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65374发布日期:2023-11-17 22:1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对车辆的需求日益增大及伴随着国内外车辆产业的飞速发展,面对车辆行业竞争及人们对车辆的安全越来越重视,而车身前部碰撞传力结构的设计对碰撞力的传递吸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车的碰撞性能。然而,现有的车辆的轮罩边梁与侧围内板搭接区域集中在前挡风玻璃下部,在发生小偏置碰撞和正碰时,碰撞力集中在侧围内板的上侧,容易造成a柱向车后倾倒导致前围板区域侵入量过大,威胁乘员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所述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实现碰撞力在a柱外板上分散,提高应用该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车辆的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包括:

4、侧围骨架,所述侧围骨架包括a柱外板;

5、轮罩边梁,所述轮罩边梁具有本体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本体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本体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本体段的一端均与所述a柱外板的外壁面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沿车身高度方向间隔开;传力梁,所述传力梁设置在所述a柱外板的内侧,所述传力梁采用型材结构挤压成型,所述传力梁倾斜布置在所述a柱外板和所述侧围骨架的门槛梁之间,所述传力梁位于沿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方向的传力路径内。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侧围骨架包括a柱外板,a柱外板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车门铰链,轮罩边梁具有本体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通过第一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本体段连接,第一连接段远离本体段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远离本体段的一端均与a柱外板的外壁面连接且间隔开,从而形成两条传力路径,实现碰撞力在a柱外板上分散,从而避免a柱外板的局部应力集中,进而有效减少a柱向车后倾倒导致前围板区域侵入量过大,提高侧围骨架的抗变形能力,进而提高应用该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车辆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传力梁设置在a柱外板的内侧设置,传力梁采用型材结构挤压成型,传力梁倾斜布置在a柱外板和侧围骨架的门槛梁之间,传力梁位于沿第二连接段延伸方向的传力路径内,进一步实现碰撞力的分散,避免a柱外板的局部应力集中,优化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传力路径。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侧围骨架还包括a柱内板,所述a柱外板和所述a柱内板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门槛梁连接,所述a柱外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且形成容纳空间,所述传力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外板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车门铰链,在所述a柱外板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车门铰链的位置相对。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外板的内壁面还设有第二车门铰链,沿所述a柱外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车门铰链和所述第二车门铰链间隔开,在所述a柱外板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车门铰链的位置相对。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a柱外板之间围构形成空腔。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梁包括:第一传力梁,所述第一传力梁长度方向的一端伸出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门槛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a柱外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梁还包括:第二传力梁,所述第二传力梁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a柱外板之间,所述第二传力梁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与所述a柱外板和第一传力梁连接,所述第二传力梁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力梁具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包括多个第一子腔体,每个所述第一子腔体均由所述第一传力梁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二传力梁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包括多个第二子腔体,每个所述第二子腔体均由所述第二传力梁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第二传力梁排布方向,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均沿所述门槛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空腔位于所述第四空腔背离所述a柱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传力梁伸出所述容纳空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传力梁与所述第四空腔相对设置。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车身前部传力结构,侧围骨架包括a柱外板,a柱外板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车门铰链,轮罩边梁具有本体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通过第一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本体段连接,第一连接段远离本体段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远离本体段的一端均与a柱外板的外壁面连接且间隔开,从而形成两条传力路径,实现碰撞力在a柱外板上分散,从而避免a柱外板的局部应力集中,进而有效减少a柱向车后倾倒导致前围板区域侵入量过大,提高侧围骨架的抗变形能力,进而提高应用该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车辆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传力梁设置在a柱外板的内侧设置,传力梁采用型材结构挤压成型,传力梁倾斜布置在a柱外板和侧围骨架的门槛梁之间,传力梁位于沿第二连接段延伸方向的传力路径内,进一步实现碰撞力的分散,避免a柱外板的局部应力集中,优化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传力路径,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侧围骨架(1)还包括a柱内板(12),所述a柱外板(11)和所述a柱内板(12)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门槛梁(13)连接,所述a柱外板(11)和所述a柱内板(12)连接且形成容纳空间(113),所述传力梁(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外板(1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车门铰链(111),在所述a柱外板(11)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段(22)与所述a柱外板(11)连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车门铰链(111)的位置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外板(11)的内壁面还设有第二车门铰链(112),沿所述a柱外板(11)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车门铰链(111)和所述第二车门铰链(112)间隔开,在所述a柱外板(11)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段(23)与所述a柱外板(11)连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车门铰链(112)的位置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22)、所述第二连接段(23)和所述a柱外板(11)之间围构形成腔体(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梁(3)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梁(3)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梁(31)具有第一空腔(311),所述第一空腔(311)包括多个第一子腔体(3111),每个所述第一子腔体(3111)均由所述第一传力梁(31)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传力梁(31)和所述第二传力梁(32)排布方向,所述门槛梁(13)包括第三空腔(131)和第四空腔(132),所述第三空腔(131)和所述第四空腔(132)均沿所述门槛梁(13)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空腔(131)位于所述第四空腔(132)背离所述a柱外板(11)的一侧,所述第一传力梁(31)伸出所述容纳空间(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空腔(13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传力梁(32)与所述第四空腔(132)相对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车辆,所述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包括:侧围骨架;轮罩边梁,第一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本体段连接,第一连接段远离本体段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段远离本体段的一端均与A柱外板的外壁面连接且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沿车身高度方向间隔开;传力梁,传力梁设置在A柱外板的内侧设置,传力梁采用型材结构挤压成型,传力梁倾斜布置在A柱外板和侧围骨架的门槛梁之间,传力梁位于沿第二连接段延伸方向的传力路径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实现碰撞力在A柱外板上分散,避免A柱外板的局部应力集中,提高应用该车身前部传力结构的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明双,乔显波,王豹军,刘健坤,张磊,景殿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