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混装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01710发布日期:2023-03-24 22:3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混装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混装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主机厂总装车间在进行多车型生产装配时,需提前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排序,可以节省现场空间及降低产品装配的出错率。某汽车主机厂存在两款在产车型h56和h97,其前副车架的外形尺寸存在差异,且在装配过程中要求采用相反的摆放姿态在车用料架上进行摆放。
3.目前对于前副车架的装配主要使用车用料架,但已有的车用料架存在以下缺陷:其通常无法满足前副车架混装排序的要求,也即一个料架只能适配于一种车型的前副车架的装配,从而降低了装配效率,增大了装配成本,且无法对混排后的零件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对前副车架进行装配时,如何设计装置的结构,以满足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混排排序的要求,提高装配效率。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可混装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装置,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的支撑柱和设置于支撑柱上的支撑杆,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夹和第二限位夹。
7.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至少3个支撑杆,支撑杆沿支撑柱的轴向设置。
8.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至少3个车架端部限位件,车架端部限位件沿支撑柱的轴向设置。
9.优选地,所述底板包括外框和设置于外框内部的横梁。
10.优选地,所述支撑柱包括设置于外框上的长支撑柱和设置于横梁上的短支撑柱,第一层的支撑杆设置于短支撑柱上,第二层及以上的支撑杆设置于长支撑柱上。
11.优选地,所述长支撑柱在外框上设置有至少2对,每对长支撑柱沿横梁的方向相对设置,且车架端部限位件设置于与支撑杆相对的长支撑柱上。
12.优选地,所述长支撑柱上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由套管和转动设置于套管内的圆销组成,套管设置于支撑杆的端部和车架端部限位件的侧面。
13.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外框前侧面设置有牵引件。
14.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外框下设置有至少2对滚轮。
15.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夹和第二限位夹的形状选用为“u”形。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本新型装置的支撑杆上设置第一限位夹和第二限位夹,能够使两款不同结构和尺寸的前副车架都能够适用于本装置进行装配,实现不同车型前副车架装配时进行混排排序的目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料架的种类,节省了料架的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混装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支撑柱;11-长支撑柱;12-短支撑柱;2-支撑杆;21-第一限位夹;22-第二限位夹;3-车架端部限位件;4-转动组件;5-底板;51-外框;52-横梁;6-滚轮;7-牵引件;8-h97前副车架;9-h56前副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混装不同车型前副车架的料架,包括底板5、设置于底板5上的支撑柱1和设置于支撑柱1上的支撑杆2,支撑杆2上错位设置有第一限位夹21和第二限位夹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夹21用于支撑h56前副车架9、第二限位夹22用于支撑h97前副车架8,但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夹不仅适用于h56前副车架9和h97前副车架8两款车架,通过调整限位夹的尺寸和形状,还能够让本装置适用于更多不同结构和尺寸的前副车架的装配工作)。
22.上述结构设计带来的效果是:与现有的车用料架相比,通过在本新型装置的支撑杆2上设置第一限位夹21和第二限位夹22,能够使两款不同结构和尺寸的前副车架都能够适用于本装置进行装配,实现不同车型前副车架装配时进行混排排序的目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料架的种类,节省了料架占用面积。
2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1上设置有至少3个支撑杆2,支撑杆2沿支撑柱1的轴向设置,从而形成多层的支撑杆2结构,以实现一次性对多组前副车架进行装配的功能,提升装配车架的效率。
2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1上设置有至少3个车架端部限位件3,车架端部限位件3沿支撑柱1的轴向设置,能够实现对前副车架端部的支撑作用,且车架端部限位件3包括两块设置于轴向和切向的限位板,以限制前副车架的端部在切向和轴向的移动,确保支撑的稳定效果。
25.进一步地,所述底板5包括外框51和设置于外框51内部的横梁52,在本实施例中,横梁52设置的数量至少为2根,横梁52的设计能够提高底板5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不会在受到一定的冲击力时发生变形,从而影响车架的使用。
26.进一步地,所述底板5的外框51前侧面设置有牵引件7,其作用是能够将多台装置挂在一起,在装配工作中,牵引车每次可以牵引多台,提升牵引的效率。
27.进一步地,底板5的外框51下设置有至少2对滚轮6,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对装置进行
牵引移动时更加省力。
2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1包括设置于底板5的外框51上的长支撑柱11和设置于底板5的横梁52上的短支撑柱12,短支撑柱12由两根相同的短杆件组成,第一层的支撑杆2设置于两短杆件顶端,长支撑柱11由两根相同的长杆件组成,第二层及以上的支撑杆2设置于两长杆件之间,以保证支撑柱1对限位支撑件的支撑作用的稳定性。
29.进一步地,所述长支撑柱11在底板5的外框51上设置有至少2对,每对长支撑柱11沿横梁52的方向相对设置,且车架端部限位件3设置于与支撑杆2相对的长支撑柱11的两长杆件之间,以使设置于其上的限位支撑件能够对前副车架的多个部位的支点进行支撑,确保支撑的稳定效果。
30.进一步地,所述长支撑柱11的两长杆件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4,转动组件4由套管和转动设置于套管内的圆销组成,套管固定连接于支撑杆2的端部和车架端部限位件3的侧面,转动组件4的设置,能够实现支撑杆2在长支撑柱11支撑柱1上270
°
的旋转,形成水平支撑状态和竖向准备状态,水平支撑状态时,支撑杆2的杆身与长杆件垂直,与底板5平行;竖向准备状态时,支撑杆2的杆身位于两长杆件之间的空间内,在装配下一层的前副车架时,可以调整上层的支撑杆2为竖向准备状态,使吊具不会被挡住行进路线,而在下一层装配完成后,调整上层的支撑杆2为水平支撑状态,从而进行上层的装配工作。
3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夹21和第二限位夹22的形状选用为“u”形,通过“u”形的开口对前副车架的架杆进行支撑,并限制车架切向的移动,从而防止因装置的抖动而使车架从其上掉落。
32.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装配前副车架的基本流程如下:
33.在使用吊具对前副车架进行吊运放置前,首先将装置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支撑杆2旋转切换到竖向准备状态,通过吊具将h56前副车架9吊放到第一层的支撑杆2上,保证第一限位夹21对h56前副车架9的架杆进行支撑,车架端部限位件3对h56前副车架9的端部进行支撑,完成h56前副车架9第一层的吊装工作,然后将第二、三层的支撑杆2旋转到水平支撑状态,同第一层吊装的流程一样进行第二层和第三层的h56前副车架9的吊装流程,在三层的h56前副车架9吊装完成后,通过牵引车拖动装置的牵引件7,使装置通过滚轮6移动到指定位置进行存放;待h56前副车架9在装置上调用清空后,能够在装置上同h56前副车架9的吊装流程一样对h97前副车架8进行三层的吊装,不同的是,应保证第二限位夹22对h97前副车架8进行支撑,车架端部限位件3对h97前副车架8的端部进行支撑,实现不同结构的前副车架在装置上混排排序的目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装置的种类,节省了装置占用面积。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
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6.以上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