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6626发布日期:2021-11-30 01:1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


背景技术:

2.履带移动机器人具有牵引力大、不易打滑、越野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在军用和民用上均有大量的使用,常用作排爆、消防救援等作业,以代替人类从事一些危险工作,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相关技术中,诱导轮是用来诱导和支撑履带,并与履带调整器一起调整履带的松紧程度,因此其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履带的性能。
4.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通常与机器人本体的轮毂安装时,采用螺杆插入后,利用螺栓锁定,但其难免与轮毂有所间隙,从而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安装不稳,降低的整体牢固性,进而易引起履带使用的不便,增大了维护成本。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移与轮毂有所间隙,从而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安装不稳,降低的整体牢固性,进而易引起履带使用的不便,增大了维护成本的技术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包括:
8.轮体;
9.耐磨圈,所述耐磨圈设置在所述轮体的表面;
10.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开设在所述轮体表面两侧的四周;
11.轨道环,所述轨道环设置在所述轮体外壁的中间位置处;
12.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开设在所述轨道环两侧的轮体内部四周;
13.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放置槽一侧的轮体内部四周,所述调节结构还包括调节箱,所述调节箱开设在放置槽一侧的轮体内部四周,且调节箱内部的上端横向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一侧安装有延伸至调节槽内部的调节杆,且螺纹杆表面的调节箱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底端安装有延伸至放置槽内部的连接杆,且连接杆一侧的下端竖向安装有防脱块;
14.固定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孔等角度开设在所述轮体一侧的中间位置处;
15.稳固结构,所述稳固结构等角度设置在所述轮体内部中间位置处的两侧,所述稳固结构还包括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等角度开设在轮体内部中间位置处的两侧,且固定槽内部的一端等间距安装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一端的固定槽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板,且滑动板一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延伸至固定槽外部的摩擦块。
16.优选地,所述防脱块靠近耐磨圈一端的一侧均设置有圆角,且防脱块远离连接杆的一端等间距设置有橡胶凸起。
17.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形状均为l型,且连接杆顶端的一侧与螺纹块底端之间呈焊接一体化结构。
18.优选地,所述轨道环两侧的轮体内部等角度安装有加强筋,且加强筋侧视图的形状均为三角型。
19.优选地,所述调节槽内部远离调节杆的一侧铰接有卡块,且调节槽和卡块在轮体表面的两侧等角度设置有四个。
20.优选地,所述固定槽内部两侧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并且滑块的一侧均与滑动板两侧固定连接。
21.优选地,所述摩擦块远离滑动板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且摩擦块均关于滑动板的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
2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有固定槽、摩擦块和阻尼器,在与轮毂插入卡接时,会使得摩擦块移动,继而带动滑动板在固定槽内部滑动压缩阻尼器,利用阻尼器阻碍滑动板的运动趋势,使得滑动板始终有反向运动趋势,进而使得摩擦块对轮毂施加一定的力,提高二者接触摩擦力,进而使得插入卡接更为稳定,避免因二者存在的间隙而影响整体的牢固性,保证后续使用的稳定性,便于履带传动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俯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槽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结构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耐磨圈;2、调节结构;201、调节箱;202、调节杆;203、防脱块;204、螺纹块;205、连接杆;206、螺纹杆;3、轨道环;4、调节槽;5、加强筋;6、轮体;7、固定槽;8、摩擦块;9、放置槽;10、固定螺栓孔;11、滑动板;12、滑槽;13、滑块;14、阻尼器;15、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1.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的俯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槽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结构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履带式机器人用诱导轮结构包括:
33.轮体6;
34.耐磨圈1,耐磨圈1设置在轮体6的表面;
35.调节槽4,调节槽4开设在轮体6表面两侧的四周;
36.调节槽4内部远离调节杆202的一侧铰接有卡块15,且调节槽4和卡块15在轮体6表面的两侧等角度设置有四个;
37.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通过设置卡块15,可避免灰尘或泥土等堆积在调节槽4内部一侧,影响后续工作人员对调节杆202的拧动操作,进而影响后续调节的动作。
38.轨道环3,轨道环3设置在轮体6外壁的中间位置处;
39.轨道环3两侧的轮体6内部等角度安装有加强筋5,且加强筋5侧视图的形状均为三角型;
40.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类似三角型的加强筋5来提高轮体6自身的机械强度,便于保证其抗压性,延长轮体6的使用寿命。
41.放置槽9,放置槽9开设在轨道环3两侧的轮体6内部四周;
42.调节结构2,调节结构2设置在放置槽9一侧的轮体6内部四周,调节结构2还包括调节箱201,调节箱201开设在放置槽9一侧的轮体6内部四周,且调节箱201内部的上端横向转动连接有螺纹杆206,螺纹杆206一侧安装有延伸至调节槽4内部的调节杆202,且螺纹杆206表面的调节箱201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块204,螺纹块204底端安装有延伸至放置槽9内部的连接杆205,且连接杆205一侧的下端竖向安装有防脱块203;
43.防脱块203靠近耐磨圈1一端的一侧均设置有圆角,且防脱块203远离连接杆205的一端等间距设置有橡胶凸起;
44.连接杆205的形状均为l型,且连接杆205顶端的一侧与螺纹块204底端之间呈焊接一体化结构;
45.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利用工具转动调节杆202,进而带动螺纹杆206转动,使得螺纹块204移动带动连接杆205移动,进而使得防脱块203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使其略大于履带诱导齿的宽度,进而使得后续使用过程中,履带诱导齿能更好的卡入轨道环3内部,防止脱带,提高对履带传动支撑、诱导的稳定性。
46.固定螺栓孔10,固定螺栓孔10等角度开设在轮体6一侧的中间位置处;
47.稳固结构,稳固结构等角度设置在轮体6内部中间位置处的两侧,稳固结构还包括固定槽7,固定槽7等角度开设在轮体6内部中间位置处的两侧,且固定槽7内部的一端等间距安装有阻尼器14,阻尼器14一端的固定槽7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1,且滑动板11一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延伸至固定槽7外部的摩擦块8;
48.固定槽7内部两侧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12,且滑槽1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13,并且滑块13的一侧均与滑动板11两侧固定连接;
49.摩擦块8远离滑动板11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且摩擦块8均关于滑动板11的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
50.具体地,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与轮毂插入卡接时,会使得摩擦块8移动,继而带动滑动板11在固定槽7内部滑动压缩阻尼器14,利用阻尼器14阻碍滑动板11的运动趋势,使得滑动板11始终有反向运动趋势,进而使得摩擦块8对轮毂施加一定的力,提高二者接触摩擦力,进而使得插入卡接更为稳定,且利用滑块13在滑槽12内部的滑动,保证滑动板11在固定槽7内部滑动的稳定性,进而便于提高摩擦块8与轮毂之间接触的摩擦稳定性。
51.工作原理:使用本结构时,首先将其与履带式机器人本体上的轮毂进行卡合连接,之后再通过固定螺栓孔10,将轮体6与履带式机器人本体进行稳定安装;
52.第一创新点实施步骤:
53.第一步:在与轮毂插入卡接时,会使得摩擦块8移动,继而带动滑动板11在固定槽7内部滑动压缩阻尼器14;
54.第二步:利用阻尼器14阻碍滑动板11的运动趋势,使得滑动板11始终有反向运动趋势,进而使得摩擦块8对轮毂施加一定的力,提高二者接触摩擦力,进而使得插入卡接更为稳定,保证后续使用的稳定性。
55.第二创新点实施步骤:
56.第一步:之后可打开卡块15,然后利用工具转动调节杆202,进而带动螺纹杆206转动;
57.第二步:利用螺纹杆206和螺纹块204之间的螺纹配合,使得螺纹块204移动带动连接杆205移动,进而使得防脱块203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使其略大于履带诱导齿的宽度;
58.第三步:进而使得后续使用过程中,履带诱导齿能更好的卡入轨道环3内部,防止脱带。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