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9608发布日期:2019-12-31 14:2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正成为影响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重要问题,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电池包布置在车身地板下侧,压缩地板上侧的z向空间,存在前排安全带布置困难、安装结构复杂;b柱内板本体冲压困难、前排卷收器布置受限等问题。

中国专利文献中申请号为cn208233164u,授权公告日为2018年12月14日公开的名为“一种b柱下部连接结构”的实用专利,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b柱下部连接结构,包括两个大梁、一个后背板下横梁和两个b柱下内板,后背板下横梁左右两端后侧分别通过后背板下支撑板与对应的大梁中上部垂直固定连接,两个b柱下内板内侧分别垂直固定在后背板下横梁左右两端外侧和对应的大梁外左右两侧。传统车型中的b柱下内板结构如其所示,其不足之处在于: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设置在门槛内板上,卷收器设置在一体式b柱内板本体上,并通过卷收器安装加强板进行补强。然而,一体式b柱内板由于冲压成型的工艺限制,b柱内板y向深度较深,容易造成冲压开裂,因此b柱内板下端的y向尺寸较小,卷收器布置受限;安全带下固定点无法设置在b柱内板卷收器安装面上,若强行布置,则卷收器安装面的强度无法满足要求。

本申请要设计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方便b柱内板冲压成型,增强b柱内板上卷收器安装位置的强度,方便卷收器位置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b柱内板由于布置电池和冲压工艺的限制而y向和z向尺寸较小,造成卷收器布置困难且安装强度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能够方便b柱内板的冲压成型,方便在b柱内板上设置卷收器,增强卷收器布置点的结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包括b柱内板本体和b柱内板补强板,b柱内板补强板固定在b柱内板本体的下部;b柱内板本体和b柱内板补强板的贴合区域设有侧碰传感器安装孔,侧碰传感器安装孔上设有侧碰传感器,b柱内板补强板上设有前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点和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安装孔。

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形成拆分式总成结构,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前排安全带的布置,降低b柱内板的冲压难度、减少b柱内板y向空间对卷收器布置的限制;由于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主体的拆分,b柱y向空间可设置较大,从而通过b柱内板补强板可以完成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安装孔的设置;侧碰传感器布置在b柱内板补强板与b柱内板本体贴合区域,保证安装点的刚度需求。

作为优选,b柱内板本体的下部设有凸部,凸部内设有凹槽,凸部在凹槽边沿形成至少两块连接檐,连接檐向b柱内板本体外侧弯曲,至少有两块连接檐相对设置,b柱内板补强板位于凹槽内,b柱内板补强板设有与连接檐相对侧贴合的配合檐。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多面搭接,扩大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的连接面,提高连接檐和配合檐连接处结构的强度、刚度。

作为优选,两块相对设置的连接檐所在平面相交,两块相对设置的连接檐所在平面的交线平行连接檐与b柱内板本体的交线。使两块相对设置的连接檐对于b柱内板补强板的y向作用力反向并接近,从而提高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方便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的位置布置;并简化了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之间的装配工艺,方便装配时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的位置校准,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b柱内板本体与b柱内板补强板粘接固定。装配工艺简单方便,连接作用可靠,减少螺钉等连接件的用量,防止由于应力集中而破坏b柱内板本体与b柱内板补强板的强度。

作为优选,连接檐和配合檐上设有对应贴合的加强凹筋。通过加强凹筋提高b柱内板本体与b柱内板补强板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前排安全带的布置,降低b柱内板的冲压难度、减少b柱内板y向空间对卷收器布置的限制;b柱y向空间可设置较大,从而通过b柱内板补强板可以完成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安装孔的设置;侧碰传感器布置在b柱内板补强板与b柱内板本体贴合区域,保证安装点的刚度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b柱内板本体1连接檐11b柱内板补强板2配合檐21侧碰传感器安装孔22侧碰传感器23前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点24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安装孔25加强凹筋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1到图4中,一种b柱内板总成下部结构,包括b柱内板本体和b柱内板补强板,b柱内板补强板固定在b柱内板本体的下部;b柱内板本体和b柱内板补强板的贴合区域设有侧碰传感器安装孔,侧碰传感器安装孔上设有侧碰传感器,b柱内板补强板上设有前排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点和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安装孔。b柱内板本体的下部设有凸部,凸部内设有凹槽,凸部在凹槽边沿形成三块连接檐,连接檐向b柱内板本体外侧弯曲,三块连接檐中有两块连接檐相对设置,b柱内板补强板位于凹槽内,b柱内板补强板设有与连接檐相对侧贴合的配合檐。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两块相对设置的连接檐所在平面相交,两块相对设置的连接檐所在平面的交线平行连接檐与b柱内板本体的交线。b柱内板本体与b柱内板补强板粘接固定。连接檐和配合檐上设有对应贴合的加强凹筋。b柱内板本体与b柱内板补强板安装时,在连接檐或配合檐上涂上结构胶,将b柱内板补强板放入到凹槽内,通过加强凹筋对应贴合完成连接檐和配合檐的相对定位,就能完成b柱内板补强板和b柱内板本体的粘接,连接方式简单可靠,定位方便。

通过本实用新型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前排安全带的布置,降低b柱内板的冲压难度、减少b柱内板y向空间对卷收器布置的限制;b柱y向空间可设置较大,从而通过b柱内板补强板可以完成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安装孔的设置;侧碰传感器布置在b柱内板补强板与b柱内板本体贴合区域,保证安装点的刚度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