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油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7794发布日期:2021-11-10 09:2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油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漏油杯。


背景技术:

2.汽车助力油是汽车助力系统中助力泵里面用的一种特殊液体,通过液压作用,可以使方向盘变的非常轻巧,方便驾驶员控制驾驶方向。在驾驶员进行转向的时候,助力系统自动提供动力,从而减轻驾驶员的转向劳动强度,而汽车助力油就是加注在助力系统里面的一种介质油,起到传递转向力和缓冲的作用,常用的汽车助力油有刹车助力油、方向助力油、离合器助力油等,在实际使用中,汽车助力油不会经常换,长时间使用后,汽车助力油容易变粘稠,流动性下降,影响液压系统的灵敏度,而且,普通的助力油杯是通过带螺纹的盖子来封口,助力油具有腐蚀性和致癌性,助力油容易因汽车的颠簸而泄漏,腐蚀其他汽车零件,危害人体健康,由此有必要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并且可以防止助力油泄漏的防漏油杯。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漏油杯,包括带有注油管的油杯本体、套设在油杯本体下部的减震安装壳,所述油杯本体通过减震装置安装在减震安装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竖直设置在减震安装壳相对两侧内壁上的滑槽、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滑槽中的滑块,所述滑块底部安装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底端与滑槽底部抵接,所述滑块顶部安装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顶端与滑槽顶部抵接,所述滑块的内壁与油杯本体的外壁之间安装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侧套设有第三减震弹簧,所述第三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油杯本体的外壁和滑块外壁抵接,所述注油管外侧套设有外壁上设有外螺纹且底端安装在油杯本体外壁上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内壁与注油管外壁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安装管上通过螺纹可拆卸安装有密封端盖,所述密封端盖的顶部内壁中心安装有密封堵块,所述密封堵块用于伸入注油管内对其进行封堵。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受到震动影响时发生变形,使滑块在滑槽中沿竖直方向滑动,将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竖直方向震动吸收,通过第三减震弹簧受到震动影响时发生变形,使伸缩杆发生伸缩,将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水平方向震动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通过减震装置安装在减震安装壳内的油杯本体受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的影响降低,设置在其内部的助力油不容易受颠簸影响,工作人员通过注油管向油杯本体内注入助力油后,将密封端盖通过螺纹安装到安装管顶端,使密封堵块伸入注油管内将其封堵,防止助力油通过注油管泄漏,当汽车运行时的产生的颠簸过于剧烈造成密封堵块变形亦或是损坏导致密封堵块与注油管内壁出现缝隙时,少量的助力油通过其缝隙泄漏到储油腔内,也不会泄漏到油杯本体外,与现有技术相
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堵块包括沿侧壁周向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并且通过支杆安装在密封端盖上的堵块本体,所述第一安装槽中安装有带有气囊并且外壁与注油管内壁抵接的第一密封圈。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带有气囊的第一密封圈具有良好的缓冲变形能力,即便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过大,第一密封圈也不会因变形量过大而无法复原,仍能够与注油管内壁保持良好接触。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上竖直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有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后与滑槽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的滑杆。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通孔和滑杆的配合,使滑块在滑槽中滑动时不会从滑槽中脱出,提高滑块在滑槽中滑动时的稳定性,并且也能够起到固定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的作用。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端盖顶部内壁上安装有伸入储油腔内的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的外侧壁上套设有外侧壁与安装管内侧壁抵接的第三密封圈。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第三密封圈的设置,使密封端盖与安装管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升,即便助力油进入储油腔中,也难以通过密封端盖与安装管之间泄漏。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密封圈的外侧壁上设有主密封环和两条分别位于主密封环上下两侧的副密封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主密封环和副密封环,使第三密封圈的外壁与安装管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得到提高,即便两侧的副密封环失效,主密封环仍然能够起到足够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中标记表示为:
[0018]1‑
注油管、2

油杯本体、3

减震安装壳、4

滑槽、5

滑块、6

第一减震弹簧、7

第二减震弹簧、8

伸缩杆、9

第三减震弹簧、10

安装管、11

储油腔、 12

密封端盖、13

支杆、14

堵块本体、15

第一安装槽、16

第一密封圈、17

滑杆、18

安装套筒、19

第三密封圈、20

主密封环、21

副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
如图1

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漏油杯,包括带有注油管1的油杯本体2、套设在油杯本体2下部的减震安装壳3,所述油杯本体2通过减震装置安装在减震安装壳3内,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竖直设置在减震安装壳3相对两侧内壁上的滑槽4、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滑槽4中的滑块5,所述滑块5底部安装有第一减震弹簧6,所述第一减震弹簧6的底端与滑槽4底部抵接,所述滑块5顶部安装有第二减震弹簧7,所述第二减震弹簧7的顶端与滑槽4顶部抵接,所述滑块5的内壁与油杯本体2的外壁之间安装有伸缩杆8,所述伸缩杆8的外侧套设有第三减震弹簧9,所述第三减震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油杯本体2的外壁和滑块5外壁抵接,所述注油管1外侧套设有外壁上设有外螺纹且底端安装在油杯本体2外壁上的安装管 10,所述安装管10内壁与注油管1外壁之间形成储油腔11,所述安装管10上通过螺纹可拆卸安装有密封端盖12,所述密封端盖12的顶部内壁中心安装有密封堵块,所述密封堵块用于伸入注油管1内对其进行封堵。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受到震动影响时发生变形,使滑块5在滑槽4中沿竖直方向滑动,将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竖直方向震动吸收,通过第三减震弹簧9受到震动影响时发生变形,使伸缩杆8发生伸缩,将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水平方向震动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通过减震装置安装在减震安装壳3内的油杯本体2受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的影响降低,设置在其内部的助力油不容易受颠簸影响,工作人员通过注油管1向油杯本体2内注入助力油后,将密封端盖12通过螺纹安装到安装管10顶端,使密封堵块伸入注油管1内将其封堵,防止助力油通过注油管1泄漏,当汽车运行时的产生的颠簸过于剧烈造成密封堵块变形亦或是损坏导致密封堵块与注油管1内壁出现缝隙时,少量的助力油通过其缝隙泄漏到储油腔11内,也不会泄漏到油杯本体2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
[0022]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堵块包括沿侧壁周向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5并且通过支杆13安装在密封端盖12上的堵块本体14,所述第一安装槽15中安装有带有气囊并且外壁与注油管1内壁抵接的第一密封圈16。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带有气囊的第一密封圈16具有良好的缓冲变形能力,即便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颠簸过大,第一密封圈16也不会因变形量过大而无法复原,仍能够与注油管1内壁保持良好接触。
[0024]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块5上竖直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有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减震弹簧6和第二减震弹簧7后与滑槽4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的滑杆17。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通孔和滑杆17的配合,使滑块5在滑槽4中滑动时不会从滑槽4中脱出,提高滑块5在滑槽4中滑动时的稳定性,并且也能够起到固定第一减震弹簧6和第二减震弹簧7的作用。
[0026]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端盖12顶部内壁上安装有伸入储油腔11内的安装套筒18,所述安装套筒18的外侧壁上套设有外侧壁与安装管 10内侧壁抵接的第三密封圈19。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第三密封圈19的设置,使密封端盖12与安装管10之间的密封性得到提升,即便助力油进入储油腔11 中,也难以通过密封端盖12与安装管10之间泄漏。
[0028]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密封圈19的外侧壁上设有主密封环20和两条分别位于主密封环20上下两侧的副密封环21。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主密封环20和副密封环 21,使第三密封圈19的外壁与安装管10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得到提高,即便两侧的副密封环21失效,主密封环20仍然能够起到足够的密封效果。
[00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