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底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39232发布日期:2024-05-11 00:18阅读:6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的底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机动车的底部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的前序部分的用于制造此类底部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1、从ep2468609a1已经已知一种用于可电驱动的机动车的底部装置,对于该底部装置而言在底部结构的车辆底部下侧,该底部结构包括相应的构成为纵梁的侧门槛和与该侧门槛连接的横梁。在目前的情况中,在此设有封闭的车辆底部,在该车辆底部下方,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位于底板布置结构中。

2、通常,将客舱的内部装备部件、例如车辆座椅、中控台、空调部件、车内地毯或其它构件固定在车辆底部上。

3、特别是,然而在最近正是对于电驱动的车辆来说,节省重量原因导致使用如下的底部结构,在其中,在侧门槛/纵梁与横梁之间的中间空间或格层不再通过车辆底部的金属板来封闭,而是通过机动车的电驱动装置的蓄能器的在底部结构下侧设置的蓄能器壳体来封闭。由此在一方面能实现显著的重量优势。在另一方面,内部装备部件的固定例如在蓄能器壳体久而久之为了维修或更换蓄能器的单个构件而必须拆下时是有问题的。这因此使得至今仍要求,在可以将蓄能器壳体以其上部部件从机动车骨架构造拆除之前,必须首先将固定于车辆底部上的并且因此固定于蓄能器壳体的上部部件上的内部装备部件拆除。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底部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该底部装置的方法,借助所述底部装置和方法,可以将内部装备部件以更简单的方法安置在客舱中。

2、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底部装置和通过具有权利要求9特征的方法得以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方案。

3、用于机动车的根据本发明的底部装置包括具有相互连接的纵梁和横梁(在所述纵梁和横梁之间延伸有车辆底部)的底部结构以及相应的内部装备部件、例如车辆座椅、中控台、空调部件、车内地毯或其它构件,所述内部装备部件设置在底部结构的上侧。

4、根据本发明,在底部结构上设有至少一个承载模块,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承载模块,内部装备部件被承载。因此,根据本发明,内部装备部件设置在承载模块上或者说由承载模块承载,从而例如可将内部装备部件安装在车辆外部的承载模块上,此后将整个预安装的由承载模块和内部装备部件构成的构件组安装在车辆的客舱中。将承载模块直接固定在车辆底部上在此是相对简单可行的,然而至少对于内部装备的不和安全相关的构件来说也是不必要的。为了定位和固定内部装备部件,将承载模块例如固定在底部结构上。这个承载模块例如并且特别是可以由热塑性塑料实施。在此,可以将接合元件如孔、肋状物、卡扣锁和夹紧元件直接集成到承载模块中。由此在一方面省去在底板上的附加元件、例如销和螺母。在另一方面可以省去在内部空间构件上的接合结构。电缆例如可以通过夹紧而固定在承载模块中并且不需要再次插入在销/孔上的塑料夹。

5、承载模块在此既可以一件式地通过内部空间底部的整体尺寸实施、也可以多件式地或者说仅为了内部空间底部的各单个区域而实施。后者使在车辆中的安装变容易。

6、在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底部结构的下侧固定有机动车的驱动装置的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该蓄能器壳体的上部部件形成车辆底部,在该车辆底部的上侧设有承载模块。如上面已阐述,承载模块的使用特别是适合于电驱动的车辆中,在该电驱动的车辆中,蓄能器的设置在底部结构下侧的蓄能器壳体以其上部部件至少局部地形成车辆底部。因此,在不必拆卸客舱的内部装备部件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进行拆除蓄能器壳体,因为这些内部装备部件至今与车辆底部连接。更确切说,承载模块于是承担被拆除的车辆底部/蓄能器壳体的承载功能。在拆卸蓄能器壳体之前,在此例如可以松开在蓄能器壳体与承载模块之间的相对简单的连接。在不与安全有关的构件中,承载模块可以至少局部地也仅放在车辆底部/蓄能器壳体上。

7、就此而言应提及,根据本发明的承载模块特别是在电驱动的车辆中设有可拆卸的蓄能器壳体,在所述电驱动的车辆中,蓄能器壳体至少局部地形成车辆底部,本发明然而不限于这个设计方案。相反地,该承载模块理论上也可以用于底部装置中,在所述底部装置中,车辆底部是底部结构的一部分或者说牢固地与底部结构的相应的纵梁和横梁连接并且因此不可以移除。在此,通过承载模块然而得出如下优点,即,例如通过将相应的内部装备部件预安装在承载模块上,接下来将该承载模块安装到客舱中。此外,在安装时的人体工程学可以得到改善。

8、此外,示出为有利的是,承载模块由蓄能器壳体的上部部件支撑。由此,承载模块可以特别简单且轻地构造。

9、在本发明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承载模块可拆卸地与蓄能器壳体的上部部件连接。因此,内部装备部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借助承载模块而与蓄能器壳体的上部部件连接。

10、本发明的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规定,承载模块由塑料、特别是由热塑性的塑料制成。由此可构成简单且轻的承载模块。

11、此外,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示出为有利的是,为了将内部装备部件固定在承载模块上或为了将承载模块固定在底部结构上,相应的固定元件集成到承载模块中。由此可将内部装备部件特别简单地固定在承载模块上并且/或者将承载模块特别简单地固定在底部结构上。

12、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承载模块具有相应的用于消声或类似作用的消声元件。因此例如在车辆中的声学得以改善。这在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局部或整体地提高单位面积重量的缓冲而实现,也可以通过施加附加元件而实现。在另一方面,载体可以局部或整体地设计为吸收器,例如通过打孔、借助集成的或施加的泡沫、通过实施为三明治结构。

13、承载模块此外可以形成相应的通道、管道或类似物。这些通道、管道或类似物可以用于实现媒介通路如通气通道或冷却通道,或用作用于扩音器的共振体积。该承载模块也可以用于隔开或封闭各区域。由此产生的空腔同样可以用作用于扩音器的共振体积。

14、一种用于制造底部装置的方法也属于本发明。在此产生的优点可以由上述优点得出。

15、本发明另外的特征从各权利要求、附图和附图说明中得出。上文在说明书中提及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接下来在附图说明中提及和/或在附图中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用于相应阐述的组合中,而且也可用于其它组合中或单独展示中。



技术特征:

1.用于机动车的底部装置,该底部装置具有底部结构(1)和相应的内部装备部件(18),所述底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和横梁(3-9),在所述纵梁和横梁之间延伸有车辆底部(10、11、12),所述内部装备部件设置在底部结构(1)的上侧,其特征在于,在底部结构(1)上设有至少一个承载模块(17、23),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承载模块,内部装备部件(18)被承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底部结构(1)的下侧固定有机动车的驱动装置的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14),该蓄能器壳体的上部部件(13)形成所述车辆底部,在该车辆底部的上侧设有所述承载模块(17、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模块(17、23)由蓄能器壳体(14)的上部部件(13)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模块(17、23)可拆卸地与蓄能器壳体(14)的上部部件(13)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模块(17、23)由塑料、特别是由聚合物制成。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将内部装备部件(18)固定在承载模块(17、23)上或为了将承载模块(17、23)固定在底部结构(1)上,相应的固定元件集成到承载模块(17、23)中。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模块(17、23)具有相应的用于消声或类似作用的消声元件(21)。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底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模块(17、24)形成相应的通道、管道(26、27)或类似物。

9.用来制造用于机动车的底部装置的方法,该底部装置包括具有相互连接的纵梁和横梁(3-9)的底部结构(1),在所述纵梁和横梁之间延伸有车辆底部(10、11、12),并且该底部装置包括相应的内部装备部件(18),所述内部装备部件设置在底部结构(1)的上侧,其特征在于,在底部结构(1)上设置至少一个承载模块(17、23),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承载模块,内部装备部件(18)被承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内部装备部件(18)至少部分地安装在承载模块(17、23)上并且接下来将承载模块(17、23)设置在底部结构(1)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底部装置,该底部装置具有底部结构(1)和相应的内部装备部件(18),所述底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和横梁(3‑9),在所述纵梁和横梁之间延伸有车辆底部(10、11、12),所述内部装备部件设置在底部结构(1)的上侧。为了提供底部装置(借助其可将内部装备部件(18)以简单的方式放置在客舱中),在底部结构(1)上设有至少一个承载模块(17、23),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承载模块,内部装备部件(18)被承载。此外用于制造此类底部装置的方法属于本发明。

技术研发人员:J·米勒-布林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宝马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