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35676发布日期:2023-08-05 20:53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属于自卸车底盘。


背景技术:

1、自卸车应用场景广泛,有很多用于公路运输场景的自卸车,由于地势因素,会有长下坡路段,比如云贵川和两广地区,有很多司机会后期加装淋水器,用于减少刹车片的磨损,但此种方法会有安全隐患,尤其冬季气温低,易结冰,对司机的行驶安全构成了威胁。液力缓速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系数,通过采用恒速档可控制车辆保持车速,无紧急情况无需踩刹车制动,保证行车安全,所以自卸车匹配液力缓速器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用以减少长下坡场景用自卸车制动器的磨损,提供安全行驶的保障。

2、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包括车架总成、前桥、进气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变速箱、缓速器、缓速器冷却管路、第一横梁、二桥、尿素箱、油箱、电瓶箱以及底盘附件,所述进气系统和油箱依次布置于车架左纵梁上,排气后处理系统、尿素箱和电瓶箱从前向后依次布置于车架右纵梁;所述变速箱、缓速器及缓速器冷却管路布置在车架内部前端、且均在第一横梁之前,其中缓速器所用冷却系统布置于变速箱后端、第一横梁之前,缓速器冷却管路从变速箱的上方进行布置、借用变速箱的孔位进行固定;缓速器冷却管路与车架两侧纵梁及第一横梁之间留有20mm以上间隙。

3、所述进气系统位于前桥与二桥之间,二桥后布置油箱。

4、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与发动机上的增压器同侧,位于前桥与二桥之间。

5、所述增压器位于发动机缸体右后方,空滤器布置于驾驶室卧铺上方。

6、所述尿素箱位于二桥后,靠近排气后处理系统。

7、所述电瓶箱下方安装两个储气筒,储气筒组件其轴向水平均与车桥呈垂直排列。

8、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缓速器制动,减少制动器的磨损,防止制动器失效,可以为长下坡行驶车辆提供安全行驶保障。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了车架底盘空间,缩短了冷却管路尺寸,且变速箱与缓速器冷却管路固定的方式可以减少二者相对运动,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可在同类型的自卸车广泛推广。



技术特征:

1.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总成(1)、前桥(2)、进气系统(3)、排气后处理系统(4)、变速箱(5)、缓速器(6)、缓速器冷却管路(7)、第一横梁(8)、二桥(9)、尿素箱(10)、油箱(11)、电瓶箱(12)以及底盘附件,所述进气系统(3)和油箱(11)依次布置于车架左纵梁(14)上,排气后处理系统(4)、尿素箱(10)和电瓶箱(12)从前向后依次布置于车架右纵梁(13)上;所述变速箱(5)、缓速器(6)及缓速器冷却管路(7)布置在车架内部前端、且均在第一横梁(8)之前,其中缓速器所用冷却系统布置于变速箱(5)后端、第一横梁(8)之前,缓速器冷却管路(7)从变速箱(5)的上方进行布置、借用变速箱(5)的孔位进行固定;缓速器冷却管路(7)与车架两侧纵梁及第一横梁(8)之间留有20mm以上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系统(3)位于前桥(2)与二桥(9)之间,二桥(9)后布置油箱(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4)与发动机上的增压器同侧,位于前桥(2)与二桥(9)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位于发动机缸体右后方,空滤器布置于驾驶室卧铺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尿素箱(10)位于二桥(9)后,靠近排气后处理系统(4)。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瓶箱(12)下方安装两个储气筒,储气筒组件其轴向水平均与车桥呈垂直排列。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匹配缓速器的自卸车底盘布置结构,包括车架总成、前桥、进气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变速箱、缓速器、缓速器冷却管路、第一横梁、二桥、尿素箱、油箱、电瓶箱以及底盘附件,所述进气系统和油箱依次布置于车架左纵梁上,排气后处理系统、尿素箱和电瓶箱从前向后依次布置于车架右纵梁;所述变速箱、缓速器及缓速器冷却管路布置在车架内部前端、且均在第一横梁之前,其中缓速器所用冷却系统布置于变速箱后端、第一横梁之前,缓速器冷却管路从变速箱的上方进行布置、借用变速箱的孔位进行固定;缓速器冷却管路与车架两侧纵梁及第一横梁之间留有20mm以上间隙。本技术可为长下坡车辆提供安全保障,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技术研发人员:赵岩,宋延豹,沙迪,曹立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