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9265发布日期:2020-08-05 00:54阅读:1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是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动摩托车底盘强度较低,且采用后轮轮毂电机驱动,不能满足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在动力性能、长途续航能力、复杂路况行驶等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且采用中置电机驱动后轮传动的模式,具有强度高、动力性能好以及续航能力强的特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安装在车架主体前端的前叉机构以及安装在车架后端的尾叉机构,所述车架主体为左右双管式结构,包括中框架、焊接在中框架前端的头管、设在中框架后端向下并向后延伸的下框架、设在中框架后端向上并向后延伸的尾框架以及设在中框架下方的安装架,所述下框架的后端设有第一铰接座,所述尾叉机构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铰接,所述尾叉机构与车架主体之间设有向前并向上倾斜设置的避震弹簧,所述避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尾叉机构以及车架主体铰接;所述安装架的前端焊接在头管上,所述安装架的后端与下框架的底部焊接,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前端设有电池安装区,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后端设有中置电机安装区,所述尾框架的顶部设有坐垫安装区,所述尾框架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安装区。

进一步的,所述前叉机构包括与头管旋转连接的前减震器、设在前减震器顶部的把手、设在前减震器底部的前叉组件,所述前减震器包括上下两间隔设置的连接件、设在两连接件之间的两间隔设置的减震管以及设在两减震管之间的方向轴,所述方向轴旋转安装在头管中,前叉组件包括两前叉管,两前叉管的顶部分别设在两减震管中,两前叉管的底部之间形成前轮安装区。

进一步的,所述中框架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前端焊接在头管上,所述下框架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二管体,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一体成型,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的顶端焊接在第一管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加强管的底端焊接在第二管体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梁组以及设在安装梁组前端的连接梁组,所述安装梁组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l形梁,l形梁包括设在底部的第一安装梁以及设在第一安装梁前端顶部的第二安装梁,两第一安装梁后端与下框架的底部之间设有电机安装座,两第一安装梁通过电池安装座与下框架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梁与第二安装梁连接的一端顶部设有电池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梁的后侧面形成电池前挡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梁组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设在两第一连接管之间并靠近安装梁组一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焊接在头管上,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焊接在第二连接管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连接管与位于同侧的第一管体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管。

进一步的,所述尾叉机构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尾叉杆以及设在两尾叉杆之间的第三连接管,所述下框架的后端设有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座,所述尾叉杆的前端铰接在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铰接座上,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尾叉杆的内侧,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二铰接座,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设有第三铰接座,所述避震弹簧的两端分别铰接在第二铰接座以及第三铰接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尾叉杆的后端设有用于调节前后轮轴距的调节机构,所述尾叉杆上沿前后方向上设有滑槽,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在滑槽内的调节座以及将调节座固定在滑槽内的调节紧固件,所述调节座上设有供后轮轴穿过的轴孔;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螺杆、调节螺母以及自锁螺母,所述调节座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滑槽的后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通孔,所述调节螺杆包括螺杆头以及螺纹段,所述螺杆头设在调节座的后侧壁远离固定板一侧且与调节座焊接固定,所述螺纹段依次穿过安装孔和固定板上的通孔,所述调节螺母和自锁螺母依次螺纹连接在螺纹段伸出到固定板的一端;所述尾叉杆内部设有矩形的中空槽,所述调节座设在中空槽中,中空槽形成所述滑槽,所述尾叉杆的两侧设有避让后轮轴的长条孔。

进一步的,所述尾框架包括左右两间隔设置的尾管、设在尾管下方的两左右间隔设置的支撑管,所述尾管的前端焊接在中框架与下框架的交接处,两尾管之间设有安装型材,支撑管向后并向上倾斜设置,支撑管的前端焊接在下框架上,支撑管的后端焊接在位于同侧的尾管的底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中置电机、传动机构、控制器以及电池;所述中置电机设在中置电机安装区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在靠近中置电机位置的小链轮、套在电动摩托车后轮的后轮轴上的大链轮以及连接小链轮和大链轮的链条,所述中置电机通过齿轮增扭机构驱动小链轮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大链轮内侧固定有链轮座,链轮座的内侧与后轮之间设有缓冲块,大链轮通过缓冲块带动后轮旋转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下框架、安装架以及尾框架形成一个整体式的车架主体,且车架主体采用左右双管式设计,整体强度高,采用中置电机形式,具有更大的空间安装功率更大的电动机,同样电动机的散热更好,动力性能强,能适应多种路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尾叉机构的俯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a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b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安装在车架前端的前叉机构1、安装在车架主体后端的尾叉机构2、中置电机3、传动机构、控制器4以及电池5,车架主体为左右双管式结构,包括中框架6、焊接在中框架6前端的头管7、设在中框架6后端向下并向后延伸的下框架8、设在中框架6后端向上并向后延伸的尾框架9以及设在中框架6下方的安装架10,下框架8的后端设有第一铰接座11,尾叉机构2的前端与第一铰接座11铰接,尾叉机构2与车架主体之间设有向前并向上倾斜设置的避震弹簧12,避震弹簧12的两端分别与尾叉机构2以及车架主体铰接;安装架10的前端焊接在头管7上,安装架10的后端与下框架8的底部焊接。

安装架10的顶部前端设有电池安装区,安装架10的顶部后端设有中置电机安装区,尾框架9的顶部设有坐垫安装区,尾框架9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安装区,中置电机3设在中置电机安装区内,如图3所示,传动机构包括设在靠近中置电机3位置的小链轮13、套在电动摩托车后轮40的后轮轴14上的大链轮15以及连接小链轮13和大链轮15的链条16,中置电机3通过齿轮增扭机构17驱动小链轮13旋转。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6、下框架8、安装架10以及尾框架9形成一个整体式的车架主体,且车架主体采用左右双管式设计,整体强度高,采用中置电机3形式,具有更大的空间安装功率更大的电动机,同样电动机的散热更好,动力性能强,能适应多种路况。

前叉机构1具体结构如下,前叉机构1包括与头管7旋转连接的前减震器、设在前减震器顶部的把手18、设在前减震器底部的前叉组件21,前减震器包括上下两间隔设置的连接件19、设在两连接件19之间的两间隔设置的减震管20以及设在两减震管20之间的方向轴,方向轴旋转安装在头管7中,前叉组件21包括两前叉管,两前叉管的顶部分别设在两减震管20中,两前叉管的底部之间形成前轮安装区。前叉机构1设置前减震器,提高驾驶舒适度。

中框架6与下框架8的具体结构如下,中框架6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管体22,第一管体22的前端焊接在头管7上,下框架8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二管体23,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管体22和第二管体23一体成型,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管体22和第二管体23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管24,第一加强管24的顶端焊接在第一管体22的底部,第一加强管24的底端焊接在第二管体23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加强管24,提高车架主体的强度。

安装架10的具体结构如下,安装架10包括安装梁组以及设在安装梁组前端的连接梁组,安装梁组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l形梁,l形梁包括设在底部的第一安装梁25以及设在第一安装梁25前端顶部的第二安装梁26,两第一安装梁25后端与下框架8的底部之间设有电机安装座,两第一安装梁25通过电池安装座27与下框架8的底部连接,第一安装梁25与第二安装梁26连接的一端顶部设有电池安装座27,第二安装梁26的后侧面形成电池前挡部。连接梁组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28以及设在两第一连接管28之间并靠近安装梁组一端的第二连接管29,第一连接管28的一端焊接在头管7上,第一连接管28的另一端焊接在第二连接管29的外周壁上,第一连接管28与位于同侧的第一管体22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管30。安装梁组主要用于安装电池5以及中置电机3,连接梁组起到连接与强化作用,另外设置安装架10也进一步增加了车架主体的整体强度。

尾框架9的具体结构如下,尾框架9包括左右两间隔设置的尾管31、设在尾管31下方的两左右间隔设置的支撑管33,尾管31的前端焊接在中框架6与下框架8的交接处,两尾管31之间设有安装型材32,支撑管33向后并向上倾斜设置,支撑管33的前端焊接在下框架8上,支撑管33的后端焊接在位于同侧的尾管31的底部。两尾管31的顶部用于安装坐垫,两支撑管33的底部用于安装控制器4。

尾叉机构2的具体结构如下,尾叉机构2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尾叉杆34以及设在两尾叉杆34之间的第三连接管35,下框架8的后端设有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座11,尾叉杆34的前端铰接在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铰接座11上,第三连接管35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尾叉杆34的内侧,第三连接管35上设有第二铰接座36,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管体22和第二管体23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第四连接管38,第四连接管38上设有第三铰接座39,避震弹簧12的两端分别铰接在第二铰接座36以及第三铰接座39上。尾叉机构2用于安装后轮40,尾叉机构2与车架主体之间的避震弹簧12起到后避震作用。

如图4、5所示,尾叉杆34的后端设有用于调节前后轮轴距的调节机构,尾叉杆34上沿前后方向上设有滑槽41,调节机构包括设在滑槽41内的调节座42以及将调节座42固定在滑槽41内的调节紧固件,调节座42上设有供后轮轴14穿过的轴孔43;调节机构包括调节螺杆44、调节螺母45以及自锁螺母46,调节座42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孔,滑槽41的后端设有固定板47,固定板47上设有通孔,调节螺杆44包括螺杆头以及螺纹段,螺杆头设在调节座42的后侧壁远离固定板47一侧且与调节座42焊接固定,螺纹段依次穿过安装孔和固定板47上的通孔,调节螺母45和自锁螺母46依次螺纹连接在螺纹段伸出到固定板47的一端;具体的,尾叉杆34内部设有矩形的中空槽,调节座42设在中空槽中,中空槽形成滑槽41,尾叉杆34的两侧设有避让后轮轴14的长条孔48。采用上述方案,后轮轴14的两端分别设置在调节座42上,调节座42在滑槽41中活动并可通过调节紧固件固定在滑槽41中的指定位置,具体为,旋转调节螺母45,即可调整调节座42在滑槽41中的位置,调整完毕后,锁紧自锁螺母46完成调节座42位置的固定,因此可以活动调节大链轮15和小链轮13之间的轴距,避免链条16过松或者过紧。

另外,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大链轮15内侧固定有链轮座49,链轮座49的内侧与后轮40之间设有缓冲块50,大链轮15通过缓冲块50带动后轮40旋转。采用该优选的方案,后轮40卡死状态下,大链轮15和后轮40之间会打滑,避免憋死中置电机3。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