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8451发布日期:2020-08-05 00:51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及包括其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过程中车尾负压将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阻力,而车尾负压主要受车尾气流分离点位置以及车尾尾涡形态、距离车身的位置等敏感区域的影响,尤其是电动汽车的车底电池包后方至后保险杠前方区域有较大空间,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尤其是高速行驶时,气流极易进入该较大空间并形成巨大涡流,进而影响车尾尾涡形态,导致负压增大,造成较大的电动汽车行车阻力。

目前本领域为解决该问题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将车底的零部件下表面做平、平底部护板封装或悬架局部加装导流板的方法,以此达到减小车底涡流,改善空气阻力的目的。但是该种设计方法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与地面平行的护板结构,容易使沿护板下方的气流朝向地面的方向流动,仅能在有限范围内提高车底气流流速;另一方面由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后悬架的下摆臂上下摆动的幅度很大,使得上述方法受限于后悬架下摆臂的形状及布置空间,再结合实际空间及成本限制而导致上述方法制备的零部件无法按照设计效果加装,使得降阻效果受限。

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全底护板封装,该结构设计可最大程度降低由底盘造成的空气阻力,利于提高汽车在行驶甚至高速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但该设计对车底布置及零件选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使得制备成本高昂,不适用于普通车型,因此不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及电动汽车,能够有效降低电动汽车在行使过程中的风阻并克服高成本及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升该车底扰流板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其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用于连接所述电动汽车的车底电池包的后底部,所述第二板体朝向后方向上倾斜地延伸至所述电动汽车的后悬架的下摆臂的前方,同时并部分地覆盖所述后悬架,其中,所述扰流板本体设置经过所述第二板体的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保险杠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悬架中的下摆臂的前部匹配相邻的弧形边,其中所述弧形边与下摆臂的前部的间距为5-15c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体的长度为15-20cm,所述第二板体的长度为25-35cm,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夹角为1~5°。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扰流板本体的两个侧边分别相连的一对翻边结构,并使得一对所述翻边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车底电池包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结构的顶边到所述扰流板本体所在平面的垂向距离沿着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减小,并使得所述翻边结构的顶边与所述弧形边相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扰流板本体和翻边结构上且能够将所述车底扰流板安装于所述车底电池包上的多个安装部。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为带有通孔且朝所述车底电池包凸出的鼓起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的后端安装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悬架的定位臂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底扰流板为一体式结构,其所用材质为塑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底扰流板。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能够部分遮盖车底电池包至后保险杠间的空间,有效地阻隔汽车行驶过程中大量气流进如该被遮盖的空间中,利于改善汽车行驶过程中在该位置所形成的涡流和车尾涡流形态,有助于降低风阻。还有效解决了后扰流板由于覆盖下摆臂而带来的高制备成本的问题。还能够将经过车底扰流板的气流沿斜向上的倾斜方向疏导至车尾,相对于现有技术与地面平行或向下倾斜的扰流板体设计,能够降低车底表面静压,从而进一步提升整车的负向升力,提高了电动汽车行驶、尤其是高速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车底扰流板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底扰流板在车底的装配俯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的车底扰流板在电动汽车的装配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车底扰流板的主视图;

图5为图1所示车底扰流板的侧视图;

图6为图4所示车底扰流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到图6所示,该车底扰流板1包括扰流板本体101,该扰流板本体101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一板体111用于连接所述电动汽车的车底电池包2的后底部,所述第二板体112朝向后方向上倾斜地延伸至所述电动汽车的后悬架(图中未示出)的下摆臂3的前方,同时并部分地覆盖所述后悬架,其中,所述扰流板本体101设置经过所述第二板体112的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保险杠4的下方。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1,由于安装于电动汽车的车底电池包2的后底部,能够部分遮盖车底电池包2至后保险杠间的空间,有效地阻隔了汽车行驶过程中大量气流进入该被遮盖的空间中,从而改善了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该位置所形成的涡流和车尾涡流形态,起到了明显的降阻效果。参见图1,由于车底扰流板1位于电动汽车的后悬架的下摆臂3的前方,有效解决了后扰流板由于覆盖下摆臂而带来的高制备成本的问题。由于第二板体112朝向后方向上倾斜地延伸,能够将经过车底扰流板1的气流沿斜向上的倾斜方向疏导至车尾,相对于现有技术与地面平行或向下倾斜扰流板体设计,能够减小车底表面静压,从而进一步提升整车的负向升力,提高了电动汽车行驶、尤其是高速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由于第二板体112的平面位于电动汽车的后保险杠4的下方,能够避免被疏导的气流流动至后保险杠4前方的区域使得该位置形成较大尾涡,有效地降低电动汽车在行驶尤其是高速行使过程中的风阻。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车底扰流板1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安全可靠。

参见图1,第二板体112包括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悬架中的下摆臂3的前部匹配相邻的弧形边,其中所述弧形边与下摆臂3的前部的间距为5-15cm。

对于车底扰流板1,其长度越长则扰流效果越好,但是由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后悬架的下摆臂3会上下摆动且幅度很大,为此车底扰流板1只能位于后悬架的下摆臂3之前的位置。由于下摆臂3沿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其前后方向的宽度越大,使得下摆臂3前部的边线大致呈圆弧,为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的车底扰流板1长度,通过将第二板体112的后边设计为与下摆臂3前部相匹配的弧形边,并在二者之间保留有间隙5-15cm,优选二者间隙是10cm,一方面便于安装;另一方面形成安装距离,避免下摆臂3上下摆动时触碰到车底扰流板1而影响车底扰流板1的稳定性。

参见图3,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流经车底扰流板1的气流容易引起车底扰流板1末端位置的震荡,从而会影响到对气流的疏导效果。为此可通过将车底扰流板1的第二板体112的后端通过悬臂安装于车底的其它零部件上,以增加车底扰流板1的安装稳定性。然而悬臂过长一方面会影响到车底扰流板1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其它零部件的布置空间。考虑到车底扰流板1末端要尽可能的靠近后悬架的下摆臂3前端的位置,因此可以考虑将第二板体112的后端通过悬臂安装于后悬架上,一方面后悬架相对于其它零部件与车底电池包2底部的垂向距离更小,另一方面还能有效保证车底扰流板1的长度需求。

后悬架通常包括有控制臂、上摆臂、下摆臂3和以及位于下摆臂3前方的定位臂5,考虑到定位臂5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为此可考虑将第二板体112的后端通过悬臂安装于后悬架的定位臂5上。能够有效地保证车底扰流板1体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电池包底部与后保险杠的垂向间距a和电池包后端与后保险杠的水平间距b,将直接影响车底扰流板的具体安装位置以及第二板体112朝向后方斜向上倾斜角度θ的大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电池包底部与后保险杠4的垂向间距为10-15cm时,电池包后端与后保险杠4的水平间距为110-115cm时,则设置第一板体的长度为15-20cm,所述第二板体的长度为25-35cm,以及第一板体覆盖电池包的距离为10cm,并使得第一板体111与第二板体112的夹角为1~5°,优选为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电池包底部与后保险杠4的垂向间距为13cm,电池包后端与后保险杠4的水平间距为114cm时,则设置第一板体的长度为18cm,所述第二板体的长度为30cm。

参见图4至图6,本实施方式中的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1还包括与所述扰流板本体101的两个侧边分别相连的一对翻边结构102,并使得一对所述翻边结构102分别位于所述车底电池包2的两侧。该翻边结构102有助于增强车底扰流板1自身的强度。

由于本实施例中,翻边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升车底扰流板1的强度,如果翻边结构102占用较大空间势必会影响到整体的导流效果,为此在保证车底扰流板1自身强度的基础上,可通过设置翻边结构102的顶边到所述扰流板本体101所在平面的垂向距离沿着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减小,并使得所述翻边结构102的顶边与所述弧形边相接。

本实施方式中的用于电动汽车的车底扰流板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扰流板本体101和翻边结构102上且能够将所述车底扰流板1安装于所述车底电池包的框架上的多个安装部103。安装部103为带有通孔且朝所述车底电池包凸出的鼓起结构。通过设置安装部103为与车底电池包2的框架底部的凹槽相匹配的凸出的鼓起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强安装部103与车底电池包的框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车底扰流板1在车底电池包框架上的安装强度;另一方面免于在车底电池包的框架上的打孔设计,由于位于车底的凹槽为矩阵排布的,因此实际安装时可根据实际车况调整车底扰流板1在车底电池包2上沿前后方向的具体安装位置,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底扰流板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其所用材质为塑料或铝合金等轻质材质。一体式的结构设计能够保证车底扰流板1自身的强度,选用轻质材质制备,利于电动汽车的轻量化。

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车底扰流板1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具体可为两厢轿车、三厢轿车、suv、mpv、面包车或越野车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