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机盖组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0386发布日期:2022-01-15 02:2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前机盖组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前机盖组件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电动汽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并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改变其行驶速度的车辆。
3.目前,利用电动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电动汽车储存货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相关技术中,大部分电动车辆均利用电动车辆的前机舱来存储部分货物。
4.然而,用户在存放货物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前机舱的机盖打开和关闭。前机舱的机盖频繁被开启和关闭,极易导致前机舱的机盖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前机盖组件以及车辆,用以解决相关技术的前机舱的机盖频繁被开启和关闭,极易导致前机舱的机盖损坏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前机盖组件,包括:前盖板,具有储物口;储物板,设置在所述储物口的上方;连杆组件,铰接在所述前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储物板的内表面之间,且用于带动所述储物板打开和闭合所述储物口。
8.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杆体,所述杆体铰接在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储物板之间,所述杆体具有弯角,所述弯角的朝向与所述储物板的打开方向一致。
9.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弯角为钝角;和/或,所述杆体至少为两个。
10.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盖板的内表面固定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端铰接,且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端的铰接处与所述储物口的中部对应;和/或,所述储物板的内表面固定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背离所述储物板的打开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端铰接。
11.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组件至少为两组,至少两组所述连杆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储物口的相对两侧。
12.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盖板设有凹陷,所述凹陷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且所述凹陷的底壁设有所述储物口;所述凹陷用于在所述储物板内嵌在所述凹陷内并闭合所述储物口时,使得所述储物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前盖板的上表面平顺过渡。
13.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驱动电机以及控制器,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连杆组件连接,且通过驱动所述连杆组件运动,使得所述储物板打开和闭合所述储物口;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且用于根据用户指令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工作。
14.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检测器,所述检测
器用于检测所述驱动电机的正向转动角度以及所述驱动电机的反向转动角度;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检测器测得的所述驱动电机的正向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转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检测器测得的所述驱动电机的反向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转动。
15.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机舱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前机盖组件,所述前机舱壳体内容置有储物壳,所述储物壳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所述前机盖组件包括前盖板、储物板以及连杆组件,所述前盖板具有与所述储物壳的开口连通的储物口。
16.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前盖板连接处高于所述储物壳的上端面。
17.本技术提供的前机盖组件以及车辆,通过在前盖板设置储物口,并通过连杆组件带动储物板打开和关闭储物口,用户在拿取物品时,只需要打开和关闭储物板,避免了前盖板的反复开闭。另外,储物板的体积小于前盖板的体积,储物板比前盖板更加方便维修。
18.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技术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做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前盖板与储物板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物板由关闭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的变化过程的示意图;
22.图3为图2示出的储物板和前盖板的部分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盖板的部分剖视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机盖组件的原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前盖板;
27.11-储物口;
28.12-第一固定座;121-竖直部分;122-水平部分;
29.13-凹陷;
30.2-储物板;21-第二固定座;
31.3-连杆组件;
32.31-杆体;311-弯角;312-第一部分;313-第二部分;
33.4-驱动电机;
34.5-控制器;
35.6-检测器;
36.7-储物壳。
37.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
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8.在相关技术的电动车辆中,其前机舱内可设有用于存储货物的存储腔室。用户可通过开合前机舱的机盖来实现该存储腔室的开闭。然而,随着用户反复开合前机舱的机盖,导致前机舱的机盖极易损坏、前机舱内的驱动系统中进入灰尘。
39.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机盖组件,通过在前盖板设置储物口,并在储物口的上方设置储物板。储物口可与存储腔室连通。在用户取放货物时,只需要开合储物板。由于储物板的体积小于前盖板的体积,用户维修储物板相比于维修整块前盖板更容易。此外,在用户将储物板打开时,为了避免储物板完全从前盖板脱离,可将储物板与前盖板通过连杆组件连接。
4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1.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车身、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辅助系统。其中,车身指的是车辆用来载人装货的部分。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辅助系统可依托于车身进行安装。
43.其中,车身可包括白车身以及附加件。附加件可包括如仪表盘、挡风玻璃等的内外饰,也可包括如音响、线束开关等电子电器。白车身可包括前机舱部、乘员舱部以及后备箱部。前机舱部、乘员舱部以及后备箱部由前到后依次连接。前机舱部可包括前机舱壳体与前机盖组件。前机舱壳体可设有朝向上方的开口。前机舱壳体内可容置有储物壳7,储物壳7也可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
4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前盖板1与储物板2的示意图。参考图1,前机盖组件可包括前盖板1与储物板2。前盖板1可与前机舱壳体铰接,并用于打开或闭合前机舱壳体的开口。前盖板1的后端可与前机舱壳体的后端铰接,以便用户从前机舱壳体的前端打开前机舱壳体。前盖板1的中部可具有如图2所示的储物口11。储物板2可如图1所示设置在前盖板1的中部,以用于打开和关闭储物口11。前盖板1的储物口11可与上文提到的储物壳7的开口连通。在用户打开储物板2后,可通过储物口11向储物壳7放置物品或者从储物壳7内取出物品。
45.为了避免储物板2完全从前盖板1脱离,可将储物板2与前盖板1通过图2中的连杆组件3连接。另外,为了避免连杆组件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可将连杆组件3设置在前机舱壳体内。
4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物板2由关闭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的变化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第一幅图处于储物板2关闭储物口11状态;图2中的第二幅图处于储物板2打开储物口11的过程中状态;图2中的第三幅图处于储物板2完全打开储物口11状态。
47.参考图2所示,连杆组件3可铰接在前盖板1与储物板2的内表面之间,且用于带动储物板2打开和关闭储物口11。图3为图2示出的储物板2和前盖板1的部分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3,连杆组件3可包括杆体31。杆体31可铰接在前盖板1与储物板2之间。可以理解地,为了减少前盖板1受到的空气阻力,前盖板1可为弧状。
48.为了使得该储物板2在完全打开后车辆仍能继续行驶,即在储物板2完全打开状态下,储物板2受到的阻力小,可将完全打开后的储物板2可如图2所示紧贴前盖板1的上表面设置。为了使得完全打开后的储物板2紧贴前盖板1的上表面设置,杆体31可具有朝向前盖板1的一侧的弯角311。弯角311的朝向可与储物板2打开储物口11的运动方向一致。具体而言,图2中,在储物板2打开储物口11过程中,储物板2逐渐朝向左上方运动由逐渐朝向左下方运动。即储物板2朝向左侧运动以打开储物口11,或,储物板2的打开方向为左。图2和图3中,杆体31的弯角311朝向左侧设置。示例性地,杆体31可包括第一部分312以及第二部分313。第一部分312可与储物板2铰接,第二部分313的一端可与第一部分312远离储物板2的一端连接,第二部分313的另一端可与前盖板1铰接。
49.由图2和图3可知,第一部分312与第二部分313之间的夹角可有两个,其中一个夹角在0度到180度之间,另一个夹角在180度到360之间。本技术中选择位于0度到180度之间的夹角为上文提到的杆体31的弯角311。该夹角由第一部分312左侧与第二部分313的左侧合围成,故杆体31的弯角311朝向杆体31的左侧设置。
50.其中,为了提高杆体31的结构强度以及储物板2在打开过程中,具有朝向上方的位移,该弯角311可为钝角。即该弯角311在90度到180度之间。
51.另外,为了缩短杆体31的长度,杆体31与前盖板1的铰接处可与储物口11的中部对应。具体而言,参考图1和图3,前盖板1的内表面可固定有第一固定座12,第一固定座12可与连杆组件3的第一端铰接。且第一固定座12与连杆组件3的第一端的铰接处可与储物口11的中部对应。也就是说,第一固定座12与连杆组件3的铰接处在前盖板1的投影位于储物口11内。
5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盖板1的部分剖视图。参考图4,可选地,第一固定座12可包括竖直部分121以及水平部分122。竖直部分121可与前盖板1的内表面固定,且朝向下方延伸。水平部分122可与竖直部分121的底端固定,且朝向储物口11方向延伸。连杆组件3(图4中未示出)可与水平部分122铰接。
53.此外,为了使得储物口11的开启角度最大,杆体31可与储物板2背离其打开方向的一端连接。具体而言,参考图3,储物板2的内表面固定有第二固定座21,第二固定座21背离储物板2的打开方向设置,且与连杆组件3的第二端铰接。参考图1-图3,储物板2向左运动打开储物口11,故储物板2的打开方向为左。第二固定座21固定在储物板2的右端。
5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平部分122需要朝向储物口11方向延伸,储物口11的下方可与容置在前机舱壳体内的储物壳7对应。为了便于储物壳7的设置,储物壳7的上端面可如图2所示低于第一固定座12。
55.可选地,为了提高连杆组件3的结构强度,杆体31至少为两个。多个杆体31可间隔设置。另外,连杆组件3可至少为两组,至少两组连杆组件3可分别设置在储物口11的相对两侧。
56.示例性地,图1中,储物口11(图1中未示出)可设置在储物板2的下方,且正对储物
板2设置。图1中储物板2处于封盖储物口11状态。箭头x所指的方向为储物板2的左侧,则反之为储物板2的右侧;箭头y所指的方向为储物板2的前侧,则反之为储物板2的后侧。
57.其中,第一固定座12可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固定座12可与此位置的储物板2的中部对应,且这两个第一固定座12可分别位于此位置处的储物板2的前后两侧。第二固定座21也可设有两个,两个第二固定座21可固定在储物板2的右部,且这两个第二固定座21可分别位于储物板2的前后两侧。
58.连杆组件3可设有两组,其中一组连杆组件3可设置在位于前侧的第一固定座12与位于前侧的第二固定座21之间,另一组连杆组件3可设置在位于后侧的第一固定座12与位于后侧的第二固定座21之间。这两组连杆组件3可使得储物板2向左运动或向右运动以打开储物口11。
59.需要说明的是,连杆组件3也可为四组、六组、八组等。即连杆组件3的数量可为偶数。这些连杆组件3可均布在储物板2的相对两侧。图1只是以连杆组件3为两组为例示出,本技术对连杆组件3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60.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储物板2向左运动以打开储物口11,当然,储物板2也可向前、或向后、或后右运动以打开储物口11。本技术的图2只是举例说明,并不对储物板2的打开方向做具体限定。
61.此外,上文提到的铰接指的是,两者可相对转动。示例性地,图3中,杆体31的第一端可相对于第一固定座12转动,杆体31的第二端可相对于第二固定座21转动。其中,杆体31的第一端可与第一固定座12可均穿设有转轴,杆体31的第一端可绕着该转轴的轴线转动。该转轴可由铆钉、螺栓等零件构成。同理,杆体31的第二端可与第二固定座21呀可均穿设有转轴,杆体31的第二端可绕着该转轴的轴线转动。
62.由上文可知,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前盖板1可为弧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储物板2处于关闭储物口11的状态。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可将该状态的储物板2的上表面与前盖板1的上表面平顺或光滑过渡。
63.可选地,参考图3和图4,前盖板1可设有凹陷13。凹陷13可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且凹陷13的底壁可设有储物口11。在储物板2内嵌在凹陷13内并闭合储物口11时,储物板2的上表面与前盖板1的上表面平顺过渡。
6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机盖组件的原理图。参考图5,前机盖组件还可包括驱动电机4以及控制器5。驱动电机4可与连杆组件3连接,且可用于驱动连杆组件3运动。控制器5可与驱动电机4电连接,且可用于根据用户指令控制驱动电机4工作。
65.具体而言,在用户需要打开储物板2时,可以通过中控触屏或手机等输入设备发送指令给控制器5,控制器5可接收用户指令,并生成控制指令,并向驱动电机4发送。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可与连杆组件3的杆体31连接,并驱动连杆组件3运动,从而带动储物板2在用户需求下运动。
66.其中,驱动电机4以及控制器5均可由车辆的电源系统为它们供电。此外,驱动电机4与连杆组件3之间可设有减速器。驱动电机4可安装在前盖板1组件上,驱动电机4也可安装在前机舱壳体上。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在前盖板1打开前机舱壳体时,连杆组件3需要与前盖板1一起脱离前机舱壳体。故在驱动电机4安装在前机舱壳体时,驱动电机4与连杆组件3之间可设有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其中一个齿轮可与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另一个齿轮
可与连杆组件3连接。
67.在前盖板1打开前机舱壳体时,两个齿轮分离,连杆组件3与驱动电机4分离。在前盖板1闭合前机舱壳体时,两个齿轮可相互啮合,并实现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3之间的传动。
68.可选地,前机盖组件还可包括与控制器5电连接的检测器6。检测器6可用于检测驱动电机4的正向转动角度以及驱动电机4的反向转动角度。控制器5可用于在检测器6测得的驱动电机4的正向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驱动电机4停止转动;控制器5还用于在检测器6测得的驱动电机4的反向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驱动电机4停止转动。
69.具体而言,由图2可知,储物板2可具有闭合储物口11的第一状态以及完全打开储物口11的第二状态。在驱动电机4使得储物板2从第一状态运动至第二状态过程中,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正向转动。当检测器6检测到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正向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5控制驱动电机4停止工作。同理,在驱动电机4时储物板2从第二状态运动至第一状态过程中,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反向转动。当检测器6检测到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反向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器5控制驱动电机4停止工作。当然,也可通过限制结构来限制驱动电机4的最大正向转动角度以及最大反向转动角度。
70.另外,检测器6可为编码器。编码器是将信号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设备。编码器把角位移或直线位移转换成电信号,前者称为码盘,后者称为码尺。按照读出方式编码器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按照工作原理编码器可分为增量式和绝对式两类。增量式编码器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把这个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绝对式编码器的每一个位置对应一个确定的数字码,因此它的示值只与测量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有关,而与测量的中间过程无关。
71.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可为电动车辆。电动车辆可包括电源系统,电源系统可包括电池组件与电池管理装置。电池组件能够为驱动系统与控制系统提供电能。电池管理装置能够实时监控电池组件的使用情况,并按电池组件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进行调温控制,以使得电池组件能够在适宜的工况下工作。
72.另外,乘员舱部可包括顶盖组件、侧围组件以及地板组件。顶盖组件设置在侧围组件的上方,地板组件设置在侧围组件的下方。地板组件、侧围组件以及顶盖组件可合围形成有乘员舱部。为了避免电池组件承受乘员舱的压力,电池组件可吊装在地板组件的下侧。
73.驱动系统可包括电机、机械传动装置以及车轮。其中,电机可容置在上文提到的前机舱壳体内。驱动系统的功用是将电池组件的电能高效地转化为车轮的动能进而推进汽车行驶,并能够在汽车减速制动或者下坡时,实现再生制动。
74.控制系统能够获取驱动系统的运行状态的信息,并根据驾驶员输入的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信号,对电机进行启动、加速、减速、制动控制。在电机车辆减速和下坡滑行时,控制系统可配合电池管理装置进行发电反馈,使电池组件被反向充电。
75.辅助系统可包括车载信息显示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导航系统、空调、照明及除霜装置、刮水器和收音机等,以借助这些辅助设备来提高汽车的操纵性和成员的舒适性。
76.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
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7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8.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