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35772发布日期:2020-08-21 15:08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三轮车车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



背景技术:

三轮车车架是三轮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与连接三轮车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车装置和操纵制动装置的主体,在三轮车的组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三轮车车架为保证其各部件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在制作及组装的过程中大都是采用固定焊接的方式,但是,采用固定焊接方式的三轮车车架,因其不可拆卸性,导致其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体积过大,形状不规则,装载数量少,浪费运输车辆空间,而增加运输的难度及运输的成本,特别是对于出口集装箱的装载运输成本增加更加明显,同时,采用固定焊接方式的三轮车车架,由于其整体的统一性,在长时间使用后,其各个部件之间的维护及更换非常不便,进而在损毁部件需要切割再焊接,易造成车架整体结构性能降低;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一种结构合理、互换性强、节约成本、稳定性好的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互换性强、节约成本、稳定性好的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包括后框组件、主梁、边梁、车头管和保险杠,所述后框组件包括横杆、支撑杆和连接杆,所述横杆有两个,分别呈对称状设置,支撑杆和连接杆呈平行状,位于两个横杆之间,并与横杆垂直固定连接,支撑杆位于横杆上靠近主梁的一端;所述主梁位于所述后框组件的侧端,主梁与后框组件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板组件,所述支撑立板组件包括第一横撑、第二横撑和竖撑,第一横撑和第二横撑之间呈平形状,所述竖撑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撑的两端,竖撑一端与第一横撑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内侧与第二横撑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横杆靠近第一横撑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有固定螺丝,通过固定螺丝与第一横撑连接,所述主梁靠近第一横撑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主梁后加强板,主梁后加强板通过固定螺丝与第一横撑的中间位置连接,主梁的另一端设置有主梁前加强板,主梁前加强板呈三角形,其下端通过固定螺丝与保险杠上表面的中间位置连接,上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放置槽,所述主梁位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车头管为空心的管状结构,其两侧对称设置有车头加强板,所述车头加强板一端呈弧形,位于所述车头管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放置槽内,并与主梁的外侧面相接触;所述保险杠的两端呈对称状固定设置有u型的固定件,所述边梁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梁的两侧,边梁一端与保险杠的下端通过固定螺丝连接,另一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法兰盘,并通过法兰盘及固定螺丝与支撑杆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固定件一端与保险杠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法兰盘,并通过法兰盘及固定螺丝与边梁的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横撑一端与竖撑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盘及固定螺丝与边梁的外侧面连接。

所述第一横撑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后框纵撑,后框纵撑的两端均设置有法兰盘,利用法兰盘和固定螺丝实现与第一横撑和支撑杆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所述主梁靠近第一横撑一侧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坐垫支架。

所述第一横撑和所述第二横撑之间设置有立撑,所述立撑位于所述竖撑的内侧。

所述第一横撑下端设置有加力固定架,所述加力固定架位于立撑和竖撑之间。

所述边梁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脚踏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横杆与第一横撑之间、第一横撑与主梁后加强板之间、主梁前加强板与保险杠之间、保险杠与边梁之间、边梁与支撑杆之间、固定件与边梁侧面之间以及第二横撑与边梁侧面之间均采用法兰盘以及固定螺丝实现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进而完成后框组件、主梁、边梁、保险杠和支撑立板组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采用此结构,利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在本实用新型运输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拆卸,降低运输的成本且增加了运输的便捷性,特别是通过集装箱进行装载运输时,利用拆卸的方式,大大减小了单个三轮车车架的体积,增加了单个集装箱对三轮车车架的运载数量,从而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在长时间使用后,其中某个部件发生磨损时,便于其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换;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件和第二横撑,利用固定件和第二横撑与边梁侧面之间的连接,从而对边梁进行二次加固,同时增加了支撑立板组件、边梁和保险杠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后框纵撑,利用后框纵撑增加了后框组件与第一横撑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整体的稳固性;总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互换性强、节约成本、稳定性好且可拆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后框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主梁和车头管连接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立板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保险杠和的固定件连接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1、后框组件11、横杆12、支撑杆13、连接杆14、后框纵撑2、主梁21、主梁前加强板22、主梁后加强板3、边梁31、脚踏连接板4、车头管41、车头加强板5、保险杠6、支撑立板组件61、第一横撑62、第二横撑63、竖撑64、立撑7、固定件8、坐垫支架9、加力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一种便于互换的分体式三轮车车架,包括后框组件1、主梁2、边梁3、车头管4和保险杠5,所述后框组件1包括横杆11、支撑杆12和连接杆13,所述横杆11有两个,分别呈对称状设置,支撑杆12和连接杆13呈平行状,位于两个横杆11之间,并与横杆11垂直固定连接,支撑杆12位于横杆11上靠近主梁2的一端;所述主梁2位于所述后框组件1的侧端,主梁2与后框组件1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板组件6,所述支撑立板组件6包括第一横撑61、第二横撑62和竖撑63,第一横撑61和第二横撑62之间呈平形状,所述竖撑63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撑61的两端,竖撑63一端与第一横撑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内侧与第二横撑62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横杆11靠近第一横撑6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有固定螺丝,通过固定螺丝与第一横撑61连接,所述主梁2靠近第一横撑6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主梁后加强板22,主梁后加强板22通过固定螺丝与第一横撑61的中间位置连接,主梁2的另一端设置有主梁前加强板21,主梁前加强板21呈三角形,其下端通过固定螺丝与保险杠5上表面的中间位置连接,上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放置槽,所述主梁2位于放置槽内,所述车头管4为空心的管状结构,其两侧对称设置有车头加强板41,所述车头加强板41一端呈弧形,位于所述车头管4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放置槽内,并与主梁2的外侧面相接触;所述保险杠5的两端呈对称状固定设置有u型的固定件7,所述边梁3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梁2的两侧,边梁3一端与保险杠5的下端通过固定螺丝连接,另一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法兰盘,并通过法兰盘及固定螺丝与支撑杆12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固定件7一端与保险杠5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法兰盘,并通过法兰盘及固定螺丝与边梁3的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横撑62一端与竖撑63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盘及固定螺丝与边梁3的外侧面连接。

所述第一横撑61与所述支撑杆12之间设置有后框纵撑14,后框纵撑14的两端均设置有法兰盘,利用法兰盘和固定螺丝实现与第一横撑61和支撑杆1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所述主梁2靠近第一横撑61一侧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坐垫支架8;所述第一横撑61和所述第二横撑62之间设置有立撑64,所述立撑64位于所述竖撑63的内侧;所述第一横撑61下端设置有加力固定架9,所述加力固定架9位于立撑64和竖撑之63间;所述边梁3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脚踏连接板31。

本实用新型中横杆11与第一横撑61之间、第一横撑61与主梁后加强板22之间、主梁前加强板21与保险杠5之间、保险杠5与边梁3之间、边梁3与支撑杆12之间、固定件7与边梁3侧面之间以及第二横撑62与边梁3侧面之间均采用法兰盘以及固定螺丝实现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进而完成后框组件1、主梁2、边梁3、保险杠5和支撑立板组件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采用此结构,利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在本实用新型运输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拆卸,降低运输的成本且增加了运输的便捷性,特别是通过集装箱进行装载运输时,利用拆卸的方式,大大减小了单个三轮车车架的体积,增加了单个集装箱对三轮车车架的运载数量,从而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在长时间使用后,其中某个部件发生磨损时,便于其对其进行维护及更换;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件7和第二横撑62,利用固定件7和第二横撑61与边梁3侧面之间的连接,从而对边梁3进行二次加固,同时增加了支撑立板组件6、边梁3和保险杠5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后框纵撑14,利用后框纵撑14增加了后框组件1与第一横撑6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整体的稳固性;总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互换性强、节约成本、稳定性好且可拆分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