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48361发布日期:2022-06-29 01:15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2.现有排雷作业主要通过人工进行排雷,人工排雷存在开辟速度慢,人员伤亡大的弊端,无人破障车主要通过遥控指挥到达指定位置并对目标位置雷区发射爆破装置,开辟速度快,避免人员伤亡,排雷作业地形环形复杂,为了使无人破障车顺利穿过各种地形,通常采用履带式移动平台,由于无人破障车体积相对较小,使得履带较窄,导致破障车移动不平稳,现有技术还缺少一种适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该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履带的宽度大,且履带与托带轮形成良好配合,利于提高无人破障车移动的稳定性高。
4.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包括一轮系组件、一悬挂组件、及一履带,所述轮系组件包括一驱动轮、与该驱动轮水平设置的一从动轮、及设置于驱动轮与从动轮下方并与悬挂组件连接的数个托带轮,所述履带套设于驱动轮、从动轮、及托带轮外侧,其中,所述托带轮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滚轮,两个滚轮间通过一转轴连接,在所述履带靠近轮系组件的侧面上且位于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一外凸齿,在履带上且位于两个外凸齿间设置有一内凸齿,所述托带轮位于两个外凸齿间,所述内凸齿位于两个滚轮间。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凸齿表面具有弧形曲面结构。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凸齿表面具有锥形台结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凸齿的高度大于外凸齿的高度。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驱动轮与从动轮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与外凸齿配合的若干条形凹槽,在该条形凹槽内形成有与内凸齿配合的凹齿。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托带轮与从动轮间还设置有一斜向导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驱动轮与从动轮间设置有至少一水平导轮,该水平导轮位于两个外凸齿间,在水平导轮的中部形成有供内凸齿穿过的一环形凹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滚轮上且靠近转轴的位置形成有数个贯穿滚轮两端的通孔。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滚轮的外周套设有一橡皮胶套。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悬挂组件包括一横向固定板,设置于该横向固定板并与托带轮一一对应的数个支臂,所述支臂端部位于两个滚轮间并与转轴转动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将两个滚轮通过转轴连接形成托带轮,有效增大托带轮的作用面积,使得履带的宽度增加,同时,在履带上设置外凸齿与内凸齿结构,使履带与托带轮形成良好配合,提高无人破障车移动的稳定性。
15.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18.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包括一轮系组件1、一悬挂组件2、及一履带3,所述轮系组件1包括一驱动轮11、与该驱动轮11水平设置的一从动轮12、及设置于驱动轮11与从动轮12下方并与悬挂组件2连接的数个托带轮13,所述履带3套设于驱动轮11、从动轮12、及托带轮13外侧,其中,所述托带轮13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滚轮131,两个滚轮131间通过一转轴132连接,在所述履带3靠近轮系组件1的侧面上且位于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一外凸齿31,在履带3上且位于两个外凸齿31间设置有一内凸齿32,所述托带轮13位于两个外凸齿31间,所述内凸齿32位于两个滚轮131间。本实施例中,将两个滚轮131通过转轴132连接形成托带轮13,有效增大托带轮13的作用面积,使得履带3的宽度增加,同时,在履带3上设置外凸齿31与内凸齿32结构,使履带3与托带轮13形成良好配合,提高无人破障车移动的稳定性。
19.具体的,所述外凸齿31表面具有弧形曲面结构。所述内凸齿32表面具有锥形台结构。所述内凸齿的高度大于外凸齿的高度。减少轮系组件1与履带3间的磨损,同时保证履带式移动平台整体移动的稳定性。
20.在驱动轮11与从动轮12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与外凸齿31配合的若干条形凹槽4,在该条形凹槽4内形成有与内凸齿32配合的凹齿41。
21.为了使履带4始终处于抻紧状态,保证履带式移动平台整体移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托带轮13与从动轮12间还设置有一斜向导轮14。同时,在所述驱动轮11与从动轮12间设置有至少一水平导轮15,该水平导轮16位于两个外凸齿31间,在水平导轮15的中部形成有供内凸齿32穿过的一环形凹槽151。
22.为了降低履带式移动平台的重量,在滚轮131上且靠近转轴132的位置形成有数个贯穿滚轮131两端的通孔(1311a,1311b)。
23.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滚轮131的外周还套设有一橡皮胶套1312。降低托带轮13与履带3间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
24.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组件2包括一横向固定板21,设置于该横向固定板21并与托带轮13一一对应的数个支臂22,所述支臂22端部位于两个滚轮131间并与转轴132转动连接,由此,保证托带轮13始终与履带3接触,使履带3始终处于水平状态。
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轮系组件、一悬挂组件、及一履带,所述轮系组件包括一驱动轮、与该驱动轮水平设置的一从动轮、及设置于驱动轮与从动轮下方并与悬挂组件连接的数个托带轮,所述履带套设于驱动轮、从动轮、及托带轮外侧,其中,所述托带轮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滚轮,两个滚轮间通过一转轴连接,在所述履带靠近轮系组件的侧面上且位于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一外凸齿,在履带上且位于两个外凸齿间设置有一内凸齿,所述托带轮位于两个外凸齿间,所述内凸齿位于两个滚轮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齿表面具有弧形曲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齿表面具有锥形台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齿的高度大于外凸齿的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在驱动轮与从动轮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与外凸齿配合的若干条形凹槽,在该条形凹槽内形成有与内凸齿配合的凹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带轮与从动轮间还设置有一斜向导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轮与从动轮间设置有至少一水平导轮,该水平导轮位于两个外凸齿间,在水平导轮的中部形成有供内凸齿穿过的一环形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滚轮上且靠近转轴的位置形成有数个贯穿滚轮两端的通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滚轮的外周套设有一橡皮胶套。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组件包括一横向固定板,设置于该横向固定板并与托带轮一一对应的数个支臂,所述支臂端部位于两个滚轮间并与转轴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包括一轮系组件、一悬挂组件、及一履带,所述轮系组件包括一驱动轮、与该驱动轮水平设置的一从动轮、及设置于驱动轮与从动轮下方并与悬挂组件连接的数个托带轮,所述履带套设于驱动轮、从动轮、及托带轮外侧,其中,所述托带轮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滚轮,两个滚轮间通过一转轴连接,在所述履带靠近轮系组件的侧面上且位于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一外凸齿,在履带上且位于两个外凸齿间设置有一内凸齿,所述托带轮位于两个外凸齿间,所述内凸齿位于两个滚轮间。该用于无人破障车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履带的宽度大,且履带与托带轮形成良好配合,利于提高无人破障车移动的稳定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育兵 陈波 韩云武 何进 郭佳宁 潘振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东晟磁电磁控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0
技术公布日:2022/6/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