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45566发布日期:2023-06-03 08:3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


背景技术:

1、以往,作为踏板型的鞍乘型车辆,已知有在前挡泥板的后方配置散热器,在覆盖车体的下部的底罩设置有排风口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通过了散热器的排出风经由排风口向车体的下方流动。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701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2、在上述车辆中,有时排出风无法从排风口完全流出而流入车辆内。例如,排出风会流入底罩与底板踏板之间的空间。特别是,若排气量大,则从散热器向后方流动的排出风的热量大,因此在该空间配置有电池等电装部件的情况下,可能对电装部件产生热影响。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控制散热器的排出风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

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5、该说明书中包含2020年3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20-063468的全部内容。

6、关于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配置于前轮(13)的后方的散热器(66)和将通过了所述散热器(66)的排出风向车体下方排出的排风口(61c),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器(66)的后方具备覆盖所述散热器(66)并将所述散热器(66)的排出风向所述排风口(61c)引导的排风壁(85),所述排风壁(85)具备能够使所述散热器(66)的排出风的一部分朝向比所述散热器(66)靠上方处流动的开口部(85e)。

7、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散热器(66)的后方设置有覆盖车辆前部的后表面的前内罩(53),所述排风壁(85)的开口部(85e)朝向所述前内罩(53)的前表面。

8、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前内罩(53)以上部位于比下部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9、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配置有从所述前内罩(53)的前表面朝向车辆前方突出从而阻碍所述散热器(66)的排出风的上升的阻挡壁(143b)。

10、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阻挡壁(143b)设置在比设于车辆前部的照明装置(14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11、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排风壁(85)具有与所述散热器(66)的背面对置的后壁部(85d),所述后壁部(85d)配置在从所述排风口(61c)的后缘部向上方斜前方延伸的倾斜壁(61g)的后方,所述开口部(85e)配置在比所述倾斜壁(61g)靠上方的位置。

12、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中央框架(20)从构成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向下方延伸并与横向框架(94)连接,所述横向框架(94)位于所述倾斜壁(61g)的后方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壁部(85d)支承于所述中央框架(20)。

13、实用新型效果

14、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在散热器的后方具备覆盖散热器并将散热器的排出风向排风口引导的排风壁,排风壁具备能够使散热器的排出风的一部分朝向比散热器靠上方处流动的开口部,因此通过使散热器的排出风的一部分朝向上方流动,能够良好地控制散热器的排出风的方向,能够抑制对电装部件等的热影响。

15、根据车辆的布局的不同,会有这样的情况:难以在散热器与排风壁之间设置大的空间,散热器的排出风滞留在散热器与排风壁之间,从排风壁与排风壁的周围之间的间隙等漏出而侵入车体内的后部侧等,而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控制散热器的排出风来抑制该情况。

16、在上述结构中,在散热器的后方设置有覆盖车辆前部的后表面的前内罩,排风壁的开口部朝向前内罩的前表面,因此能够使从开口部排出的散热器的排出风沿着前内罩向上方流动,能够抑制对配置于车辆前部上部侧的电装部件等的热影响。

17、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前内罩以上部位于比下部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散热器的排出风沿着前内罩向上方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对被配置在车辆前部上部侧的电装部件等的热影响。

18、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配置有从前内罩的前表面朝向车辆前方突出从而阻碍散热器的排出风的上升的阻挡壁,因此能够使散热器的排出风的上升延迟,从而能够在散热器的排出风到达车辆上方之前降低散热器的排出风的温度。由此,能够抑制对车辆上方的热影响。例如,能够抑制对把手周围的电装部件等的热影响。

19、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阻挡壁设置在比设置于车辆前部的照明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通过利用阻挡壁在比照明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改变散热器的排出风的行进路线,能够抑制流向照明装置的散热器排出风的量。

20、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排风壁具备与散热器的背面对置的后壁部,后壁部配置于从排风口的后缘部向上方斜前方延伸的倾斜壁的后方,开口部配置于比倾斜壁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散热器的排出风向车体下方和车体上方分开流动。

21、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中央框架从构成车架的前端部的前立管向下方延伸并与横向框架连接,该横向框架位于倾斜壁的后方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后壁部支承于中央框架,因此能够利用车架的一部分来支承排风壁,无需特别地设置排风壁的支承部。另外,由于中央框架配置于倾斜壁的后方,因此不会因中央框架而阻碍向车体下方流动的散热器的排出风的流动,能够使散热器的排出风顺畅地向车体下方流动。



技术特征: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配置于前轮(13)的后方的散热器(66)和将通过了所述散热器(66)的排出风向车体下方排出的排风口(61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散热器排风结构,其能够良好地控制散热器的排出风。自动二轮车具备配置于前轮(13)的后方的散热器(66)和将通过了散热器(66)的排出风向车体下方排出的下开口部(61c),在该自动二轮车的散热器排风构造中,在散热器(66)的后方具备覆盖散热器(66)并将散热器(66)的排出风向下开口部(61c)引导的排出风限制部件(85),排出风限制部件(85)具备能够使散热器(66)的排出风的一部分朝向比散热器(66)靠上方处流动的后开口部(85e)。

技术研发人员:黑泽亮,大石健一,宫本宗一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