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加强机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1463发布日期:2019-05-17 22:3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汽车加强机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加强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使汽车在各种状况下能够承受严格的正碰、侧碰,而使驾驶员及乘员得到最大的安全保障。此外,由于人们对汽车的尺寸及空间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在设计时车身的轴距越来越大,车身轴距的加大增大了汽车侧面受到碰撞时的压力。当汽车的侧面受到碰撞时,一部分力通过与汽车前身纵梁连接的横梁传递至汽车的另一侧,另一部分力通过与汽车后身纵梁连接的横梁传递至汽车的另一侧。由于对汽车侧面受到撞击时撞击力的传递路径较少,导致车内的驾驶员或乘员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汽车加强机构,提供更多的传递路径,对汽车侧面受到的撞击力进行分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加强机构及汽车,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加强机构,所述汽车加强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加强板、多个凸起的加强筋以及翻边;

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加强筋连接,相邻两个加强筋之间具有凹槽筋;

所述翻边位于所述加强板上;

所述翻边用于与车身底板、车身后纵梁盖板或车门槛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边包括:第一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底端;

所述第一翻边用于与车身的中底板、后底板连接。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边还包括:第二翻边;

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加强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翻边用于与所述车门槛连接。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边还包括:第三翻边;

所述第三翻边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另一侧;

所述第三翻边用于与所述车身后纵梁盖板连接。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筋上具有定位孔;

所述定位孔用于对所述汽车加强机构进行定位。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翻边的长度为16-20毫米。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车身的中底板、后底板之间为点焊或烧焊连接。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车门槛之间为点焊或烧焊连接。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车身后纵梁盖板之间为点焊或烧焊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加强机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翻边与车地板、车身后纵梁盖板或车门槛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当车辆的一侧车身受到碰撞时,通过加强机构上凸起的加强筋与相邻两个加强筋之间的凹槽筋将撞击力传递至车身的另一侧,对撞击力进行分散。通过该机构为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撞击力提供了更多的分散路径,增强了车辆门槛被撞击时的承受能力,提高了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安全性,达到了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对驾驶员以及乘员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应用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加强板,2-加强筋,21-定位孔,3-翻边,31-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第三翻边,4-凹槽筋,5-车身后纵梁盖板,6-车门槛。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加强机构,如图1或图2所示,该汽车加强机构包括:加强板1、多个凸起的加强筋2以及翻边3;

加强板1与加强筋2一体连接,相邻两个加强筋2之间具有凹槽筋4;

翻边3位于加强板1上;

翻边3用于与车身底板、车身后纵梁盖板5或车门槛6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通过翻边3与车身底板、车身后纵梁盖板5或车门槛6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当车辆的一侧车身受到碰撞时,通过加强机构上多个凸起的加强筋2与相邻两个加强筋2之间的凹槽筋4将撞击力传递至车身的另一侧,对撞击力进行分散。通过该机构为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撞击力提供了更多的分散路径,增强了车辆门槛被撞击时的承受能力,提高了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安全性,达到了对驾驶员以及乘员的保护作用。

以下将通过可选地实施例进一步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加强机构,如图3或4所示,应用时,将加强机构安装在车辆纵梁的腔体内,通过翻边3一端与车辆后纵梁盖板连接,一端与车门槛6连接、一端与车身中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后底板连接。

通过设置多个凸起的加强筋2,当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撞击力不但可以沿着原来的路径进行传递,还可以通过加强筋2传递至车辆的另一侧,避免了车辆的一侧因受力过大,撞击力传递不能很好的分散,导致车辆侧翻。

考虑到车辆受到撞击时的力一般会较大,通过在多个凸起的加强筋2之间设置凹槽筋4,进一步增加汽车加强机构的强度,避免因为加强筋2的表面过于平坦,当受到的撞击力过大时,加强筋2表面发生弯曲变形等情形,导致加强机构的作用减弱。

可选地,相对设置的加强板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时车辆车身的长度、车身中底板与后底板的长度、中底板与后底板连接处的闲置距离进行确定。

作为一种示例,相对设置的加强板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cm-30cm。例如,10cm、11cm、12cm、13cm、14cm、15cm、16cm、17cm、18cm、19cm、20cm、21cm、22cm、23cm、24cm、25cm、26cm、30cm等。

实际应用时,车辆车身的长度都不相同,因此,多个凸起的加强筋2的数量可以根据车辆的车身长度或者性能进行确定。

作为一种示例,当车辆的车身比较长时,中底板与后底板相应的也会比较长,因此,车身受到侧面撞击时的承受能力可能会较弱,此时。相对设置的加强板1之间的距离可以较长一点。示例地,可以是25cm-30cm等。或者当车辆的性能较弱,则车辆中底板与后底板之间的连接契合不是很完善,此时,相对设置的加强板1之间的距离可以较长一点,以增强车身中底板与后底板之间的强度。示例地,可以是25cm-30cm等。

作为一种示例,多个凸起的加强筋2可以为2个、3个、4个等。

相邻两个加强筋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时车辆的情况进行确定。示例地,当车辆的性能较好,则车辆承受侧面撞击的能力会较强,加强筋2对撞击力的分散作用会较小,此时,相邻两个加强筋2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一点,例如,可以是10cm等。当车辆的性能较差,则车辆承受侧面撞击的能力会较弱,加强筋2对撞击力的分散作用就会较大,此时,相邻两个加强筋2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一点,例如,可以是5cm等。

作为一种示例,相邻两个加强筋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cm、6cm、7cm、8cm、9cm、10cm等。

考虑到凹槽筋4需要分散撞击力,还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凹槽筋4的凹陷度不能太大,太大的话会降低加强机构的硬度,且会加大加强机构制作工艺的难度。太小的话起不到对撞击力的缓冲作用。示例地,凹槽筋4的弯曲度可以为20°-60°。例如,20°、24°、28°、30°、35°、40°、45°、50°、55°、60°等。

可选地,加强筋2轴向的高度低于车门槛6距车身底板的高度。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机构位于车辆纵梁的腔体内,考虑到车辆自身结构的限制,加强筋2凸起的部分不能太高,太高的话会影响车辆内其他部件的安装,太低的话与车身底板重合,达不到增加撞击力传递路径的目的。

示例地,加强筋2凸起部分的高度可以根据车辆的类型进行选择,作为一种示例,当车身纵梁内的轴向距离较高时,加强筋2的凸起部分可以高一点,当车身纵梁内的轴向距离较低时,加强筋2凸起的部分可以低一点。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考虑到加强机构的承压强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板1与加强筋2之间可以是焊接等,也可以是一体连接。采用一体连接的方式比采用焊接等其他的连接方式,可以使加强机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承压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机构的材质为具有一定抗压和耐压能力的材质制成,当车辆受到碰撞时,不易发生变形。

示例地,加强机构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的,或与车辆自身的性能相适配的材质制成,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2所示,翻边3包括:第一翻边31;

第一翻边31位于加强板1的底端;

第一翻边31用于与车身的中底板、后底板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翻边31具有两个,一个位于加强板1底端的一侧,与车身的中底板连接,另一个位于加强板1底端的另一侧,与车身的后底板连接。

车身的中底板与后底板连接处会有接缝,加强机构通过第一翻边31与车身的中底板、后底板连接,不但增强了车身中底板与后底板的强度,而且为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撞击力提供了新的分散路径。

第一翻边31的长度可以根据车辆的车身或车辆材质等进行选择,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第一翻边31与加强板1可以是一体成形,可以提高加强机构的强度。

可选地,第一翻边31与车身的中底板、后底板之间为点焊或烧焊连接。

考虑到加强机构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机构通过点焊或烧焊的方式对加强机构与车身进行连接。

点焊,是指焊接时利用柱状电极,在两块搭接工件接触面之间形成焊点的焊接方法。点焊时,先加压使工件紧密接触,随后接通电流,在电阻热的作用下工件接触处熔化,冷却后形成焊点。

考虑到不同的车辆,车身纵梁的腔体内的空间大小不同,第一翻边31与车身底板之间可以采用点焊或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翻边31与车身底板连接时的空间位置较大,第一翻边31的长度较长时,可以采用点焊的方式连接。

当车身底板中间的位置空间过小时,第一翻边31的长度不能太长,此时,可以采用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烧焊,一般分为两大类:气焊和电焊。气焊一般也叫烧焊,是使用乙炔气体作为燃烧源,混合氧气一起从焊枪射出,点燃后焊接金属构件。

作为一种示例,当第一翻边31的长度为4毫米时,可以采用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第一翻边31的长度为10毫米时,可以采用点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地,如图2、图3所示,翻边3还包括:第二翻边32;

第二翻边32位于加强板1的一侧;

第二翻边32用于与车门槛6连接。

考虑到加强机构如果只与车身的中底板、后底板连接,当车辆受到侧面的撞击时,可能会出现横向的位移,导致车身不稳定,撞击力传递和分散不及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机构还包括第二翻边32。

通过设置第二翻边32与车门槛6连接,保证加强机构在车辆纵梁的腔体内不发生横向位移。

可选地,第二翻边32与车门槛6之间为点焊或烧焊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第二翻边32与车门槛6连接时的空间位置较大,第二翻边32的长度较长时,可以采用点焊的方式连接。

当车身纵梁腔体内的位置空间过小时,第二翻边32的长度不能太长,此时,可以采用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示例地,当第二翻边32的长度为4毫米时,可以采用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第二翻边32的长度为10毫米时,可以采用点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地,如图2、图4所示,翻边3还包括:第三翻边33;

第三翻边33位于加强板1的另一侧;

第三翻边33用于与车身后纵梁盖板5连接。

通过设置第三翻边33与车身后纵梁盖板5连接,保证加强机构在车辆纵梁的腔体内不发生横向位移。

可选地,第三翻边33与车身后纵梁盖板5之间为点焊或烧焊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第三翻边33与车身后纵梁盖板5连接时的空间位置较大,第三翻边33的长度较长时,可以采用点焊的方式连接。

当车身纵梁腔体内的位置空间过小时,第三翻边33的长度不能太长,此时,可以采用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示例地,当第三翻边33的长度为4毫米时,可以采用烧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第三翻边33的长度为10毫米时,可以采用点焊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地,凹槽筋4上具有定位孔21;

定位孔21用于对汽车加强机构安装时的定位。

通过设置定位孔21,方便加强机构在车身纵梁腔体内安装时的定位。

定位孔21的大小可以根据车身的形状或大小等进行开设,只要能将加强机构安装在车身纵梁腔体内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定位孔21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等。

可选地,第一翻边31的长度为16-20毫米。

第一翻边31的长度不能过长,过长的话会影响车身纵梁腔体内其他部件的安装,太短的话不能与车身稳定连接。

示例地,第一翻边31的长度可以为16-20毫米,例如,16毫米、17毫米、18毫米、19毫米、20毫米等。具体的长度可以根据车辆的形状或性能等进行确定。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汽车加强机构。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