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8455发布日期:2020-08-05 00:5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车身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平衡装置,其属于车辆平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两人乘坐的四轮电动车,由于车身较窄,在转向或道路不平的情况下,车身和车轮由于重心的偏移发生倾斜,转向时由于惯性带来的离心力使安全系数降低,传统的为了解决此问题,只能降低车速行驶,降低了驾驶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身平衡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身平衡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两端分别设有前平衡装置和后平衡装置,所述前平衡装置、底盘和后平衡装置通过固定杆横穿固定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和后平衡装置都包括平衡架和固定连接在平衡架上的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纠偏电机、蜗杆、蜗轮和丝杠,所述纠偏电机设在蜗杆的下侧,所述蜗轮设在丝杠上,所述蜗轮与蜗杆齿轮啮合,所述蜗杆与纠偏电机带连接。

进一步,所述平衡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平衡架、中平衡架和下平衡架,所述上平衡架、中平衡架和下平衡架通过竖杆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的中平衡架和下平衡架连接前轮轮毂,所述后平衡装置的中平衡架和下平衡架连接后轮轮毂,所述轮毂上设有制动盘。

进一步,所述上平衡架、中平衡架和下平衡架的各支架之间可倾斜。

进一步,所述平衡机构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与下平衡架连接,所述上平衡架的左侧支架下侧连接有摆动捶,所述摆动捶的两侧设有固定在固定板上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侧对应摆动捶两侧的位置设有接近开关。

进一步,所述固定板之间还设有支撑板,所述丝杠的一端贯穿在支撑板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竖杆的连杆上。

进一步,所述上平衡架和下平衡架之间还连接有减震杆,所述减震杆的个数为四个,分别设在上平衡架前后支架上以及对应的下平衡架的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后平衡架内部还设有连接万向联轴器的差速器,所述差速器连接有后电机。

进一步,所述后平衡装置的上平衡架的前支架与固定杆之间还连接有连杆甲。

进一步,所述前平衡装置内部设有连接前轮轮毂的连杆乙,所述连杆乙上设有可连接方向盘的方向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平衡车辆在转向和道路不平时产生的离心力,使轮毂和车身的重心趋于一致,提高了车辆的安全系数和驾驶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平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平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平衡架与前轮轮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为平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平衡架与后轮轮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平衡架与后轮轮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在图中,1、底盘;2、前平衡装置;3、后平衡装置;4、固定杆;5、平衡架;6、纠偏电机;7、蜗杆;8、蜗轮;9、丝杠;10、上平衡架;11、中平衡架;12、下平衡架;13、竖杆;14、制动盘;15、轮毂;16、固定板;17、摆动捶;18、固定柱;19、接近开关;20、支撑板;21、减震杆;22、万向联轴器;23、差速器;24、后电机;25、连杆甲;26、连杆乙;27、方向机;28、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车身平衡装置,包括底盘1,所述底盘1的两端分别设有前平衡装置2和后平衡装置3,所述前平衡装置2、底盘1和后平衡装置3通过固定杆4横穿固定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2和后平衡装置3都包括平衡架5和固定连接在平衡架5上的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纠偏电机6、蜗杆7、蜗轮8和丝杠9,所述纠偏电机6设在蜗杆7的下侧,所述蜗轮8设在丝杠9上,所述蜗轮8与蜗杆7齿轮啮合,所述蜗杆7与纠偏电机6带连接。

所述平衡架5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平衡架10、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所述上平衡架10、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通过竖杆13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2的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连接前轮轮毂15,所述后平衡装置3的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连接后轮轮毂15,所述轮毂15上设有制动盘14。

所述上平衡架10、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的各支架之间可倾斜。

所述平衡机构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6,所述固定板16的底端与下平衡架12连接,所述上平衡架10的左侧支架下侧连接有摆动捶17,所述摆动捶17的两侧设有固定在固定板16上的固定柱18,所述固定柱18的内侧对应摆动捶17两侧的位置设有接近开关19。

所述固定板16之间还设有支撑板20,所述丝杠9的一端贯穿在支撑板20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竖杆13的连杆28上。

所述上平衡架10和下平衡架12之间还连接有减震杆21,所述减震杆21的个数为四个,分别设在上平衡架10前后支架上以及对应的下平衡架12的支架上。

所述后平衡装置3内部还设有连接万向联轴器22的差速器23,所述差速器23连接有后电机24。

所述后平衡装置3的上平衡架10的前支架与固定杆4之间还连接有连杆甲25。

所述前平衡装置2内部设有连接前轮轮毂15的连杆乙26,所述连杆乙26上设有可连接方向盘的方向机27。

工作原理:

工作时,当车身倾斜时摆动捶17由于重力的原因向相反的方向摆动,从而与固定柱18上的接近开关19靠近,接近开关19检测到物体的存在,给纠偏电机6一个电信号,纠偏电机6接收到信号后进行工作,通过带传动带动蜗杆7工作,从而带动蜗轮8旋转,从而带动丝杠9移动,由于丝杠9通过连杆28与平衡架5连接,所以带动平衡架5从矩形倾斜为平行四边形,使得车的底盘1与车上身的重心趋于一致,从而达到车身平衡的目的。当车辆经过不平的道路时,减震杆21可以将万向联轴器15上受的力快速分散到上平衡架10上,可有效减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平衡装置,包括底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的两端分别设有前平衡装置(2)和后平衡装置(3),所述前平衡装置(2)、底盘(1)和后平衡装置(3)通过固定杆(4)横穿固定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2)和后平衡装置(3)都包括平衡架(5)和固定连接在平衡架(5)上的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纠偏电机(6)、蜗杆(7)、蜗轮(8)和丝杠(9),所述纠偏电机(6)设在蜗杆(7)的下侧,所述蜗轮(8)设在丝杠(9)上,所述蜗轮(8)与蜗杆(7)啮合,所述蜗杆(7)与纠偏电机(6)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5)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平衡架(10)、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所述上平衡架(10)、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通过竖杆(13)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2)的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连接前轮的轮毂(15),所述后平衡装置(3)的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连接后轮的轮毂(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衡架(10)、中平衡架(11)和下平衡架(12)的各支架之间可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6),所述固定板(16)的底端与下平衡架(12)连接,所述上平衡架(10)的左侧支架下侧连接有摆动捶(17),所述摆动捶(17)的两侧设有固定在固定板(16)上的固定柱(18),所述固定柱(18)的内侧对应摆动捶(17)两侧的位置设有接近开关(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6)之间还设有支撑板(20),所述丝杠(9)的一端贯穿在支撑板(20)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竖杆(13)的连杆(28)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衡架(10)和下平衡架(12)之间还连接有减震杆(21),所述减震杆(21)的个数为四个,分别设在上平衡架(10)前后支架上以及对应的下平衡架(12)的支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衡装置(3)内部还设有连接万向联轴器(22)的差速器(23),所述差速器(23)连接有后电机(24)。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衡装置(3)的上平衡架(10)的前支架与固定杆(4)之间还连接有连杆甲(2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平衡装置(2)内部设有连接前轮的轮毂(15)的连杆乙(26),所述连杆乙(26)上设有可连接方向盘的方向机(2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平衡装置,其属于车辆平衡技术领域。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两端分别设有前平衡装置和后平衡装置,所述前平衡装置、底盘和后平衡装置通过固定杆横穿固定连接,所述前平衡装置和后平衡装置都包括平衡架和固定连接在平衡架上的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纠偏电机、蜗杆、蜗轮和丝杠,所述纠偏电机设在蜗杆的下侧,所述蜗轮设在丝杠上,所述蜗轮与蜗杆齿轮啮合,所述蜗杆与纠偏电机带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平衡车辆在转向和道路不平时产生的离心力,使轮毂和车身的重心趋于一致,提高了车辆的安全系数和驾驶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孙彦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孙彦厚
技术研发日:2019.08.06
技术公布日:2020.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