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三轮车的六挡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06246发布日期:2022-07-19 23:0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三轮车的六挡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三轮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三轮车的六挡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2.三轮车由于不仅能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还能作为运输工具使用,并且成本低,因此三轮车在农村被广泛应用。现在三轮车的挡位通常设置有五个挡位,当外特性即功率、扭矩增大时,采用五挡的传动机构实现传动时,相邻挡位之间的传动比差值增大,从而在变挡时,易出现整车发冲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拟提供一种用于三轮车的六挡传动机构,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个挡位,相邻挡位之间的传动比差值减少,从而变挡平顺,不容易出现冲车的情况。
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三轮车的六挡传动机构,包括主轴和副轴,所述主轴上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六个互不相同的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五主动齿轮空套在主轴上且不随着主轴的转动而转动,其余主动齿轮随着主轴的转动而转动,第三主动齿轮和第四主动齿轮设置为一体,且中间设置有供第二拨叉伸入的第二拨叉槽,当第二拨叉左右移动时,能带着第三主动齿轮和第四主动齿轮一起在主轴上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二主动齿轮或第五主动齿轮能随着主轴一起转动,进而实现换挡;
5.所述副轴上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六个互不相同的从动齿轮,且每个从动齿轮与对应的主动齿轮啮合,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五从动齿轮能带动副轴一起转动,其余从动齿轮空套在副轴上;第二从动齿轮上设置有供第一拨叉伸入的第一拨叉槽,当第一拨叉左右移动时,能带动第二从动齿轮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或第三从动齿轮结合,进而实现换挡;第五从动齿轮上设置有供第三拨叉伸入的第三拨叉槽,当第三拨叉左右移动时,能带动第五从动齿轮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五从动齿轮分别与第六从动齿轮或第四从动齿轮结合,进而实现换挡。
6.作为上述方案中的优选,还包括位于主轴和副轴中间下方的拨叉轴,所述第一拨叉、第二拨叉和第三拨叉均对应套装在拨叉轴上,每个拨叉的下端设置有能带动对应拨叉在拨叉轴上左右移动的移动销,每个移动销的下端均对应伸入到位于拨叉转动轴上的换挡槽内,每个换挡槽的上均设置有向左和向右的变速槽,且换挡槽与变速槽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7.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三主动齿轮和第四主动齿轮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主动卡爪,所述第二主动齿轮的左侧、第五主动齿轮的右侧均设置有与第一主动卡爪相对应的第二主动卡爪,所述第一主动卡爪能带动第二主动卡爪一起转动;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左右两侧和第五从动齿轮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从动卡爪,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第四从动齿轮和第六从动齿轮上均设置有供从动卡爪卡入的从动卡槽。
8.进一步优选,第一主动齿轮与主轴设置为一体,所述第二主动齿轮的左右两侧、第五主动齿轮的左右两侧、第六主动齿轮的左侧、第一从动齿轮的左右侧、第三从动齿轮的左右两侧、第六从动齿轮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圈。
9.进一步优选,六个主动齿轮从右到左依次为一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六挡主动齿轮和二挡主动齿轮。
10.进一步优选,六个主动齿轮从右到左依次为一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六挡主动齿轮和二挡主动齿轮。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一个挡位,对于大功率和大扭矩的三轮车而言,相邻挡位之间的传动比差值减少,从而变挡平顺,不易出现冲车的情况。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一。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二。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图(顺时针旋转90
°
)。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三轮车的六挡传动机构,主要由主轴1、副轴2、六个主动齿轮和六个从动齿轮组成,在主轴1上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六个互不相同的主动齿轮,其中第二主动齿轮z2和第五主动齿轮z5空套在主轴1上且不随着主轴1的转动而转动,其余主动齿轮与主轴1之间通过花键配合,从而能随着主轴1的转动而转动。在副轴2上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六个互不相同的从动齿轮c,且每个从动齿轮c与对应的主动齿轮z啮合,第二从动齿轮c2和第五从动齿轮c5通过花键与副轴2实现配合,从而能带动副轴2一起转动,其余从动齿轮c空套在副轴2。
18.为实现第二主动齿轮z2或第五主动齿轮z5能随着主轴1一起转动,将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四主动齿轮z4设置为一体,且在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四主动齿轮z4的中间设置有供第二拨叉3伸入的第二拨叉槽a。当第二拨叉3左右移动时,能带着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四主动齿轮z4一起在主轴1上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二主动齿轮z2或第五主动齿轮z5能随着主轴1一起转动,进而实现换挡。
19.为实现第一从动齿轮c1、第三从动齿轮c3、第六从动齿轮c6或第四从动齿轮c4能带动副轴2一起转动,在第二从动齿轮c2上设置有供第一拨叉4伸入的第一拨叉槽b。当第一拨叉4左右移动时,能带动第二从动齿轮c2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二从动齿轮c2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c1或第三从动齿轮c3结合,进而实现换挡。在第五从动齿轮c5上设置有供第三拨叉5伸入的第三拨叉槽d,当第三拨叉5左右移动时,能带动第五从动齿轮c5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五从动齿轮c5分别与第六从动齿轮c6或第四从动齿轮c4结合,进而实现换挡。
20.为实现第一拨叉4、第二拨叉3和第三拨叉5的左右移动,在主轴1和副轴2中间下方设置有拨叉轴6,且第一拨叉4、第二拨叉3和第三拨叉5均从右到左依次套装在拨叉轴6上,且能在拨叉轴6上左右移动,在每个拨叉的下端设置有能带动对应拨叉在拨叉轴6上左右移
动的移动销e,每个移动销e的下端均对应伸入到位于拨叉转动轴7上的换挡槽f内,每个换挡槽f的上均设置有向左和向右的变速槽g,且换挡槽f与变速槽g之间采用圆弧过渡。当拨叉转动轴7转动时,能带着每个移动销e在对应的换挡槽f内移动,由于变速槽g的存在,当不同的移动销e移动到对应不同的变速槽g时,能实现对应拨叉左右移动,从而实现换挡。
21.在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四主动齿轮z4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主动卡爪8,第二主动齿轮z2的左侧、第五主动齿轮z5的右侧均设置有与第一主动卡爪8相对应的第二主动卡爪9,第一主动卡爪8能带动第二主动卡爪9一起转动。当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四主动齿轮z4在第二拨叉的作用下向右移动时,使第三主动齿轮z3上的第一主动卡爪8卡入第二主动齿轮z2上的第二主动卡爪9中,从而使得第二主动齿轮z2能随着主轴1一起转动,此时整个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第二主动齿轮z2和第二从动齿轮c2之间的传动比。当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四主动齿轮z4在第二拨叉的作用下向左移动时,使第四主动齿轮z4上的第一主动卡爪8卡入第五主动齿轮z5上的第二主动卡爪9中,从而使得第五主动齿轮z5能随着主轴1一起转动,此时整个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第五主动齿轮z5和第五从动齿轮c5之间的传动比。
22.在第二从动齿轮c2的左右两侧和第五从动齿轮c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从动卡爪10,第一从动齿轮c1、第三从动齿轮c3、第四从动齿轮c4和第六从动齿轮c6上均设置有供从动卡爪10卡入的从动卡槽11。当第二从动齿轮c2向右移动时,第二从动齿轮c2右侧的从动卡爪10卡入第一从动齿轮c1的从动卡槽11内,使第一从动齿轮c1能带动副轴2转动,此时整个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第一主动齿轮z1和第一从动齿轮c1之间的传动比。当第二从动齿轮c2向左移动时,第二从动齿轮c2左侧的从动卡爪10卡入第三从动齿轮c3的从动卡槽11内,使第三从动齿轮c3能带动副轴2转动,此时整个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第三主动齿轮z3和第三从动齿轮c3之间的传动比。当第五从动齿轮c5向右移动时,第五从动齿轮c2右侧的从动卡爪10卡入第四从动齿轮c4的从动卡槽11内,使第四从动齿轮c4能带动副轴2转动,此时整个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第四主动齿轮z4和第四从动齿轮c4之间的传动比。当第五从动齿轮c5向左移动时,第五从动齿轮c2左侧的从动卡爪10卡入第六从动齿轮c6的从动卡槽11内,使第六从动齿轮c6能带动副轴2转动,此时整个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第六主动齿轮z6和第六从动齿轮c6之间的传动比。
23.为增加每个卡爪与对应齿轮之间的连接,在卡爪的外侧或内侧中任一侧设置有一圈加强筋。
24.为防止第一主动齿轮z1、第二主动齿轮z2、第五主动齿轮z5、第六主动齿轮z6、第一从动齿轮c1、第三从动齿轮c3、第四从动齿轮c4和第六从动齿轮c6移动,从而影响整个传动机构,将第一主动齿轮z1与主轴1设置为一体,同时在第二主动齿轮z2的左右两侧、第五主动齿轮z5的左右两侧、第六主动齿轮z6的左侧、第一从动齿轮c1的左右侧、第三从动齿轮c3的左右两侧、第六从动齿轮c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圈,副轴2在第四从动齿轮c4的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台阶。
25.如图1所示,六个主动齿轮从右到左依次为一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六挡主动齿轮和二挡主动齿轮,则六个从动齿轮从右到左依次为一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六挡从动齿轮和二挡从动齿轮。
26.如图4所示,六个主动齿轮从右到左依次为一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六挡主动齿轮和二挡主动齿轮,则六个从动齿轮从右到左依次为一
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六挡从动齿轮和二挡从动齿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