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22882发布日期:2022-12-02 23:1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2.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式车辆设置有能够在将车身保持为立起姿势的立起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转动的主停车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机动二轮车的主停车架,其目的在于兼顾主停车架的维护性提高和低车座化以及收纳部的大容量化。在该专利文献1的机动二轮车的主停车架中,从踩杆部的基部朝向踩杆部的末端部连续地延伸设置有肋。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6737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央停车架,在车辆行驶中的中央停车架的收纳状态下,若车轮卷起路面的雨水,则飞散的水可能溅到车身,并且水可能浸入车身的内部。
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抑制水浸入车身的内部的跨骑式车辆。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其具备车身和中央停车架,该中央停车架能够在收纳状态与将所述车身保持为立起姿势的立起状态之间转动,其中,
11.所述中央停车架具有一对腿部和从所述一对腿部中的一方的腿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踩杆部,
12.在所述踩杆部设置有肋,
13.所述肋从所述踩杆部的基部朝向所述踩杆部的末端部延伸设置,
14.所述肋具备:
15.位于所述踩杆部的所述基部侧的第一肋;以及
16.位于所述踩杆部的所述末端部侧的第二肋,
17.所述第二肋以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朝向前方的方式设置。
18.实用新型效果
19.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车辆行驶中,能够抑制水花溅到车身,能够抑制水浸入车身的内部。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的侧视图。
21.图2是图1的跨骑式车辆的中央停车架附近的放大图。
22.图3是中央停车架的立起状态的立体图。
23.图4是从车辆前方观察中央停车架的收纳状态的主视图。
24.图5是沿着图2中的a-a线的中央停车架附近的剖视图。
25.图6是沿着图4中的b-b线的中央停车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跨骑式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按符号的朝向进行观看,将跨骑式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左方表示为l,右方表示为r。
27.首先,基于图1和图2对跨骑式车辆1(以下,也简称为“车辆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28.如图1和图2所示,构成车辆1的车身1a的骨架的车身框架2被车身罩c覆盖。如图1的虚线所示,车身框架2的主框架4从车身前部的头管3向后下方伸出,车身框架2的左右一对车座导轨5、5在该主框架4的后端分支为左右两股并向后上方延伸。
29.除了主框架4从头管3伸出之外,左右一对下管6、6从头管3向下方伸出,弯曲而在底板区域向后方延伸,进而在底板区域后部向上方弯曲而与车座导轨5、5的前端部连接。从下管6、6的底板区域后部的弯曲部延伸的后撑条7、7进一步向车座导轨5、5延伸,与车座导轨5、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连接。
30.在大致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身框架2的前部,转向杆10转动自如地贯通头管3,转向杆10的下端与轴支承前轮12的前叉11连结为一体,左右车把13、13从转向杆10的上端向左右伸出。
31.在主框架4与左右的下管6、6之间架设有燃料箱37,在车座导轨5、5的上方设置有由车身罩c支撑的车座38。在从下管6、6的底板区域后部的弯曲部向后方且从后撑条7、7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托架8、8上,经由连杆部件9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有动力单元20的吊架托架20h。
32.动力单元20的前部为单缸4冲程的水冷式内燃机,从曲轴箱31向前方依次重叠地突出设置有气缸体32、气缸盖33、气缸盖摹34,动力单元20保持气缸轴线大幅前倾至接近水平的姿势。
33.动力单元20的后部是带式无级变速器80,在作为减速齿轮机构110的输出轴的后车轴115上设置有后轮21。在设置于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后端部的支承托架15与车座导轨5的后部之间设置有缓冲部22。
34.在车身1a的下部设置有在车辆停车时将车身1a保持为立起姿势的中央停车架40,另外,在车身1a的下部左侧设置有在车辆停车时将车身1a保持为倾斜姿势的侧停车架39。另外,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外侧(左侧)被传动箱罩81覆盖。另外,在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上侧设置有空气滤清器26。该空气滤清器26在其前方端部且外侧(左侧)设有进气口26h。
35.以下,对中央停车架40的结构进行说明。
36.中央停车架40安装于动力单元20的下部的停车架轴,能够在如图2的点划线所示的相对于地面大致垂直的立起状态和如图2的实线所示的相对于地面大致水平的收纳状态之间转动。中央停车架40在车辆行驶中被保持为收纳状态,在立起状态下将车身1a保持为立起姿势。
37.如图3所示,中央停车架40具有:支承部42,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停车架轴;一对腿部41(左侧腿部41l、右侧腿部41r),它们从支承部4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侧朝向支承部42的径向外侧延伸设置;以及踩杆部43,其从该一对腿部41中的一方的腿部即左侧腿部41l的大致中央部沿着车宽方向向外侧(左侧)延伸设置。
38.中央停车架40的一对腿部41以及踩杆部43由截面为圆形状的管部件构成。在中央停车架40中,在支承部42的附近以架设在左侧腿部41l与右侧腿部41r之间的方式设置有加强部48,左侧腿部41l、右侧腿部41r和加强部48形成为从前方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状的方式向下方开放的结构。另外,在支承部42与加强部48之间且在一对腿部41之间,焊接有作为加强部件的板状部件49。另外,在一对腿部41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腿座片41e。
39.另外,在一对腿部41与车身1a侧之间设置有弹簧部件45(参照图2),通过该弹簧部件45的作用力,在车辆行驶时,维持一对腿部41成为大致水平的状态的中央停车架40的收纳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辆行驶时,踩杆部43以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放置(图2所示的状态)。
40.在中央停车架40的收纳状态下,踩杆部43如图4所示,从车辆前方观察时,位于支承部42的附近的踩杆基部43b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稍微弯曲而向上方弯曲,在与该踩杆基部43b连续的中央区域,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斜上方直线地延伸,在与中央区域连续的踩杆末端部43e,再次朝向上方弯曲。
41.在踩杆末端部43e的最末端部设置有在将车身1a变为立起状态时能够用脚踩踏的板状的踩杆座片43f。使用者一边用脚踩踏踩杆部43的踩杆座片43f,一边将车身1a向斜后抬起,由此能够使中央停车架40从收纳状态进入立起状态。
42.在踩杆部43,从踩杆基部43b向踩杆末端部43e延伸设置有加强用的肋50。在使中央停车架40从收纳状态成为立起状态时的操作中,用户踩踏踩杆座片43f,从而踩杆部43受到较大的力。因此,踩杆部43被肋50加强。
43.在此,肋50未从踩杆基部43b向踩杆末端部43e连续地延伸设置。即,在肋50上,在从踩杆基部43b到踩杆末端部43e的途中形成有间隙s。换言之,肋50成为被分为隔着该间隙s位于踩杆基部43b侧的第一肋51和位于踩杆末端部43e侧的第二肋52的结构。
44.这样,通过在肋50的延伸设置方向上肋50的一部分设置有间隙s,从而在车辆行驶时,即,在收纳状态下的中央停车架40(参照图2)例如能够使由前轮12溅起的水通过间隙s向后方流动,能够抑制水花溅到车身1a。
45.如图3所示,第一肋51由包含沿着踩杆部43的边和沿着左侧腿部41l的边的大致三角形的板材构成。第一肋51焊接有与踩杆部43相接的踩杆侧连接部51a和与左侧腿部41l相接的腿部侧连接部51b这两个边。这样,第一肋51跨左侧腿部41l和踩杆部43而被焊接,由此,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左侧腿部41l与踩杆部43之间的连接部被有效地加强。
46.第一肋51跨左侧腿部41l和踩杆部43而具有规定的宽度且在收纳状态(参照图2)中从车宽方向观察时构成壁面,因此例如能够抑制来自路面的水等飞溅到车身1a。
47.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肋52通过将板材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构成,焊接于踩杆末端部43e。第二肋52对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弯曲的踩杆末端部43e进行加强。第二肋52以在图4所示的收纳状态下从前方观察时朝向前方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肋52朝向前方不限于朝向正前方的情况,也包括朝向斜前方的情况。另外,第二肋52的前端部52f在从前
方观察时构成为直线形状,并且随着从踩杆部43的踩杆末端部43e侧趋向下方而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1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倾斜角度θ1是以铅垂方向为基准的第二肋52的倾斜角度。
48.这样,由于第二肋52以在收纳状态下朝向前方的方式设置,因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中央停车架40的收纳状态下,能够抑制来自路面的水花溅到车身。而且,第二肋52的前端部52f在从前方观察时具有直线形状,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前方的水的飞散。另外,第二肋52在从前方观察时随着从踩杆末端部43e侧趋向下方而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从而能够将来自前方的水在车宽方向上向远离车身1a的方向(外侧)引导,能够进一步抑制雨水等水花飞溅到车身1a。
49.另外,如图2所示,第二肋52在中央停车架40的收纳状态下,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位于比空气滤清器26的进气口26h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在车辆行驶中,能够避免被第二肋52引导的水到达进气口26h,能够抑制水浸入空气滤清器26内。
50.如图6所示,当从上方观察在收纳状态下以通过第二肋52的水平面切开的截面时,第二肋52在前端部52f具备弯曲面52fs,并且还具备相对于弯曲面52fs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侧倾斜面52us、以及相对于弯曲面52fs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内侧倾斜面52is。
51.这样,第二肋52在前端部52f形成有弯曲面52fs,由此能够抑制来自前方的水在该弯曲面52fs弹回,将水顺畅地向后方引导。其结果是,前端部52f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水花溅到车身1a。
52.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二肋52的截面中,将外侧倾斜面52us与内侧倾斜面52is所成的角进行2等分的假想线il随着趋向前方而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换言之,第二肋52以在车辆行驶中在车宽方向上朝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来自前方的水向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引导。
53.另外,如图6所示,就第二肋52而言,板材被折弯至适当角度以形成弯曲面52fs、外侧倾斜面52us及内侧倾斜面52is,并且折弯后的两端部被焊接于踩杆部43,由此第二肋52具有中空形状。这样,通过第二肋52具有中空形状,能够实现第二肋52的轻量化。
54.以上,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当然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而且应当理解这些变更例和修正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
55.另外,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括号内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56.(1)一种跨骑式车辆(跨骑式车辆1),其具备车身(车身1a)和中央停车架(中央停车架40),该中央停车架能够在收纳状态与将所述车身保持为立起姿势的立起状态之间转动,其特征在于,
57.所述中央停车架具有:一对腿部(腿部41);以及踩杆部(踩杆部43),其从所述一对腿部中的一方的腿部(左侧腿部41l)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58.在所述踩杆部设置有肋(肋50),
59.所述肋从所述踩杆部的基部(踩杆基部43b)朝向所述踩杆部的末端部(踩杆末端
部43e)延伸设置,
60.所述肋具备位于所述踩杆部的所述基部侧的第一肋(第一肋51)和位于所述踩杆部的所述末端部侧的第二肋(第二肋52),
61.所述第二肋以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朝向前方的方式设置。
62.根据(1),肋从踩杆部的基部朝向踩杆部的末端部延伸设置,且位于踩杆部的所述末端部侧的第二肋以在收纳状态下朝向前方的方式设置,因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中央停车架的收纳状态下,能够抑制来自路面的水花溅到车身。
63.(2)根据(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64.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肋的前端部(前端部52f)从前方观察时具有直线形状。
65.根据(2),第二肋的前端部在收纳状态下从前方观察时具有直线形状,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前方的水的飞散。
66.(3)根据(1)或(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67.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肋从上方观察时在前端部(前端部52f)具备弯曲面(弯曲面52fs)。
68.根据(3),在收纳状态下,从上方观察时第二肋的前端部弯曲,因此能够将来自前方的水向后方引导,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水花溅到车身。
69.(4)根据(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70.所述车身在车宽方向的设置有所述踩杆部的一侧具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26)的进气口(进气口26h),
71.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肋位于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时比所述进气口靠后方的位置。
72.根据(4),在收纳状态下,第二肋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位于比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水向空气滤清器的浸入。
73.(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74.所述第一肋跨所述一方的腿部和所述踩杆部而设置。
75.根据(5),第一肋跨一方的腿部和踩杆部而设置,因此能够加强踩杆,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水花溅到车身。
76.(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77.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肋从前方观察时随着从所述踩杆部的所述末端部侧趋向下方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
78.根据(6),在收纳状态下,第二肋从前方观察时随着从踩杆部的末端部侧趋向下方而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因此能够将来自前方的水在车宽方向上向外侧引导。
79.(7)根据(3)或(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80.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当从上方观察以通过所述第二肋的水平面切开的截面时,所述第二肋具备:
81.位于所述前端部的所述弯曲面;
82.相对于所述弯曲面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侧倾斜面(外侧倾斜面52us);以及
83.相对于所述弯曲面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内侧倾斜面(内侧倾斜面52is),
84.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外侧倾斜面与所述内侧倾斜面所成的角进行2等分的假想线(假想线il)随着趋向前方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
85.根据(7),从上方观察以通过第二肋的水平面切开的截面时,将外侧倾斜面与内侧倾斜面所成的角进行2等分的假想线随着趋向前方而在车宽方向上向内侧倾斜,因此能够将来自前方的水在车宽方向上向外侧引导。
86.(8)根据(7)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87.所述第二肋具有中空形状。
88.根据(8),能够使第二肋轻量化。
89.(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90.在所述第一肋(51)与所述第二肋(52)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s)。
91.根据(9),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中央停车架的收纳状态下,能够使水通过肋的间隙向后方流动,能够抑制水花溅到车身。
9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基于2020年2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20-020062),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于本技术中。
93.附图标记说明:
94.1 跨骑式车辆
95.1a 车身
96.26 空气滤清器
97.26h 进气口
98.40 中央停车架
99.41 腿部
100.41l 左侧腿部(一方的腿部)
101.43 踩杆部
102.43b 踩杆基部(基部)
103.43e 踩杆末端部(末端部)
104.50 肋
105.51 第一肋
106.52 第二肋
107.52f 前端部
108.52fs 弯曲面
109.52is 内侧倾斜面
110.52us 外侧倾斜面
111.il 假想线
112.s 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