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84882发布日期:2024-04-18 12:11阅读:6来源:国知局
车体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体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1、通常,在车辆的前面碰撞中,作为降低乘员的伤害的装置,有效的是防止作为乘员乘坐空间的驾驶室变形,为此设置有各种装置。

2、作为这些装置之一,近年来,利用比驾驶室靠前方的构造体来吸收碰撞能量的构造得以普及。

3、另一方面,在车辆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的情况下,有时作为车辆的动力源的电池组搭载于驾驶室下部的地面。

4、在电池组中储蓄有驱动车辆的电力,在由于车辆的前面碰撞等而电池组发生变形或断线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急剧的异常反应。

5、因此,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的情况下,为了不损伤电池组,对于防止驾驶室变形的构造的重要性正在高升。

6、伴随着上述要求,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搭载有电池的车辆中,在前面碰撞的冲击施加于车辆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控制由冲击引起的前侧构件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同时保护设置于车辆前部的驱动用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831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但是,在车辆的前面碰撞中,需要考虑多种碰撞形式,例如,车辆的整个正面与碰撞体碰撞的全重叠碰撞、车辆的正面一侧与碰撞体碰撞的偏移碰撞或者偏移率为25%左右的小重叠碰撞等。

2、因此,寻求一种在各种碰撞形式中,通过利用比驾驶室或者电池组靠前方的构造体来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防止驾驶室及电池组变形的构造。

3、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即,车辆侧面的前侧构件借助设置于横梁的脆弱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由此较可靠地吸收在多种碰撞形式中产生的碰撞能量。

4、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未考虑与设置于比横梁靠后方的驾驶室或者电池组的保护有关的冲击吸收构造,因此具有在碰撞能量被传递至设置于车辆的两侧面的前侧构件的脆弱部的后方情况下,可能使驾驶室或者电池组变形的技术问题。

5、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即使在多种前面碰撞形式中,都能够防止驾驶室及电池组的变形的车体前部构造。

6、方式1: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提出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包括:一对前侧框架,在车辆前部的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副框架,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下方侧,并在车宽方向两侧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在车辆前方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前侧框架结合,所述车体前部构造具备:圆柱形的柱状框架,配设为所述柱状框架的车辆上方端部和所述横梁夹持所述前侧框架,所述柱状框架在车辆下方侧延伸;以及支托框架,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将所述副框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和所述柱状框架的车辆上方侧端部结合,所述副框架在比所述柱状框架靠车辆前方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具有脆弱部,所述柱状框架在所述脆弱部的车辆后方侧与所述副框架结合。

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在多种前面碰撞形式中,都能够防止驾驶室及电池组的变形。



技术特征:

1.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包括:一对前侧框架,在车辆前部的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副框架,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下方侧,并在车宽方向两侧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在车辆前方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前侧框架结合,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车体前部构造,在多种前面碰撞形式中都能够利用车体前部构造来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防止驾驶室及电池组的变形。车体前部构造设置于车辆的前部,并包括前侧框架、副框架和与前侧框架结合的横梁,其中,车体前部构造具备:圆柱形的柱状框架,配置为柱状框架的车辆上方端部和横梁夹持前侧框架;以及支托框架,将副框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和柱状框架的车辆上方侧端部结合,副框架在比柱状框架靠车辆前方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具有脆弱部,柱状框架在脆弱部的车辆后方侧与副框架结合。

技术研发人员:长泽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斯巴鲁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