共同界定出一个限位空间224。该紧固螺孔223连通于该限位空间224。该紧固螺丝23螺锁于该紧固螺孔223并沿该轴线R朝下延伸而伸入该限位空间224内。

该紧固螺丝23具有一个沿该轴线R设置在下端且开口朝下的定位螺孔231。

该定位导杆24螺锁于该定位螺孔231并沿该轴线R朝下延伸而伸出该限位空间224。在本实施例中,该上弹簧座25是螺锁于该定位导杆24下端,但只为举例而言,也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固定于该定位导杆24下端,例如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

该下管单元3沿该上下方向D1组装并沿该轴线R对应于该上管单元2。该下管单元3包括一个下管31、一个中管32、一个限位组33、一个第一缓冲弹簧34、一个调节螺丝组35,及一个第二缓冲弹簧36。

该下管31位于该立管21的下方且具有一个环绕该轴线R并界定出一个沿该轴线R延伸的安装贯孔312的下管壁311,及一个环绕该下管壁311且开口朝外的第二沟槽313。

该中管32具有一个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该安装贯孔312并朝上延伸而伸出该安装贯孔312的大孔径部321、一个由该大孔径部321沿该轴线R朝上延伸且外轮廓减缩的肩部322,及一个由该肩部322沿该轴线R朝上延伸的小孔径部323。该小孔径部323的外轮廓小于该大孔径部321外径。该大孔径部321、该肩部322与该小孔径部323皆围绕该轴线R并共同界定出一个中管空间324。该中管空间324具有一个对应于该大孔径部321的大孔径段325,及一个对应于该小孔径部323的小孔径段326。该大孔径部321穿过该插入空间217并插入该立管空间216使得该小孔径部323的上端插入该限位空间224。该自润钢套213被该大孔径部321穿过而产生润滑效果。

该大孔径部321能在该立管空间216内沿该上下方向D1滑动并同时带动该小孔径部323的上端在该限位空间224上下滑动。该上管单元2的定位导杆24由该小孔径段326伸入该中管空间324内并延伸至该大孔径段325。该上弹簧座25位于该大孔径段325内并能在该大孔径段325内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中管32的该大孔径部321、该肩部322与该小孔径部323垂直于该轴线R的截面所呈现的外轮廓皆实质上呈圆形,但只为举例而言,并不限于此。

该限位组33设置于该限位钢套22与该中管32之间。该限位组33具有多个沿该上下方向D1延伸并绕该轴线R呈环状排列的限位肋条331,及多个沿该上下方向D1延伸且位置对应于所述限位肋条331的限位凹槽3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肋条331设置在该限位钢套22的延伸部222,所述限位凹槽332设置在该中管32的小孔径部323。但也可以是将所述限位肋条331设置在该中管32的小孔径部323,所述限位凹槽332设置在该限位钢套22的延伸部222。

每一限位凹槽332容纳其中一个限位肋条331且彼此之间的形状互相嵌合,使得该限位钢套22与该中管32不会绕该轴线R相对转动但能沿该上下方向D1相对移动。每一限位肋条331具有一个嵌合于各自的限位凹槽332内的嵌合面3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嵌合面333垂直于该上下方向D1的截面轮廓为弧形(参阅图4与图5),但只为举例而言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V形或多角形。所述限位凹槽332垂直于该上下方向D1的截面轮廓也因此可以是对应的弧形、V形或多角形。

该第一缓冲弹簧34设置于该立管空间216内并环绕于该小孔径部323。该第一缓冲弹簧34的上端抵顶于该限位钢套22,该第一缓冲弹簧34的下端抵顶于该肩部322。

该调节螺丝组35设置于该大孔径部321的下端。该调节螺丝组35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大孔径部321下端并螺锁于该大孔径段325的调节螺丝351,及一个设置于该大孔径段325内并相邻于该调节螺丝351的下弹簧座352。

该第二缓冲弹簧36设置于该大孔径段325内。该第二缓冲弹簧36的上端抵顶于该上弹簧座25,该第二缓冲弹簧36的下端抵顶于该下弹簧座352。

该防尘套4连接于该上管单元2与该下管单元3之间。该防尘套4的上端固定于该第一沟槽218。该防尘套4的下端固定于该第二沟槽313。

骑乘该自行车时所产生的震动,会使得该上管单元2相对于该下管单元3上下移动。该第一缓冲弹簧34抵顶于该上管单元2的限位钢套22与该下管单元3的中管32之间。当该上管单元2与该下管单元3受震动影响而彼此接近时,该第一缓冲弹簧34会被压缩而产生一个第一弹性回复力。该第二缓冲弹簧36抵顶于该上管单元2的上弹簧座25与该下管单元3的下弹簧座352之间。当该上管单元2与该下管单元3受震动影响而彼此接近时,该第二缓冲弹簧36会被压缩而产生一个第二弹性回复力。该第一弹性回复力与该第二弹性回复力会使该上管单元2沿该上下方向D1反复震荡而吸收冲击力道,进而产生缓冲效果。除此之外,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旋动该调节螺丝351而调整该下弹簧座352的位置。该下弹簧座352的位置会影响该第二缓冲弹簧36被压缩的程度,进而能调节该第二弹性回复力以符合使用者的习惯与需求,提升舒适性。

本实施例组装时可以依照下列步骤依序进行,但只为举例而言,并不限于此。步骤一,将该座套212设于该插入部215的外侧并以紧配合的方式由上朝下压合。步骤二,将该紧固螺丝23朝下锁入该限位钢套22的紧固螺孔223。步骤三,将该限位钢套22连同该紧固螺丝23以紧配合的方式压入该立管空间216而固定于该管身部214。步骤四,将该自润钢套213以紧配合的方式由下朝上压入该插入空间217内而固定于该插入部215。步骤五,将该中管32由下朝上穿过该安装贯孔312并以紧配合的方式与该下管31压合。步骤六,将该第一缓冲弹簧34套在该小孔径部323且下端抵顶于该肩部322。步骤七,将该防尘套4的上端套在该座套212的第一沟槽218。步骤八,将该限位钢套22与该中管32彼此对准,使得所述限位肋条331分别对准并嵌入所述限位凹槽332,并使该紧固螺丝23的下端插入该小孔径段323。同时也使该第一缓冲弹簧34的上端抵顶于该限位钢套22的延伸部222。步骤九,将该防尘套4的下端套在该下管31的第二沟槽313。步骤十,将该上弹簧座25螺锁于该定位导杆24下端。步骤十一,将该定位导杆24由下朝上放入该大孔径段325并将该定位导杆24的上端穿入该小孔径段326,进而能将该定位导杆24螺锁于该定位螺孔231。步骤十二,将该第二缓冲弹簧36由下朝上放入该大孔径段321而环绕该定位导杆24且上端抵顶于该上弹簧座25。步骤十三、将该下弹簧座352组装于该调节螺丝351上,并将该调节螺丝351由下往上锁入该大孔径段325内,使得该第二缓冲弹簧36的下端抵顶于该下弹簧座352。

根据前述的组装方法,可以发现组装过程中并不需要使用到焊接的技术,也不须在该立管21或是该中管32钻孔。只需要使用螺锁的方式以及紧配合的方式就能固定组件,因此组装过程相当简易。而且由于不须在该立管21或是该中管32钻孔,不只节省制造时的加工成本,还不会破坏该立管21与该中管32的结构,进而提升了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通过该限位钢套22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该立管空间216内,不只组装简易也不须焊接。且该立管21与该中管32皆不须额外钻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安全性,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