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53224发布日期:2023-09-23 23:47阅读:3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副车架,特别是涉及支承悬架臂等并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用副车架。


背景技术:

1、近年来,在汽车等车辆中,除了要求提高运动性能之外,还要求提高乘车感的质量,因此在安装于相关车辆的副车架中,除了要求确保强度之外,还要求适当地设定刚性。

2、因此,对于该副车架,要求具备如下结构:在维持生产率的基础上,在设定悬架部件的支承刚性时,能够提高该设定的自由度,并且能够避免应力的局部集中。

3、在该状况下,日本特开2013-95393号公报中,关于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公开了如下结构:在确保臂长的同时,提高后副车架的轻量高刚性化,并且谋求追尾安全性的提高,在后副车架21中,左右的侧部构件部22、22的后部26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7、7,左右的侧部构件部22、22的前部25安装于架设在左右的后侧车架7、7之间的车体横向构件10的比后侧车架7靠内侧的部分,并且构成前侧下臂33的支承部29的托架31具有:前侧板34及后侧板35,它们分别具有l字形截面,并且在正视观察时具有大致三角形状;以及侧板36,其堵塞前侧板34及后侧板35的外侧开口,托架31呈闭合截面构造,与管材制的侧部构件部22及横向构件部23接合。


技术实现思路

1、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日本特开2013-95393号公报的结构中,在因来自车辆行驶时的下臂等的输入载荷而应力上升的趋势较高的托架31的内侧端部,设置切口部而使托架31的闭合截面开放,并且前侧板34及后侧板35具有朝向它们的内侧而使面积直线性地减少那样的单纯的三角形状,因此在适当地减少应力集中、并且提高悬架部件的支承刚性的设定自由度方面自然存在极限,在这一点上,在取得强度、刚性的平衡,并且在确保必要的强度的同时设定适当的刚性方面,认为还存在改良的余地。

2、本发明是经过以上的研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副车架,其通过实现提高其刚性的设定自由度的结构,而能够在取得其强度和刚性的平衡的同时使它们最佳化,并能够在适当地设定刚性的同时确保必要的强度。

3、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用副车架具有如下结构,其具备:筒状的第一横向构件,其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二横向构件,其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对置,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侧部构件,它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且分别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和所述第二横向构件接合;以及下部构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接合,所述下部构件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依次具有:外侧部,其设置有对所述车辆的悬架部件进行支承的下侧支承部;中间部,其与所述外侧部连接;以及内侧部,其与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中间部具有:外侧弯曲底部,其与所述外侧部的底部连接,并且呈随着靠向所述内侧而从所述外侧部的所述底部不下降地弯曲着上升的轨迹;以及内侧弯曲底部,其与所述内侧部的底部连接,并且呈随着靠向所述外侧而从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底部不上升地弯曲着下降的轨迹,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在用由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呈第一闭合截面,所述下部构件在用所述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呈第二闭合截面,所述第一闭合截面和所述第二闭合截面以被所述第一横向构件的规定所述第一闭合截面的壁部隔开而相邻的方式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而形成并列设置闭合截面,所述并列设置闭合截面被设置成与所述中间部中的所述外侧弯曲底部和所述内侧弯曲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对应。

4、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并列设置闭合截面必须设置成与所述内侧弯曲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对应。

5、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在该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并列设置闭合截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成遍及所述内侧弯曲底部、与所述外侧弯曲底部及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底部中的一方或双方。

6、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在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支承部件隔着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与所述下部构件对置,并且具有支承所述车辆的悬架部件的上侧支承部,所述上支承部件以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接合的方式设置,所述上支承部件与使所述第一横向构件的筒状壁的一部分凹陷并倾斜而形成的倾斜面部接合。

7、另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一对侧部构件分别具有:一对侧壁,它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顶壁,其将所述一对侧壁的处于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以及底壁,其在所述下侧与所述顶壁对置,并且将所述一对侧壁的处于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顶壁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具有:凹陷设置部,其通过使所述顶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朝向所述下侧凹陷而形成;以及一对凸形状部,其通过使所述顶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所述凹陷设置部朝向所述上侧相对地突出而形成,在所述顶壁中,所述凹陷设置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接合,所述底壁在其所述前侧的部分具有:凹陷设置部,其通过使所述底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朝向所述上侧凹陷而形成;以及一对凸形状部,其通过使所述底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所述凹陷设置部朝向所述下侧相对地突出而形成,在所述底壁中,所述凹陷设置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接合。

8、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下部构件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依次具有:外侧部,其设置有对车辆的悬架部件进行支承的下侧支承部;中间部,其与外侧部连接;以及内侧部,其与中间部连接,中间部具有:外侧弯曲底部,其与外侧部的底部连接,并且呈随着靠向内侧而从外侧部的底部不下降地弯曲着上升的轨迹;以及内侧弯曲底部,其与内侧部的底部连接,并且呈随着靠向外侧而从内侧部的底部不上升地弯曲着下降的轨迹,第一横向构件在用由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呈第一闭合截面,下部构件在用该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呈第二闭合截面,第一闭合截面和第二闭合截面以被第一横向构件的规定第一闭合截面的壁部隔开而相邻的方式而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并列设置闭合截面,所述并列设置闭合截面被设置成与中间部中的外侧弯曲底部和内侧弯曲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对应,通过具有上述的结构,能够确保车辆用副车架的必要强度,并且能够提高其悬架部件的支承刚性的设定自由度,能够在取得其强度、刚性的平衡的同时使它们最佳化,能够设定所期望的刚性,并且确保所需的强度。

9、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并列设置闭合截面必须设置成与内侧弯曲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由此,能够利用在宽度方向上最小范围的并列设置纵截面来确保车辆用副车架的必要强度,并且适当地设定悬架部件的支承刚性。

10、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并列设置闭合截面在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成遍及内侧弯曲底部、与外侧弯曲底部及内侧部的底部中的一方或双方,由此能够减少车辆用副车架的应力集中而排除局部的脆弱部位,能够进一步增大其强度。

11、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结构,上支承部件隔着第一横向构件在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与下部构件相对,并且具有支承车辆的悬架部件的上侧支承部,该上支承部件以与第一横向构件接合的方式设置,上支承部件与使第一横向构件的筒状壁的一部分凹陷并倾斜而形成的倾斜面部接合,由此,能够使上支承部件在可靠地与倾斜面部抵接的状态下相互接合,能够抑制接合部的剥离破坏的产生。

12、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结构,一对侧部构件分别具有:一对侧壁,其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顶壁,其将一对侧壁的处于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以及底壁,其在下侧与顶壁对置,并且将一对侧壁的处于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端部彼此连接,顶壁在前后方向上的其前侧的部分具有:凹陷设置部,其通过使顶壁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朝向下侧凹陷而形成;以及一对凸形状部,其通过使顶壁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凹陷设置部朝向上侧相对地突出而形成,在顶壁中,凹陷设置部的前端部与第一横向构件接合,底壁在其前侧的部分具有:凹陷设置部,其通过使底壁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朝向上侧凹陷而形成;以及一对凸形状部,其底壁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凹陷设置部朝向下侧相对地突出而形成,在底壁中,凹陷设置部的前端部与第一横向构件接合,由此能够提高对一对侧部构件进行涂装的布散能力,并且能够确保其焊接长度而增大焊接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