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32724发布日期:2023-01-20 21:15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婴儿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


背景技术:

2.婴儿车是家长在外出购物或逛街时,用来搭载婴儿或小孩的工具,因其舒适便利的特点而受到广大家长的推崇喜爱。婴儿车通常具有顶棚,以给婴儿遮阳或挡雨,且婴儿车的车手把可以相对于车手管滑动,以调节车手把的高度,便于家长更加舒适的推车。由于顶棚比较靠近车手管处,因此支撑顶棚的支架也会距离车手把较近,顶棚支架在车手把调至最低位置和从最低位置调高时会产生剐蹭,从而阻碍车手把的调节,使车手把的调节更加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婴儿车,解决了车手把调节费力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包括:
5.前腿架;
6.后腿架;
7.车手架,包括车手管和车手把,所述车手把与所述车手管滑动连接,所述前腿架位于所述车手管远离所述车手把的一侧且连接所述车手管,所述后腿架连接于所述车手管靠近所述前腿架的部位;
8.顶棚支撑架,所述顶棚支撑架位于所述车手管靠近所述车手把的一端,所述顶棚支撑架包括主体和连接所述主体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位于所述车手管的后侧且连接所述车手管,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另一端朝所述车手管的内侧及前侧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主体,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呈夹角设置,以形成避让区间,所述车手把相对所述车手管滑动的过程中,所述车手把对应所述避让区间的部分始终位于所述避让区间内。
9.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车手把远离车手管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车手把连接车手管的一端的直径,因此车手把在滑动调整至相对于车手管的最低位置时,车手把较粗的一端会剐蹭到顶棚支撑架,通过将连接车手管的连接部设计为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且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围合形成避让区间,为车手把相对车手管滑动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使车手把较粗的一端也可以完全位于避让区间内侧,且不会与连接部产生触碰,避免了顶棚支撑架对车手把造成的干涉,进而能够提升车手把调整时的顺畅性,使推车人更加省时省力。同时顶棚支撑架的结构简单,利于大批量生产。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36.5
°
且小于或等于138.5
°

11.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之间的夹角设计为大于或等于136.5
°
且小于或等于138.5
°
,此区间角度形成的避让区间空间足以容纳车手把,同时能够
保证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连接稳定性,角度过大则会导致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连接不够稳固,易于折断。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
13.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另一端朝所述车手管的前侧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主体,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呈夹角设置。
14.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呈夹角设置,使第三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一连接段共同围合形成的避让区间的避让范围更大,能够更好的防止顶棚支撑架接触妨碍车手把的调节。
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
16.第四连接段,所述第四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段的另一端沿所述车手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
1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第四连接段连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且第四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车手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相同,使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不易变形,进而使避让区间的范围能够更加稳定。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腿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前支撑腿,所述车手管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前支撑腿连接,所述车手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车手管可滑动连接,所述顶棚支撑架位于两个所述车手管之间,所述顶棚支撑架包括两个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的两端,且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车手管。
1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两个连接部将主体和两个车手管连接,两个连接部均具有避让区间,能够避免顶棚支撑架对车手把的两端造成剐蹭阻碍,使车手把相对两个车手管滑动时能够更加顺畅无碍。
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1.两个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车手管,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通孔和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四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22.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固定件,第四连接段和第一连接段分别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固定件能够保护第四连接段和第一连接段,避免第四连接段和第一连接段受到外界损害,延长第四连接段和第一连接段的使用寿命;同时,顶棚支撑架通过固定件连接于车手管相较于连接部直接连接车手管更加稳固,且顶棚支撑架发生损坏时,便于更换维修。
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4.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车手管的中部;
25.顶棚罩,所述顶棚罩的一端连接所述顶棚支撑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
26.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一支撑架设置为与两个车手管转动连接,当第一支撑架转动至远离车手管时,即和顶棚支撑架共同将顶棚罩撑起;当第一支撑架转动至靠近车手管时,即将顶棚罩收回。
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8.多个车轮,部分所述车轮连接所述前腿架,其余所述车轮连接所述后腿架,所述车轮具有用于与地面接触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绕设于所述车轮中轴线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夹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均设置有胎纹。
2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车轮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设置胎纹,能够增加车轮的耐磨性和摩擦力,使车轮的抓地能力更强,不易打滑,能够有效提升婴儿车的安全性能。
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车轮的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15mm。
31.基于上述实施例,这样设计保证了没有胎纹的第二部分的面积足够,能够有效降低婴儿车在行进时产生的震动,提升了婴儿车的乘坐舒适度;同时还保证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胎纹面积占比率,从而提升车轮的耐用性及刹车可靠性。
3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3.置物杯,所述置物杯与所述车手管可拆卸连接。
34.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车手管设置置物杯,便于推车人快速放置或拿取物品。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图1示出的婴儿车中顶棚支撑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图1示出的婴儿车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40.图5为图1示出的婴儿车中顶棚支撑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图1示出的婴儿车中车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100、婴儿车;110、前腿架;111、前支撑腿;120、后腿架;130、车手架;131、车手管;132、车手把;140、顶棚支撑架;141、主体;142、连接部;1421、第一连接段;1422、第二连接段;a、避让区间;1423、第三连接段;1424、第四连接段;150、固定件;151、第一通孔;160、第一支撑架;180、车轮;181、第一表面;1811、第一部分;1812、第二部分;1813、第三部分;182、胎纹;190、置物杯。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4.婴儿车是家长在外出购物或逛街时,用来搭载婴儿或小孩的工具,因其舒适便利的特点而受到广大家长的推崇喜爱。婴儿车通常具有顶棚,以给婴儿遮阳或挡雨,且婴儿车的车手把可以相对于车手管滑动,以调节车手把的高度,便于家长更加舒适的推车。由于顶
棚比较靠近车手管处,因此支撑顶棚的支架也会距离车手把较近,顶棚支架在车手把调至最低位置和从最低位置调高时会产生剐蹭,从而阻碍车手把的调节,使车手把的调节更加费力。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婴儿车,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45.请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婴儿车100,婴儿车100包括前腿架110、后腿架120、车手架130和顶棚支撑架140。前腿架110和后腿架120用于构建婴儿车100的整体框架。推车人可通过车手架130推动或固定婴儿车100。顶棚支撑架140用于支撑顶棚罩。
46.具体地,请参见图1,车手架130包括车手管131和车手把132,车手把132与车手管131滑动连接,以调节车手把132的高度。前腿架110位于车手管131远离车手把132的一侧且连接车手管131,后腿架120连接于车手管131靠近前腿架110的部位。请参见图2至图4,顶棚支撑架140位于车手管131靠近车手把132的一端,顶棚支撑架140包括主体141和连接主体141的连接部142。连接部142包括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第一连接段1421位于车手管131的后侧且连接车手管131。第二连接段1422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段1421,另一端朝车手管131的内侧及前侧方向延伸且连接主体141,第一连接段1421与第二连接段1422之间呈夹角设置,以形成避让区间a,车手把132相对车手管131滑动的过程中,车手把132对应避让区间a的部分始终位于避让区间a内。其中,车手管131的后侧指车手管131靠近推车人的一侧,车手管131的前侧指车手管131背对推车人的一侧,车手管131的内侧指车手管131靠近乘坐人的一侧。
47.由于车手把132远离车手管131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车手把132连接车手管131的一端的直径,因此车手把132在滑动调整至相对于车手管131的最低位置时,车手把132较粗的一端会剐蹭到顶棚支撑架140(可参考图4,图4中车手把132位于相对于车手管131的最低位置),通过将连接车手管131的连接部142设计为包括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且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围合形成避让区间a,为车手把132相对车手管131滑动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使车手把132较粗的一端也可以完全位于避让区间a内侧,且不会与连接部142产生触碰,避免了顶棚支撑架140对车手把132造成的干涉,进而能够提升车手把132调整时的顺畅性,使推车人更加省时省力。同时顶棚支撑架140的结构简单,利于大批量生产。
48.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段1421与第二连接段1422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36.5
°
且小于或等于138.5
°
。此区间角度形成的避让区间a空间足以容纳车手把132,同时能够保证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的连接稳定性,角度过大则会导致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的连接不够稳固,易于折断。可选的,第一连接段1421与第二连接段142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36.5
°
、136.8
°
、137
°
、137.4
°
、138
°
或138.5
°
,优选地,第一连接段1421与第二连接段1422之间的夹角为137.5
°

49.可以理解地,请参见图4和图5,连接部142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段1423,第三连接段1423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1422远离第一连接段1421的一端,第三连接段1423的另一端朝车手管131的前侧方向延伸且连接主体141,第三连接段1423与第二连接段1422呈夹角设置。这样设计使第三连接段1423、第二连接段1422和第一连接段1421共同围合形成的避让区间a的避让范围更大,能够更好的防止顶棚支撑架140接触妨碍车手把132的调节。
50.进一步地,请参见图4和图5,连接部142还可以包括第四连接段1424,第四连接段1424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1422远离主体141的一端,第四连接段1424的另一端沿车手管
13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连接段1421。通过第四连接段1424连接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使第一连接段1421和第二连接段1422之间不易变形,进而使避让区间a的范围能够更加稳定。
51.可选地,为使顶棚支撑架140更加轻便,主体141、第一连接段1421、第二连接段1422、第三连接段1423、第四连接段1424可以为管状结构。
52.可选地,为使顶棚支撑架140更加坚固,主体141、第一连接段1421、第二连接段1422、第三连接段1423、第四连接段1424可以为杆状结构。
53.可选地,主体141、第一连接段1421、第二连接段1422、第三连接段1423、第四连接段1424可以为一体成型或单独生产再进行组装连接。
54.可选地,顶棚支撑架140的制作材料可以为塑料或者金属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塑料材料价格便宜且方便加工。金属材料的强度高且更加耐用。
55.可以理解地,请参见图1和图2,前腿架11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前支撑腿111,车手管13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前支撑腿111连接,车手把1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车手管131可滑动连接,顶棚支撑架140位于两个车手管131之间,顶棚支撑架140包括两个连接部142,两个所述连接部142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141的两端,且两个所述连接部142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车手管131。通过两个连接部142将主体141和两个车手管131连接,两个连接部142均具有避让区间a,能够避免顶棚支撑架140对车手把132的两端造成剐蹭阻碍,使车手把132相对两个车手管131滑动时能够更加顺畅无碍。
56.请参见图4和图5,婴儿车100还包括两个固定件150,两个固定件150分别连接两个车手管131,固定件150具有第一通孔151和连通第一通孔151的第二通孔,第四连接段1424位于第一通孔151内,第一连接段1421位于第二通孔内。通过设置固定件150,第四连接段1424和第一连接段1421分别位于第一通孔151和第二通孔内,固定件150能够保护第四连接段1424和第一连接段1421,避免第四连接段1424和第一连接段1421受到外界损害,延长第四连接段1424和第一连接段1421的使用寿命;同时,顶棚支撑架140通过固定件150连接于车手管131相较于连接部142直接连接车手管131更加稳固,且顶棚支撑架140发生损坏时,便于更换维修。
57.请参见图1,婴儿车100还包括第一支撑架160和顶棚罩。第一支撑架16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车手管131的中部。顶棚罩的一端连接顶棚支撑架140,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架160。其中,车手管131的中部指车手管131两端之间的部位,可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一支撑架160安装于车手管131的具体中段部位。将第一支撑架160设置为与两个车手管131转动连接,当第一支撑架160转动至远离车手管131时,即和顶棚支撑架140共同将顶棚罩撑起;当第一支撑架160转动至靠近车手管131时,即将顶棚罩收回。
58.请参见图1,婴儿车100还包括多个车轮180,部分车轮180连接前腿架110,其余车轮180连接后腿架120。其中,前腿架110的两个前支撑腿111远离车手架130的一端朝彼此延伸且连接,部分车轮180连接于两个前支撑腿111,或,前腿架110还可以包括连接腿,连接腿连接于两个前支撑腿111之间,部分车轮180连接连接腿。请参见图6,车轮180具有用于与地面接触的第一表面181,第一表面181包括绕设于车轮180中轴线的第一部分1811、第二部分1812和第三部分1813,第二部分1812夹设于第一部分1811和第三部分1813,第一部分1811和第三部分1813均设置有胎纹182。其中,位于第一部分1811的胎纹182中最靠近第二部分
1812的一点且绕车轮180的中轴线环设的一环线作为第一部分1811与第二部分1812的分界线,位于第三部分1813的胎纹182中最靠近第二部分1812的一点且绕车轮180的中轴线环设的一环线作为第三部分1813与第二部分1812的分界线。通过在车轮180的第一部分1811和第三部分1813设置胎纹182,能够增加车轮180的耐磨性和摩擦力,使车轮180的抓地能力更强,不易打滑,能够有效提升婴儿车100的安全性能。
59.进一步地,沿车轮180的中轴线的方向,第二部分181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15mm。这样设计保证了没有胎纹182的第二部分1812的面积足够,能够有效降低婴儿车100在行进时产生的震动,提升了婴儿车100的乘坐舒适度;同时还保证了第一部分1811和第三部分1813的胎纹182面积占比率,从而提升车轮180的耐用性及刹车可靠性。
60.请参见图1,婴儿车100还包括置物杯190,置物杯190与车手管131可拆卸连接。通过在车手管131设置置物杯190,便于推车人快速放置或拿取物品。
6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6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