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过线结构的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38137发布日期:2022-01-19 14:1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过线结构的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过线结构的平衡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平衡车中的一款扭扭车,其主要通过中间的转动机构进行转动,因此,转动机构为整个平衡车的应力集中点,当平衡车的承重超过一定重量时,转动机构及与车体的连接位置容易形变,平衡车会发生内八字现象,严重影响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同时,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内均设有控制板时,其中一个控制板为主控制板,另一个控制板为副控制板,主控制板和副控制板之间需要连线,分体式的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不方便设置连接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相关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过线结构的平衡车,连通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使连接线可以连接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带过线结构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相对第二车体转动,所述通轴上或所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相对位置设有过线结构,第一车体中设有第一控制板,第二车体中设有第二控制板,连接线穿过过线结构连接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
6.优选地,所述过线结构包括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位于所述第一车体,所述第二过线孔位于所述第二车体。
7.优选地,所述通轴为中空管结构,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并排设置在所述通轴上,且靠近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的相对位置。
8.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朝向所述第二车体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过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上,所述第二车体朝向所述第一车体的端部上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过线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上,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同心设置。
9.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距离小于1cm。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并与所述第一上壳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上并与所述第一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上均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过线孔分为第一半孔和第二半孔,所述第一半孔位于所述第一上壳的所述第一挡板上,所述第二半孔位于所述第一下壳的第一挡板上,当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合拢后,所述第一半孔和所述第二半孔合拢成所述第一过线孔;
11.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上并与所述第二上壳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壳上并与所述第二
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上均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过线孔分为第三半孔和第四半孔,所述第三半孔位于所述第二上壳的所述第二挡板上,所述第四半孔位于所述第二下壳的第二挡板上,当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合拢后,第三半孔和第四半孔合拢成所述第二过线孔。
12.优选地,所述过线结构包括过线套,所述过线套套设在所述通轴上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车体中,部分位于第二车体中;所述过线套包括套体和卡线扣,所述套体用于套设在所述通轴上,所述卡线扣与套体之间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间隙。
13.优选地,所述套体为圆环形或弧形结构,所述卡线扣为弧形结构,与所述套体相适配;所述卡线扣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连接线从所述活动端进入所述间隙;所述卡线扣位于所述套体的上部或下部。
14.优选地,所述通轴包括第一分轴、第二分轴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分轴横置于所述第一车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分轴横置于所述第二车体内并与所述第二车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分轴和所述第二分轴,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车体中,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分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二端与第一车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分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过线套套设在所述转动机构上。
15.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连接座、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第一分轴上,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第二分轴上,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第一轴承槽和第二轴承槽,所述第一轴承安装在第一轴承槽中,所述第二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轴承槽中;所述连接座的外壁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所述过线套卡接在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所述过线套包括供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露出的缺口。
16.相比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平衡车的车体内增设通轴,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强度,提高平衡车的承重量,避免出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处变形的情况,保证平衡车的安全运行;同时在通轴上设置过线结构,充分利用了通轴横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优势,不仅使连接线可以连接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还可以保护连接线;或者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相对位置设置过线结构,由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相对端距离很近,在此处设置过线结构,可以有效缩短连接线的露出部分,有利于保护连接线。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通轴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过线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0、第一车体;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13、第一挡板;14、第一容纳槽;20、第二车体;21、第二上壳;22、第二下壳;23、第二挡板;24、第二容纳槽;30、通轴;31、第一分轴;32、第二分轴;33、连接座;331、第一轴承槽;332、第二轴承槽;333、限位块;334、第一分座;335、第二分座;34、第一轴承;35、第二轴承;36、第一限位槽;361、第一限位柱;37、第二限位槽;371、第二限位柱;40、过线结构;41、第一过线孔;42、第二过线孔;43、过线套;431、套体;432、卡线扣;433、固定端;434、活动端;435、间隙;436、缺口;437、延伸块;50、连接线;51、第一控制板;52、第二控制板;60、第一车轮;70、第二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32.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如附图1至附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过线结构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0、第二车体20,还包括通轴30,所述通轴30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10中,所述通轴30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20中,所述第一车体10相对第二车体20转动,所述通轴30上或所述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相对位置设有过线结构40,第一车体10中设有第一控制板
51,第二车体20中设有第二控制板52,连接线50穿过过线结构40连接第一控制板51和第二控制板52。
35.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彼此独立,相对转动,此时,第一车体10可以为平衡车的左车体,对应的,第二车体20为平衡车的右车体;第一车体10也可以为平衡车的右车体,对应的,第二车体20为平衡车的左车体。通轴3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一车体1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一车体10,也可以端面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二端位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二车体2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二车体20,也可以端面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齐平。第一控制板51和第二控制板52中的一个为主控制板,另一个为副控制板,连接线50穿过过线结构40连接第一控制板51和第二控制板52,从而实现主控制板和副控制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36.本实用新型的平衡车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中设置通轴30,用于增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通轴30作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之间的骨架,通轴30提高了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连接强度,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更不易折断,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线结构40包括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所述第一过线孔41位于所述第一车体10,所述第二过线孔42位于所述第二车体20。与第一控制板51连接的连接线50,从位于第一车体10内的第一过线孔41穿入,而后从位于第二车体20内的第二过线孔42穿出,与第二控制板52连接,实现信号和电力传输。
38.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的位置可以设置在通轴30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上。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通轴30横跨了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适合作为过线结构40的载体。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所述通轴30为中空管结构,所述第一过线孔41和所述第二过线孔42并排设置在所述通轴30上,且靠近所述第一车体10和所述第二车体20的相对位置,通轴30为中空管,第一过线孔41设置在通轴30位于第一车体10内的部分上,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通轴30位于第二车体20内的部分上。
40.第一车体10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第二车体20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当通轴30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固定连接时,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通轴30的下部,安装时,可以先将通轴30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固定连接,而后将连接线50从第一过线孔41穿入,从第二过线孔42穿出,再将连接线50的两端与第一控制板51和第二控制板52插接。
41.当通轴30与第一下壳12和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时,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通轴30的上部,安装时,可以先将通轴30与第一下壳12和第二下壳22固定连接,而后将连接线50从第一过线孔41穿入,从第二过线孔42穿出,再将连接线50的两端与第一控制板51和第二控制板52插接。
42.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上。更具体地说,所述第一车体10朝向所述第二车体20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挡板13,所述第一过线孔41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13上,所述第二车体20朝向所述第一车体10的端部上设有第二挡板23,所述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23上,所述第一过线孔41和所述第二过线孔42同心设置。此时,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可以相对
转动,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中,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相对转动时,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会错位,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的孔径大于连接线的直径,方便连接线在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中移动,同时通过限制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转动角度,使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的错位面积最大时相通面积仍可供连接线穿过和移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相对转动角度可通过限位结构来实现,限位结构的具体结构可如相关技术中所示的常规结构。
43.由于第一过线孔41设置在第一车体10上,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第二车体20,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需要相对转动,为减小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之间的摩擦力,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相对端之间设有空隙,因此,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23之间也具有空隙。为避免连接线50露出长度过大,导致在平衡车使用过程中损伤连接线50,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23的距离小于1cm,优选地,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23的距离为0.5cm,既不影响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相对转动,又保证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23的距离足够靠近,连接线50的外露部分足够短。
44.所述第一车体10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13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11上并与所述第一上壳1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挡板23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21上并与所述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过线孔41设置在第一上壳11,第一挡板13可向第一下壳12突出,第一下壳12对应位置上设有避让槽,使第一过线孔41在通轴30的侧边,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第二上壳21上,第二挡板23可向第二下壳22突出,第二下壳22对应位置上设有避让槽,使第二过线孔42在通轴30的侧边,此时,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相对转动时,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的错位面积较小。安装时,可以先将连接线50穿过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再将通轴30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连接固定,也可以直接将通轴30与第一下壳12和第二下壳22连接固定。
45.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13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12上并与所述第一下壳12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过线孔41设置在第一下壳12,第一挡板13可向第一上壳11突出,第一下壳12的对应位置设有避让槽,使第一过线孔41在通轴30的侧边,所述第二挡板23设置在所述第二下壳22上并与所述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第二过线孔42设置在第二下壳22,第二挡板23可向第二上壳21突出,第二下壳22的对应位置设有避让槽,使第二过线孔42在通轴30的侧边,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相对转动时,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的错位面积较小。安装时,可以先将连接线50穿过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再将通轴30与第一下壳12和第二下壳22连接固定,也可以直接将通轴30与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连接固定。
46.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壳11和所述第一下壳12上均设有第一挡板13,所述第一过线孔41分为第一半孔和第二半孔,所述第一半孔位于所述第一上壳11的所述第一挡板13上,所述第二半孔位于所述第一下壳12的第一挡板13上,当所述第一上壳11和所述第一下壳12合拢后,所述第一半孔和所述第二半孔合拢成所述第一过线孔41;所述第二上壳21和所述第二下壳22上均设有第二挡板23,所述第二过线孔42分为第三半孔和第四半孔,所述第三半孔位于所述第二上壳21的所述第二挡板23上,所述第四半孔位于所述第二下壳22的第二挡板23上,当所述第二上壳21和所述第二下壳22合拢后,第三半孔和第四半孔合
拢成所述第二过线孔42。分体式的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更方便连接线50安装。同时,第一过线孔41位于通轴30的侧边,第二过线孔42位于通轴30的侧边,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相对转动时,第一过线孔41和第二过线孔42的错位面积较小。
4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7所示,所述过线结构40包括过线套43,所述过线套43套设在所述通轴30上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车体10中,部分位于第二车体20中;所述过线套43包括套体431和卡线扣432,所述套体431用于套设在所述通轴30上,所述卡线扣432与套体431之间设有供所述连接线50穿过的间隙435。间隙435连通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连接线50通过间隙435横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与第一控制板51和第二控制板52连接。卡线扣432不仅用于限制连接线50的位置,还可以保护连接线50,避免连接线50暴露在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外。
48.卡线扣432可采用塑料或硅胶等材料制成,具有耐磨和可形变的特性,更紧密地套设在通轴30上。如附图11所示,所述套体431为圆环形或弧形结构,与圆管状的通轴30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卡线扣432设置在套体431的外部,为弧形结构,与所述套体431相适配;所述卡线扣432包括固定端433和活动端434,所述连接线50从所述活动端434进入所述间隙435,所述活动端434使所述卡线扣432与所述套体431的间隙435可变,可容纳更多连接线50。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相对端设有容纳槽,容纳槽为弧形槽,用于容纳过线套43,且容纳槽的尺寸大于过线套43的尺寸,以适应穿过连接线50后间隙435变大的卡线扣432。第一上壳11和第二上壳21上设有第一容纳槽14,第一下壳12和第二下壳22上设有第二容纳槽24,第一容纳槽14和第二容纳槽24形成完整的圆形槽体,用于容纳圆环形或弧形的过线套43和圆管状的通轴30。
49.为防止连接线50从间隙435中脱出,所述卡线扣432位于所述套体431的上部或下部,连接线50在重力的作用下与套体431或卡线扣432贴合。
50.通轴30可以为单个通管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6至附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三中,所述通轴30包括第一分轴31、第二分轴32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分轴31横置于所述第一车体10内并与所述第一车体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分轴32横置于所述第二车体20内并与所述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分轴31和所述第二分轴32,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车体10中,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车体20中,所述第一分轴31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车轮6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分轴32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过线套43套设在所述转动机构上。
51.第一车轮60的第一车轴同时与第一车体10和第一分轴31固定连接,将第一车体10上承载的重力直接或通过第一分轴31传递至第一车轮60和地面,第二车轮70的第二车轴同时与第二车体20和第二分轴32固定连接,将第二车体20上承载的重力直接或通过第二分轴32传递至第二车轮70和地面,平衡车运行更稳定。
52.第一车轮60和第二车轮70为轮毂电机车轮,自带轮毂电机,第一分轴31、第二分轴32、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上无需设置复位结构,而是可依靠轮毂电机的回转力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复位,有利于简化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以及通轴30上的结构,使第一车体10内和第二车体20内具有更大的安装空间,用于安装第一控制板51、第二控制板52和电池组件等部件。
53.为保证第一分轴31和第二分轴32转动流畅,如附图8所示,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连接
座33、第一轴承34和第二轴承35,所述第一轴承34套设在所述第一分轴31上,所述第二轴承35套设在所述第二分轴32上,所述连接座33上设有第一轴承槽331和第二轴承槽332,所述第一轴承34安装在第一轴承槽331中,所述第二轴承35安装在所述第二轴承槽332中。第一轴承34和第二轴承35的尺寸相同,保证第一分轴31和第二分轴32同心转动,避免平衡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颠簸。第一轴承34与第一分轴31固定连接,且外端可相对第一分轴31转动,第二轴承35与第二分轴32固定连接,且外端可相对第二分轴32转动。
54.如附图6所示,转动机构上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座33上的第一限位槽36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分轴31上的第一限位柱361,所述第一限位槽36横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柱361的尺寸使所述第一限位柱361在第一限位槽36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第一限位槽36为圆弧型,第一限位槽36限制了第一限位柱361的轴向移动,同时第一限位柱361在第一限位槽36中可以沿车体转动方向摆动一定角度,防止第一车体10相对转动机构转动过大的角度,导致平衡车失控。优选地,第一限位柱361为螺丝钉,螺丝钉的头部大于第一限位槽36的宽度,中段置于第一限位槽36中,末端与第一分轴31固定连接,上述结构可以避免第一限位柱361与第一限位槽36分离,保证第一分轴31转动时,第一限位柱361在第一限位槽36中转动,直至与第一限位槽36的两端侧壁碰触停止转动,第一分轴31同时停止转动。
55.如附图6所示,转动机构上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的第二限位槽37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分轴32上的第二限位柱371,所述第二限位槽37横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柱371的尺寸使所述第二限位柱371在第二限位槽37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第二限位槽37为圆弧型,第二限位槽37限制了第二限位柱371的轴向移动,同时第二限位柱371在第二限位槽37中可以沿车体转动方向摆动一定角度,防止第二车体20相对转动机构转动过大的角度,导致平衡车失控。优选地,第二限位柱371为螺丝钉,螺丝钉的头部大于第二限位槽37的宽度,中段置于第二限位槽37中,末端与第二分轴32固定连接,上述结构可以避免第二限位柱371与第二限位槽37分离,保证第二分轴32转动时,第二限位柱371在第二限位槽37中转动,直至与第二限位槽37的两端侧壁碰触停止转动,第二分轴32同时停止转动。
56.由于转动机构上设置里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过线套43同时套设在转动机构上,为避免过线套43干扰第一限位柱361和第二限位柱371的转动,所述过线套43包括供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露出的缺口436。
57.更具体地说,当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设置在连接座33的上部时,卡线扣432位于连接座33的下方,过线套43的缺口436朝向上设置,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露出在缺口436中;当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设置在连接座33的下部时,卡线扣432位于连接座33的上方,过线套43的缺口436朝下设置,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露出在缺口436中。
58.优选地,所述连接座33包括第一分座334和第二分座335,所述第一分座334和所述第二分座335固定连接形成完整的第一轴承槽331和第二轴承槽332。分体式结构的连接座33方便转动机构与第一分轴31和第二分轴32装配。第一分座334和第二分座335上下设置,当第一限位槽36和第二限位槽37设置在第一分座334上时,过线套43的套体431主要与第二分座335接触固定,卡线扣432设置第二分座335一侧;当第一限位槽36和第二限位槽37设置在第二分座335上时,过线套43的套体431主要与第一分座334接触固定,卡线扣432设置在第一分座334一侧。
59.为防止过线套43相对连接座33转动,连接座33的外壁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333,过线套43卡接在两个所述限位块333之间,更具体地说,如附图7和附图10所示,套体431的两侧分别与一限位块333相抵,套体431套设在连接座33上后,被限位块333相抵,无法相对连接座33转动。套体431的两端均设有延伸块437,限位块333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延伸块437,延伸块437呈弧形结构,延伸块437使套体431与连接座33的接触角度大于180
°
,从而保证套体431更牢固地套接在连接座33上。缺口436为四个延伸块437之间的弧形空间。
60.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