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后纵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15102发布日期:2023-05-17 21:0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车辆及其后纵梁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后纵梁。


背景技术:

1、目前,随着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如何提高车辆的可靠性,是车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及其后纵梁,其能提高可靠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其包括纵梁主体和加强结构。纵梁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在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之间沿纵梁主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交叉并连接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且第一加强筋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加强筋的延伸长度。

3、第一加强筋沿纵梁主体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具有较大的延伸长度,这样可以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第一加强筋可以引导碰撞力的传递,改善后纵梁上传力路径的连续性,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交叉设置,可提升后纵梁的弯扭刚度,并有助于将第一加强筋上的应力分散到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从而减少应力集中,降低后纵梁的形变,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4、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主体还包括第三围板和第四围板。第三围板和第四围板均连接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并且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和第四围板围合形成容纳腔。第一加强筋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加强筋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腔。

5、将纵梁主体设置为中空结构,可减小纵梁主体的重量,满足后纵梁的轻量化要求。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以提高纵梁主体的结构强度,在碰撞时减小纵梁主体的变形。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第三围板。

7、在第三围板受到碰撞挤压时,第三围板受到的部分碰撞力可以沿着第一加强筋传递,从而分散应力,降低后纵梁的形变,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8、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柱和第四加强筋,加强柱中部设有孔。加强柱连接于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第四加强筋连接加强柱和第四围板。

9、第一加强筋可通过加强柱和第四加强筋连接到第四围板。加强柱具有中空结构,其可以在碰撞力的传递过程中分散应力,减小局部应力集中,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连接第二围板和第四围板。

11、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第三加强筋可以在第二围板和第四围板之间传递应力,并减小第二围板和第四围板的相对移动,降低后纵梁的变形,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强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可提升后纵梁在前后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在车辆的车尾受到碰撞时减小后纵梁的变形,通过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均与第一加强筋交叉设置,可提升后纵梁的弯扭刚度,并有助于将第一加强筋上的应力分散到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从而减少应力集中,降低后纵梁的形变,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可提升后纵梁在前后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在车辆的车尾受到碰撞时减小后纵梁的变形,通过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五加强筋,第五加强筋连接于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的交叉处。

16、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交叉处的应力也可以通过第五加强筋向纵梁主体的其它位置传递,从而减少应力集中,降低后纵梁的形变,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交叉处设有凸台。凸台可以在后纵梁成型时提升开模精度,也可以提高后纵梁的结构强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连接于纵梁主体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后纵梁可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到车辆的其它部件,以实现后纵梁的安装。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第三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凸出于第一围板并用于安装减震器。后纵梁的第三安装部可以直接安装减震器,从而省去传统的减震器安装座,减少车辆的零部件数量,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的后纵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有助于提升后纵梁的抗碰撞能力。

21、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围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柱和第四加强筋,所述加强柱中部设有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交叉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交叉处设有凸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还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纵梁主体沿所述延伸方向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还包括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围板并用于安装减震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为一体成型结构。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后纵梁。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后纵梁。后纵梁包括纵梁主体和加强结构。纵梁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在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之间沿纵梁主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交叉并连接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且第一加强筋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加强筋的延伸长度。第一加强筋可以引导碰撞力的传递,改善后纵梁上传力路径的连续性,提高后纵梁的抗碰撞性能。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交叉设置,可提升后纵梁的弯扭刚度。

技术研发人员:吴凯,陈蝴蝶,余治,查文飞,邢路平,崔勇,马财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