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的现场检测装置用的移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5748发布日期:2022-03-17 00:0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路面的现场检测装置用的移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路面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沥青路面的现场检测装置用的移动结构。


背景技术:

2.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沥青路面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路面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
3.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长,城市中的公路也越来越多,各个乡镇中的公路可逐渐繁多畅通,乡村公路由于成本、施工量的诸多因素,一般为水泥路,路在建成后都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但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大多数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移动到需要检测的道路段,但是在进行移动的时候,会遇到道路的坑洼处,滚轮不便移动,通过抬高装置方法移动,会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不够方便,且移动时会造成震动影响装置的使用;把手固定连接在检测装置上,对于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来说,使用起来的舒适程度截然不同;路面上的杂物会影响检测结果,但人工清理又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的现场检测装置用的移动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沥青路面的现场检测;还包括底板、支撑杆、把手、固定机构、动力机构、升降机构、第一定向轮、减震机构、第二定向轮、推板、万向轮,所述底板顶部右端设有两个所述支撑杆,提供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所述把手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使所述把手能够转动并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进行固定,可以配合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更加舒适,所述底板上设有所述检测装置,所述底板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若干所述减震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定向轮和所述万向轮,便于定向移动和转向,左右两侧均通过若干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定向轮,所述第一定向轮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定向轮,防止其影响减震,同时可以通过升降将卡入缝隙中的轮子抬起,并通过类似的复杂路况,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有设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动力机构,为所述升降机构提供动力,避免该装置过重而导致人力无法升降,所述第二定向轮左端设有连接板并连接底部设有刷毛的所述推板,使二者可以同时升降,可以对要检测的路面进行清扫,防止垃圾袋等杂物影响到所述检测装置的工作,最终导致检测结果和实际不符,所述底板左端设有延伸板并和所述推板滑动连接,使所述滑板能够沿固定方向进行滑动,并防止其乱晃,还包括设在所述底板上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设有微处理器,所述动力机构、所述检测装置均和所述微处理器电性相连,便于统一控制管理。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和所述把手的连接部位设有防滑纹,使二者连接之后不易滑动,更加牢固。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把手的握持部位为圆柱形,握持更加舒适,且其上设有防滑垫,防止手部滑动,所述防滑垫的材质选用橡胶,弹性好,成本低。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帽和螺栓,所述支撑杆和所述把手上均设有位置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螺栓位于所述通孔内,且另一端啮合有所述螺帽,用于配合所述螺栓进行固定。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和第一齿轮,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底板上方且其底部连接有所述第一齿轮,为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电机和所述微处理器电性相连,便于统一操作。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螺杆、螺套和第二齿轮,所述螺杆上部轴连接在所述底板内,使所述螺杆能够转动,其上套装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所述第二齿轮,使第二齿轮能够被所述第一齿轮带动,进而使所述螺杆转动,所述螺杆上啮合有所述螺套,使所述螺套能够通过所述螺杆的转动而进行升降,所述螺套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定向轮,能够支撑和转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伸缩杆和弹簧,所述伸缩杆上端连接所述底板,能够进行限位,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定向轮或所述万向轮,便于移动,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伸缩杆上,可以防止所述弹簧被压坏。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板为v形,使路面上的杂物可以被清扫至该装置的两侧,且端部呈弧形,防止棱角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万向轮为带有刹车的万向轮,便于固定。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机构、第二定向轮和万向轮,使该装置能够进行移动和减震;通过设置动力机构、升降机构、第一定向轮,使该装置在遇到复杂路况,而不便移动时,可以通过动力机构,使升降机构带动第一定向轮升降,进而将该装置一侧抬起,之后即可移动,若轮子被卡住,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其抬出,然后通过依次升降两侧的第一定向轮即可通过裂缝等复杂路况,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再用人工抬起该装置,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通过设置支撑杆、把手、固定装置,使把手能够通过绕支撑杆转动来调节高低,并通过固定装置进行固定,身高不同的工作人员都能够舒适的推动;通过设置推板,可以对路面上的杂物进行清理,防止其对路面检测见过造成影响,同时不用再使用人工对路面进行清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底板、2-支撑杆、3-把手、4-固定机构、5-动力机构、6-检测装置、7-升降机构、8-第一定向轮、9-减震机构、10-第二定向轮、11-推板、12-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18.实施例1
1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的现场检测装置用的移动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检测装置6,用于检测路面;还包括底板1、支撑杆2、把手3、固定机构4、动力机构5、升降机构7、第一定向轮8、减震机构9、第二定向轮10、推板11、万向轮12,所述底板1顶部右端设有两个所述支撑杆2,用于支撑固定,所述把手3通过所述固定机构4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2,使所述把手3能够通过转动来调节高低,并通过所述固定机构4来固定,所述底板1上设有所述检测装置6,所述底板1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若干所述减震机构9连接所述第二定向轮10和所述万向轮12,便于移动,同时能够减震,左右两侧均通过若干所述升降机构7连接所述第一定向轮8,可以通过升降所述第一定向轮8来通过复杂的地形,所述第一定向轮8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定向轮10,防止其影响减震,所述升降机构7连接有设在所述底板1上的所述动力机构5,为所述升降机构7提动动力,所述第二定向轮10左端设有连接板并连接底部设有刷毛的所述推板11,使二者能够同时升降,可以对路面上的杂物清扫,防止其影响检测结果,所述底板1左端设有延伸板并和所述推板11滑动连接,使所述推板11能够沿固定方向滑动,防止其乱晃,还包括设在所述底板1上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设有微处理器,所述动力机构5、所述检测装置6均和所述微处理器电性相连,便于统一操作。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2和所述把手3的连接部位设有防滑纹。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把手3的握持部位为圆柱形,握持更加舒适,且其上设有防滑垫,防止手部滑动,所述防滑垫的材质选用橡胶,弹性好,成本低。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螺帽和螺栓,所述支撑杆2和所述把手3上均设有位置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螺栓位于所述通孔内,且另一端啮合有所述螺帽,可以配合所述螺栓进行固定。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动力机构5包括电机和第一齿轮,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底板1上方且其底部连接有所述第一齿轮,为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电机和所述微处理器电性相连,便于统一控制。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机构7包括螺杆、螺套和第二齿轮,所述螺杆上部轴连接在所述底板1内,使所述螺杆能够转动,其上套装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所述第二齿轮,使所述第一齿轮能够带动所述螺杆转动,所述螺杆上啮合有所述螺套,使所述螺套能够随着所述螺杆的转动而升降,所述螺套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定向轮8,可以支撑和移动。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机构9包括伸缩杆和弹簧,所述伸缩杆上端连接所述底板1,可以限位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定向轮10或所述万向轮12,可以移动,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伸缩杆上,防止所述弹簧被压坏。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板11为v形,便于将杂物清扫至该装置两侧,且端部呈弧形,防止棱角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万向轮12为带有刹车的万向轮,便于固定。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根据工作人员的身高,将把手3转动至指定位置,之后通过固定机构4将其固定在支撑杆2上,之后在沥青路面上推动把手3,使底板1在第二定向轮10和万向轮12的作用下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减震机构9进行减震,通过推板11将需要经过并检测的路面进行清理,而检测装置6则可对路面进行检测,当路况较为复杂,而第二定向轮10或万向轮12陷入凹坑或裂缝而无法移动时,可以通过动力机构5使升降装置7带动第一定向轮8下降,进而可将该装置一侧抬起,卡住的轮子也会被抬出,之后,通过升降第一定向轮8即可通过复杂路况。
29.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微处理器采用爱特梅尔89c51型单片机,用来启停电机,89c51的管脚及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教材或厂商出版的技术手册获得技术启示。
3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公知常识。
31.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32.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