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44599发布日期:2023-07-28 23:24阅读:17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身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汽车后部系统需要有足够的刚度来提升扭转刚度和耐久性能,担负后碰,通过横梁、纵梁等分散碰撞载荷和吸收能量,防止应力集中及过大变形对乘员进行保护。随着汽车技术发展,汽车刚度、碰撞安全、nvh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好的车身后部结构可以在满足同等的性能需求下降低自身的重量。因此,在后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传力路径、nvh、碰撞性能,以及重量、工艺、成本等多重因素。

2、目前车身后部结构传力路径不连续且少,对车身后部结构的弯扭刚度模态提升不明显,对后减震器固定点的动刚度提升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加强方案对车身后部结构的弯扭刚度模态提升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侧围横向加强梁、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加强板、加强板连接板、后减震器安装板、后地板上横梁以及后纵梁;

3、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和所述加强板连接板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下端与所述加强板连接板的上端固定,所述加强板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固定;

4、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

5、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和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围合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传力腔。

6、可选地,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上凹腔,所述上凹腔向上贯通至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所述加强板连接板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下凹腔,所述下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上凹腔的下端,所述下凹腔的下端贯通至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向外凹陷形成有外侧凹腔,所述外侧凹腔向上贯通至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端;所述上凹腔与所述外侧凹腔组合形成所述传力腔。

7、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加强板和d柱下内板,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固定,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d柱下内板固定。

8、可选地,所述传力腔为封闭腔体,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位于所述传力腔内的板区,将所述传力腔分隔为内外两层腔体。

9、可选地,还包括地板面板、门槛后段、拖曳臂前安装支架和拖曳臂后安装支架;

10、所述后纵梁上设有贯通其前后两端且开口向上的凹槽;

11、所述拖曳臂前安装支架和所述拖曳臂后安装支架均嵌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所述门槛后段和所述地板面板固定;

12、所述拖曳臂前安装支架、所述拖曳臂后安装支架和所述凹槽的槽壁之间形成有拖曳臂安装槽。

13、可选地,所述拖曳臂前安装支架包括前安装支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上侧的前安装支架上翻边、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下侧的前安装支架下翻边、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内侧的前安装支架内翻边和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外侧的前安装支架外翻边;

14、所述前安装支架上翻边固定于所述后纵梁的内侧的顶部、所述地板面板和所述门槛后段;

15、所述前安装支架下翻边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前安装支架内翻边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

16、所述前安装支架外翻边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外侧壁,上端固定于所述门槛后段。

17、可选地,所述拖曳臂后安装支架包括后安装支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上侧的后安装支架上翻边、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下侧的后安装支架下翻边、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内侧的后安装支架内翻边和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外侧的后安装支架外翻边;

18、所述后安装支架上翻边固定于所述后纵梁的内侧、所述地板面板和所述门槛后段;

19、所述后安装支架下翻边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后安装支架内翻边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

20、所述后安装支架外翻边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外侧壁,上端固定于所述门槛后段。

21、可选地,所述后安装支架下翻边向后翻折;所述后安装支架上翻边包括内翻边段和位于所述内翻边段外侧的外翻边段,所述内翻边段向前翻折,所述外翻边段向后翻折,所述外翻边段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凹槽的外侧壁固定的后上翻边,所述外翻边段的外侧与所述门槛后段固定。

22、可选地,所述后纵梁上设有贯通其前后两端且开口向上的凹槽;

23、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后纵梁上的前横梁连接板、纵梁前支撑支架、减震弹簧安装支架、纵梁后支撑支架和后横梁连接板;所述前横梁连接板、所述减震弹簧安装支架和所述后横梁连接板位于所述凹槽外,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和所述纵梁后支撑支架位于所述凹槽内;

24、所述前横梁连接板、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所述减震弹簧安装支架、所述纵梁后支撑支架和所述后横梁连接板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相邻的两个结构前后搭接。

25、可选地,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的第一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一局部和所述前横梁连接板的第一局部沿上下方向层叠并固定;

26、所述前横梁连接板的第二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二局部和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的第二局部沿内外方向层叠并固定;

27、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的第三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三局部和所述减震弹簧安装支架的第一局部沿上下方向层叠并固定;

28、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的第四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四局部和所述减震弹簧安装支架的第二局部沿内外方向层叠并固定;

29、所述纵梁后支撑支架的第一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五局部和所述减震弹簧安装支架的第三局部沿上下方向层叠并固定;

30、所述纵梁后支撑支架的第二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六局部和所述减震弹簧安装支架的第四局部沿内外方向层叠并固定;

31、所述后横梁连接板的第一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七局部和所述纵梁后支撑支架的第三局部沿内外方向层叠并固定;

32、所述纵梁后支撑支架的第四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八局部和所述后横梁连接板的第二局部沿上下方向层叠并固定。

33、可选地,还包括加强件和地板面板,所述加强件在发泡前与所述加强板连接板固定,发泡后的所述加强件连接所述加强板连接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地板面板。

34、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车身后部结构。

3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后轮罩内加强板和后减震器安装板构成的传力腔结构,上端与后侧围横向加强梁连接,下端通过加强板连接板连接后地板上横梁,从而形成闭环的传力路径,使后减震器的上部支撑力能够向上传递至后侧围横向加强梁,后减震器的下部支撑力能够向下传递至后地板上横梁进行分散,有利于提升车身后部结构弯扭刚度模态及后减震器固定点动刚度。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横向加强梁、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加强板、加强板连接板、后减震器安装板、后地板上横梁以及后纵梁;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和所述加强板连接板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下端与所述加强板连接板的上端固定,所述加强板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上凹腔,所述上凹腔向上贯通至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所述加强板连接板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下凹腔,所述下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上凹腔的下端,所述下凹腔的下端贯通至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向外凹陷形成有外侧凹腔,所述外侧凹腔向上贯通至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端;所述上凹腔与所述外侧凹腔组合形成所述传力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加强板和d柱下内板,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固定,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d柱下内板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腔为封闭腔体,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位于所述传力腔内的板区,将所述传力腔分隔为内外两层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板面板、门槛后段、拖曳臂前安装支架和拖曳臂后安装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前安装支架包括前安装支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上侧的前安装支架上翻边、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下侧的前安装支架下翻边、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内侧的前安装支架内翻边和设于所述前安装支架本体外侧的前安装支架外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后安装支架包括后安装支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上侧的后安装支架上翻边、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下侧的后安装支架下翻边、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内侧的后安装支架内翻边和设于所述后安装支架本体外侧的后安装支架外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支架下翻边向后翻折;所述后安装支架上翻边包括内翻边段和位于所述内翻边段外侧的外翻边段,所述内翻边段向前翻折,所述外翻边段向后翻折,所述外翻边段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凹槽的外侧壁固定的后上翻边,所述外翻边段的外侧与所述门槛后段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上设有贯通其前后两端且开口向上的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前支撑支架的第一局部、所述后纵梁的第一局部和所述前横梁连接板的第一局部沿上下方向层叠并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件和地板面板,所述加强件在发泡前与所述加强板连接板固定,发泡后的所述加强件连接所述加强板连接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地板面板。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包括后侧围横向加强梁、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加强板、加强板连接板、后减震器安装板、后地板上横梁以及后纵梁;后轮罩内加强板和加强板连接板固定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后轮罩内加强板的上端固定于后侧围横向加强梁,下端与加强板连接板的上端固定,加强板连接板的下端与后地板上横梁固定;后减震器安装板固定于后轮罩内板的外侧;后轮罩内加强板和后减震器安装板围合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传力腔。形成闭环的传力路径,有利于提升车身后部结构弯扭刚度模态及后减震器固定点动刚度。

技术研发人员:沈龙,刘德智,杨宏,耿富荣,吴纯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