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径向旋转式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0321发布日期:2022-01-22 11:0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踏板径向旋转式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衡车,尤其涉及一种改变操控方式及操控结构的踏板径向旋转式平衡车。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平衡车包括车体、分别设置在所述车体两端的车轮、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车轮的两电机、与所述电机形成信号连接的控制模块,车体上设置左踏脚区和右踏脚区。通常情况下,平衡车根据车体本身是否能够扭动(即左部车体 (简称左车体)和右部车体(简称右车体)是否通过中间连接结构连接,使得左车体和右车体都能够相对中间连接结构进行扭动),划分分为踏板式平衡车(即非扭动控制式)和车体扭动式平衡车(即扭动控制式)。
3.对于,踏板式平衡车来说,通常情况下,在车体的中部位置设置立杆,立杆的上端设置控制结构,使用者站立在车体上,通过使用者腿部控制立杆上端的控制结构来控制控制模块使对应电机做出相应的动作,用于控制平衡车前进、转弯、后腿、停止等工作。
4.而本文涉及的内容为改变踏板式平衡车的操控方式及操控结构,为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踏板径向旋转式平衡车,改变操控方式及操控结构,采用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使用者站立在车体上,使用者踩在踏板上,踏板即是承托使用者的脚踏板,也是操控板,脚部带动踏板一起转动,控制模块接收、解读踏板的转动信息、并形成电机控制信号、使电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对应的电机工作,最终控制平衡车前进、转弯、后腿、停止等工作。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踏板径向旋转式平衡车,包括车体、分别设置在所述车体两端的车轮、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车轮的两电机、与所述电机形成信号连接的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设置两个两个可径向旋转的踏板,所述踏板与所述电机一一对应配合,所述控制模块与两所述踏板配合,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解读所述踏板的转动信息、并形成电机控制信号、使电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电机工作。
7.所述车体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上车体和下车体装配形成功能腔,所述电机和控制模块设置所述功能腔中,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伸出所述功能腔并与对应的所述车轮形成一一对应配合,所述上车体上设置两踏板凹陷区,所述踏板与所述踏板凹陷区一一对应配合。
8.改变操控方式及操控结构,采用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使用者站立在车体上,使用者踩在踏板上,踏板即是承托使用者的脚踏板,也是操控板,脚部带动踏板一起转动,控制模块接收、解读踏板的转动信息、并形成电机控制信号、使电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对应的电机工作,最终控制平衡车前进、转弯、后腿、停止等工作。
9.为了提高装饰性,提高视觉效果,同时增加摩擦力,在踏板的上表面设置,凸条或凹槽,其中,至少有一条用于提示转动方向的双向箭头式的凸条或凹槽。
1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所述踏板与所述车体之间设置平衡装置,所述平衡装置用于承托所述踏板、并使所述踏板在所述车体上以踏板中心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复位。
11.所述平衡装置包括:
12.具有轴孔的下轴座:所述下轴座设置在所述车体上,为了增加轴孔的深度,下轴座具有一定的厚度;
13.具有轴孔的上轴座:所述上轴座设置在所述踏板的下壁上,为了增加轴孔的深度,上轴座具有一定的厚度;
14.转轴:所述转轴的上端插入所述上轴座,所述转轴的下端插入所述下轴座;
15.弹簧:至少设置两根所述弹簧,以所述踏板中心为对称中心设置,每根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在所述踏板上,另一端抵触在所述车体上;
16.平衡机构:用于使所述踏板的中心位置固定,避免踏板偏转,并均衡承接踏板的受力,使踏板能顺利、长效使用。
17.所述平衡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圆环形的轨道、与所述轨道配合的复数个承重滚轮,每个所述承重滚轮均限位在所述踏板的下壁上,所述承重滚轮包括可转动的滑轮本体,与所述滑轮本体配合的轮轴;所述踏板的下壁设置滑轮安装座,所述滑轮安装座上具有半圆形凹槽,位于所述半圆形凹槽的两侧的轴槽,所述滑轮本体的上半部深入到所述半圆形凹槽中,所述轮轴的两端分别嵌入在对应的所述轴槽中。
18.多个承重滚轮对踏板形成多点支撑,防止踏板纵向偏斜(纵向是指垂直于水平的方向)。承重滚轮和轨道配合,能够是踏板顺利形成正向或反向的圆周方向转动(正向和反向均在水平方向,使平衡车前进的方向为正向,使平衡车后退的方向为反向)。
19.为了避免承重滚轮在轨道内随意滑移,通过滑轮安装座,使承重滚轮限位在滑轮安装座中,同时,滑轮安装座对承重滚轮仅为扣压限位,当拿起踏板,则承重滚轮能够与踏板形成分离,方便踏板的装配,也方便更换承重滚轮。
20.所述平衡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承重滚轮配合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与所述承重滚轮的数量一致,相邻所述承重滚轮之间的均设置一所述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踏板的正向和方向转动角度。
21.所述踏板的下壁上设置一端开口的弹簧安装腔,所述车体上设置弹簧抵压座,所述弹簧安装腔和所述弹簧抵压座均设置在以所述踏板的中心为圆点的同一圆周位置上,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弹簧安装腔中,所述弹簧一端抵触在所述弹簧安装腔的底壁,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弹簧安装腔的开口、并抵触在所述弹簧抵压座上。通常情况下,弹簧安装腔通过凸立于踏板下壁的立板包围形成。为了节省踏板的重量和消耗的原材料,圆盘的边沿具有下折圆环形立环,立环又能增加踏板整体强度,立环和踏板本体为一体结构,立环和踏板本体之间形成空腔,弹簧安装腔和上轴座均设置在空腔中。
22.为了进一步对踏板的转动轨迹进行限制和导向,所述弹簧抵压座上设置导向槽,所述踏板的下壁上设置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插入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和导向块配合,用于对所述踏板的转动进行导向,同时使所述弹簧能够在圆周方向拉伸或复位,所述弹簧抵
压座的宽度和高度均小于所述弹簧安装腔的腔体横截面尺寸,在踏板转动过程中,所述弹簧抵压座能够进入到所述弹簧安装腔中。为了进一步节省材料,弹簧安装腔朝向踏板的方向镂空。
23.所述弹簧安装腔至少设置两组,每组所述弹簧安装腔以所述踏板的中心为对称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每组所述弹簧安装腔包括两个开口相向设置的所述弹簧安装腔,每组所述弹簧安装腔配合一个所述弹簧抵压座,所述弹簧抵压座设置在两个开口相向设置的所述弹簧安装腔之间。
24.所述车体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上车体和下车体装配形成功能腔,所述电机和控制模块设置所述功能腔中,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伸出所述功能腔并与对应的所述车轮形成一一对应配合,所述上车体上设置两踏板凹陷区,所述踏板与所述踏板凹陷区一一对应配合。所述踏板的上表面裸露于所述上车体之外,所述平衡装置设置在所述踏板凹陷区中。下轴座上凸于踏板凹陷区,形成凸台 (起)结构。
25.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改变操控方式及操控结构,采用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使用者站立在车体上,使用者踩在踏板上,踏板即是承托使用者的脚踏板,也是操控板,脚部带动踏板一起转动,控制模块接收、解读踏板的转动信息、并形成电机控制信号、使电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对应的电机工作,最终控制平衡车前进、转弯、后腿、停止等工作。2、平衡装置,所述平衡装置用于承托所述踏板、并使所述踏板在所述车体上以踏板中心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复位。3、多个承重滚轮对踏板形成多点支撑,防止踏板纵向偏斜。承重滚轮和轨道配合,能够是踏板顺利形成正向或反向的圆周方向转动。4、为了避免承重滚轮在轨道内随意滑移,通过滑轮安装座,使承重滚轮限位在滑轮安装座中,同时,滑轮安装座对承重滚轮仅为扣压限位,当拿起踏板,则承重滚轮能够与踏板形成分离,方便踏板的装配,也方便更换承重滚轮。5、为了提高装饰性,提高视觉效果,同时增加摩擦力,在踏板的上表面设置,凸条或凹槽,其中,至少有用于提示转动方向的双向箭头式的凸条或凹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爆炸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踏板与弹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33.实施例:如图1-6所示,踏板径向旋转式平衡车,包括车体、分别设置在所述车体两端的车轮3、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车轮的两电机、与所述电机形成信号连接的控制模块。对于平衡车来说,一般都包含电机和控制模块,因此在说明书附图中,为了凸显本技术的改进结构,省略了电机和控制模块。
34.所述车体包括上车体1和下车体2,所述上车体和下车体装配形成功能腔,所述电
机和控制模块设置所述功能腔中,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伸出所述功能腔并与对应的所述车轮形成一一对应配合,所述上车体上设置两踏板凹陷区13,所述踏板与所述踏板凹陷区一一对应配合。
35.所述车体上设置两个踏板4,所述踏板与所述电机一一对应配合,所述控制模块与两所述踏板配合,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解读所述踏板的转动信息、并形成电机控制信号、使电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电机工作。
36.对于本技术方案而言,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改变操控方式及操控结构,采用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使用者站立在车体上,使用者踩在踏板上,踏板即是承托使用者的脚踏板,也是操控板,脚部带动踏板一起转动,控制模块接收、解读踏板的转动信息、并形成电机控制信号、使电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对应的电机工作,最终控制平衡车前进、转弯、后腿、停止等工作。
37.为了提高装饰性,提高视觉效果,同时增加摩擦力,在踏板的上表面设置,凸条或凹槽41,其中,至少有一条用于提示转动方向的双向箭头式的凸条或凹槽。
38.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所述踏板与所述车体之间设置平衡装置,所述平衡装置用于承托所述踏板、并使所述踏板在所述车体上以踏板中心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复位。
39.具体来说:所述平衡装置包括:
40.具有轴孔的下轴座11:所述下轴座设置在所述车体上,为了增加轴孔的深度,下轴座具有一定的厚度;
41.具有轴孔的上轴座42:所述上轴座设置在所述踏板4的下壁上,为了增加轴孔的深度,上轴座具有一定的厚度;
42.转轴5:所述转轴的上端插入所述上轴座,所述转轴的下端插入所述下轴座,转轴5可以是螺栓;
43.弹簧6:至少设置两根所述弹簧,以所述踏板中心为对称中心设置,每根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在所述踏板上,另一端抵触在所述车体上;
44.平衡机构:用于使所述踏板的中心位置固定,避免踏板偏转,并均衡承接踏板的受力,使踏板能顺利、长效使用。
45.进一步优化,所述平衡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圆环形的轨道12、与所述轨道配合的复数个承重滚轮7,每个所述承重滚轮均限位在所述踏板的下壁上,所述承重滚轮包括可转动的滑轮本体71,与所述滑轮本体配合的轮轴72;所述踏板的下壁设置滑轮安装座8,所述滑轮安装座上具有半圆形凹槽81,位于所述半圆形凹槽的两侧的轴槽82,所述滑轮本体的上半部深入到所述半圆形凹槽中,所述轮轴的两端分别嵌入在对应的所述轴槽中。通常情况下,滑轮安装座8与踏板一体结构。
46.多个承重滚轮对踏板形成多点支撑,防止踏板纵向偏斜(纵向是指垂直于水平的方向)。承重滚轮和轨道配合,能够是踏板顺利形成正向或反向的圆周方向转动(正向和反向均在水平方向,使平衡车前进的方向为正向,使平衡车后退的方向为反向)。
47.为了避免承重滚轮在轨道内随意滑移,通过滑轮安装座,使承重滚轮限位在滑轮安装座中,同时,滑轮安装座对承重滚轮仅为扣压限位,当拿起踏板,则承重滚轮能够与踏板形成分离,方便踏板的装配,也方便更换承重滚轮。
48.为了提高使用安全性,对踏板的转动幅度具有限定,所述平衡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承重滚轮配合的限位块9,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与所述承重滚轮的数量一致,相邻所述承重滚轮之间的均设置一所述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踏板的正向和方向转动角度。
49.为了能够方便弹簧安装,并防止弹簧移位,所述踏板的下壁上设置一端开口的弹簧安装腔43,所述车体上设置弹簧抵压座10,所述弹簧安装腔43和所述弹簧抵压座10均设置在以所述踏板的中心为圆点的同一圆周位置上,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弹簧安装腔中,所述弹簧一端抵触在所述弹簧安装腔的底壁,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弹簧安装腔的开口、并抵触在所述弹簧抵压座上。
50.通常情况下,弹簧安装腔通过凸立于踏板下壁的立板包围形成。为了节省踏板的重量和消耗的原材料,圆盘的边沿具有下折圆环形立环,立环又能增加踏板整体强度,立环45和踏板本体为一体结构,立环和踏板本体之间形成空腔,弹簧安装腔和上轴座均设置在空腔中。
51.为了进一步对踏板的转动轨迹进行限制和导向,所述弹簧抵压座10上设置导向槽10-1,所述踏板的下壁上设置导向块44,所述导向块插入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槽10-1和导向块44配合,用于对所述踏板的转动进行导向,同时使所述弹簧能够在圆周方向拉伸或复位,所述弹簧抵压座的宽度和高度均小于所述弹簧安装腔的腔体横截面尺寸,在踏板转动过程中,所述弹簧抵压座能够进入到所述弹簧安装腔中。为了进一步节省材料,弹簧安装腔朝向踏板的方向镂空,即朝向车体的一侧具有缺口。
52.为了提高复位效果和复位稳定性,所述弹簧安装腔至少设置两组,每组所述弹簧安装腔以所述踏板的中心为对称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每组所述弹簧安装腔包括两个开口相向设置的所述弹簧安装腔,每组所述弹簧安装腔43配合一个所述弹簧抵压座10,所述弹簧抵压座10设置在两个开口相向设置的所述弹簧安装腔之间。
53.所述踏板的上表面裸露于所述上车体之外,所述平衡装置设置在所述踏板凹陷区中。下轴座11上凸于踏板凹陷区,形成凸台(起)结构。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