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嵌件及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91473发布日期:2023-09-27 16:1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嵌件及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具体来讲是一种内嵌件及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汽车行业内常见的橡胶产品,大多是半包裹或无包裹结构,这种设计无法满足特定装配环境与性能要求,而且硫化时容易产生窝气或缺胶等不良现象,影响废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嵌件及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在满足安装与产品性能的同时能够降低废品率。

2、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嵌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马鞍形结构,所述本体顶面中部的弧形凹面处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本体底面设置有若干底部敞口的内腔,每个内腔通过连接槽与相邻的至少一个内腔连通;所述本体的侧面下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橡胶硫化槽,所述橡胶硫化槽与至少一个内腔连通。

3、进一步改进在于:各内腔呈阵列排列设置。

4、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本体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凸台。

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凸台上设置有限位块。

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块的最高点超过本体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最高点所在平面。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凸台最高点不超过本体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最高点所在平面。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凸台最高点不超过本体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最高点所在平面。

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包括橡胶体,所述橡胶体内嵌设有如上述的内嵌件。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1、本实用新型中,硫化时橡胶材料通过流道通过内嵌件开的槽与流道连通,形成一个通透但不断开的体,进而保证产品的内、外性能一致。



技术特征:

1.一种内嵌件,包括本体(10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1)呈马鞍形结构,所述本体(101)顶面中部的弧形凹面处设置有第一凸台(105);所述本体(101)底面设置有若干底部敞口的内腔(102),每个内腔(102)通过连接槽(103)与相邻的至少一个内腔(102)连通;所述本体(101)的侧面下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橡胶硫化槽(104),所述橡胶硫化槽(104)与至少一个内腔(10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件,其特征在于:各内腔(102)呈阵列排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1)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凸台(10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106)上设置有限位块(10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107)的最高点超过本体(101)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最高点所在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106)最高点不超过本体(101)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最高点所在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05)最高点不超过本体(101)顶面两端的凸起部分最高点所在平面。

8.一种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包括橡胶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2)内嵌设有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内嵌件(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嵌件及全包裹式开槽硫化结构,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包括本体,本体呈马鞍形结构,本体顶面中部的弧形凹面处设置有第一凸台;本体底面设置有若干底部敞口的内腔,每个内腔通过连接槽与相邻的至少一个内腔连通;本体的侧面下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橡胶硫化槽,橡胶硫化槽与至少一个内腔连通。本技术在满足安装与产品性能的同时能够降低废品率。

技术研发人员:罗金梁,李承亮,刘鑫,南毅,刘佐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十堰东森汽车密封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2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