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0583发布日期:2022-11-22 23:1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厢车合箱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


背景技术:

2.传统车厢结构为铆接式,目前车厢六大片的连接方式为胶粘结构,现有技术为胶粘好箱子后需自然常温固化,固化时间约为8小时,并且合箱工装为固定式结构。
3.现有技术的不足:
4.在六片车厢组装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设备进行生产组装,不但效率较低,同时占地面积较大,而且涉及的设备较多,导致陈本较高,同时采用自然常温固化,固化时间约为8小时,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包括生产平台、组装机构和若干个吊装机构,所述生产平台上端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导轨轴,所述组装机构设置在生产平台的上端,所述组装机构由侧板组装装置、前板组装装置、后板组装装置、顶板组装装置和烘干室组成,所述生产平台上端面的一侧设置有侧板组装装置,所述生产平台的上端面上在侧板组装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前板组装装置,所述生产平台的上端面上在前板组装装置远离侧板组装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后板组装装置,所述生产平台的上端面上在后板组装装置远离前板组装装置的一侧设置有顶板组装装置,所述生产平台的上端面上在顶板组装装置远离后板组装装置的一侧设置有烘干室,所述烘干室上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箱,所述吊装机构设置在导轨轴上。
7.优选的,所述吊装机构由若干个活动架、丝杆、小型马达和若干个夹具组成,所述导轨轴上设置有若干个活动架,所述活动架的下端活动设置有丝杆,所述活动架的一侧设置有小型马达,所述小型马达的输出端与丝杆连接,所述丝杆上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夹具。
8.优选的,所述生产平台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设置在导轨轴的下端面上。
9.优选的,所述生产平台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侧板组装装置和前板组装装置相匹配的导轨槽。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相邻一侧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为上凸弧形。
11.优选的,所述顶板组装装置和烘干室的上端面上均设置有护栏。
12.优选的,所述控制箱分别与侧板组装装置、前板组装装置、后板组装装置、顶板组装装置、烘干室和小型马达控制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吊装机构的数量有四个,所述丝杆两端的螺纹镜像设置。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该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通过设置有组装机构,组装机构由侧板组装装置、前板组装装置、后板组装装置、顶板组装装置和烘干室组成,通过组装机构的作用,能够一次完成厢车合箱的组装生产,提高厢车合箱的组装的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合箱组装设备的占地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快速烘干固化,提高固化质量。
16.2.该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通过设置有吊装机构,吊装机构由若干个活动架、丝杆、小型马达和若干个夹具组成,通过吊装机构的作用,方便车厢合箱在组装的过程的运输移动,更好地满足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架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1、生产平台;101、立柱;102、支撑柱;2、组装机构;21、侧板组装装置;22、前板组装装置;23、后板组装装置;24、顶板组装装置;25、烘干室;3、吊装机构;31、活动架;32、丝杆;33、小型马达;34、夹具;4、固定板;41、固定架;411、加强板;5、导轨轴;6、控制箱;7、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技术方案: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包括生产平台1、组装机构2和若干个吊装机构3,生产平台1上端面的两侧均焊接
有若干个立柱101,立柱101的上端焊接有固定板4,固定板4的下端面上安装有若干个导轨轴5,组装机构2安装在生产平台1的上端,组装机构2由侧板组装装置21、前板组装装置22、后板组装装置23、顶板组装装置24和烘干室25组成,生产平台1上端面的一侧安装有侧板组装装置21,生产平台1的上端面上在侧板组装装置21的一侧安装有前板组装装置22,生产平台1的上端面上在前板组装装置22远离侧板组装装置21的一侧安装有后板组装装置23,生产平台1的上端面上在后板组装装置23远离前板组装装置22的一侧安装有顶板组装装置24,生产平台1的上端面上在顶板组装装置24远离后板组装装置23的一侧安装有烘干室25,烘干室25上端的外表面上通过螺栓安装有控制箱6,吊装机构3安装在导轨轴5上;
26.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有组装机构2,组装机构2由侧板组装装置21、前板组装装置22、后板组装装置23、顶板组装装置24和烘干室25组成,能够一次完成厢车合箱的组装生产,提高厢车合箱的组装的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合箱组装设备的占地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快速烘干固化,提高固化质量。
2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吊装机构3由若干个活动架31、丝杆32、小型马达33和若干个夹具34组成,导轨轴5上安装有若干个活动架31,活动架31的下端通过轴承安装有丝杆32,活动架31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小型马达33,小型马达33的输出端与丝杆32连接,丝杆32上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夹具34;
28.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有吊装机构3,吊装机构3由若干个活动架31、丝杆32、小型马达33和若干个夹具34组成,通过设置多个吊装机构3,方便车厢合箱在组装的过程的运输移动,更好地满足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需求。
2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生产平台1的上端面上焊接有若干个支撑柱102,支撑柱102的上端焊接在导轨轴5的下端面上。
30.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102,支撑柱102的上端焊接在导轨轴5的下端面上,可以进一步增加导轨轴5的稳定性。
3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生产平台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与侧板组装装置21和前板组装装置22相匹配的导轨槽;
32.通过上述方案,可以保证侧板组装装置21和前板组装装置22沿着设定的轨迹进行运动。
3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板4的上端面上焊接有固定架41,固定架41相邻一侧之间焊接有加强板411,加强板411形成为为上凸弧形;
34.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有固定架41和加强板411,可以进一步增加固定板4之间的稳定性。
3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板组装装置24和烘干室25的上端面上均焊接有护栏7;
36.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有护栏7,保证工作人员在顶板组装装置24和烘干室25操作时的安全性。
3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控制箱6分别与侧板组装装置21、前板组装装置22、后板组装装置23、顶板组装装置24、烘干室25和小型马达33通过导线控制连接;
38.通过上述方案,方便控制侧板组装装置21、前板组装装置22、后板组装装置23、顶板组装装置24、烘干室25和小型马达33进行工作,简化操作难度。
3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吊装机构3的数量有四个,丝杆32两端的螺纹镜像分布;
40.通过上述方案,能够根据需要吊起不同的箱板,同时保证夹具34更好地夹紧。
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42.本实施例的厢车合箱总装生产线在使用时,通过设置有组装机构2,通过侧板组装装置21、前板组装装置22、后板组装装置23、顶板组装装置24和烘干室25对车厢的底板、侧板、前后板和顶板同步完成组装,能够一次完成厢车合箱的组装生产,提高厢车合箱的组装的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合箱组装设备的占地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快速烘干固化,提高固化质量,同时设置有吊装机构3,吊装机构3由若干个活动架31、丝杆32、小型马达33和若干个夹具34组成,通过设置多个吊装机构3,方便车厢合箱在组装的过程的运输移动,更好地满足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需求。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