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90645发布日期:2023-08-20 18:32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车架减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1、折叠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一个分类,一般折叠车有车架折叠关节和立管折叠关节构成,通过车架折叠,将前后两轮对折在一起,可减少45%左右的长度,整车在折叠后可放入折叠包内,以及汽车的后备箱,在折叠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可手动将车折叠展开,在折叠后通过座杆作为支撑点以使折叠后能立稳,折叠自行车携带、使用方便舒适,生产工艺成熟。

2、例如公开号为cncn21429628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折叠自行车车架,包括主梁、前叉套管、立管及后叉架,所述主梁中间靠后位置设有折叠器,所述立管下方固接有中轴套管,所述立管前侧中间靠下位置固接有支撑座,所述后叉架下端铰接于中轴套管后侧,所述后叉架上端铰接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另一端铰接于立管后侧,所述后叉架第一减震器铰接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另一端铰接于支撑座,所述连接板中部设有避让立管的避让槽,所述连接板靠近支撑座位置铰接有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另一端铰接于主梁折叠器后侧。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自行车时可将其折叠,减小其占用空间,双减震器可大幅减轻路面颠簸带来的振动,提高骑行者舒适性。

3、该专利在使用时,折叠自行车车架在遇到颠簸路段时,自行车的折叠部位振动导致折叠部位发生松脱,用户无法正常骑行,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达到折叠部位的稳定卡合的效果。

2、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包括前架和设置在前架一端的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折叠组件、工作组件和定位组件;

3、所述折叠组件包括后架和定位框架,所述前架的一端旋接有后架,所述后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框架;

4、所述工作组件包括推杆、伸缩连板、定位弹簧、伸缩孔板、滑动孔槽、连接柱和伸缩滑块,所述定位框架的内壁贯穿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连板,所述伸缩连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弹簧,所述伸缩连板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孔板,所述伸缩孔板的外壁开设有滑动孔槽,所述滑动孔槽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滑块;

5、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伸缩抵块、卡钩和限位板,所述伸缩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抵块,所述伸缩抵块的外壁卡合有卡钩,所述卡钩的外壁滑动连接有与前架外壁固定连接的限位板。

6、基于上述结构,滑动孔槽滑动通过连接柱带动伸缩滑块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伸缩滑块滑动带动梯形的伸缩抵块与“t”字形的卡钩相卡合,避免前架和后架在骑行时由于振动发生折叠。

7、优选的,所述前架远离后架的一端旋接有前轮架,所述前轮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阻尼,所述第一阻尼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减震柱外壁滑动连接的减震筒,所述减震筒的底端安装有前车轮,实现对前轮架的避震操作。

8、优选的,所述后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升降筒,所述升降筒的内部贯穿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所述第二阻尼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升降支架内壁滑动连接的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顶端安装有座椅,实现对座椅的避震操作。

9、优选的,所述升降筒的外壁旋接有后轮架,所述后轮架的底端安装有后车轮,所述后轮架的外壁旋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升降筒外壁旋接的第二连接块,实现后轮架的避震操作。

10、优选的,所述滑动孔槽呈倾斜状,所述伸缩滑块通过滑动孔槽和连接柱与定位框架之间构成滑动结构,实现伸缩滑块滑动的控制操作。

11、优选的,所述卡钩的外形呈“t”字形,所述伸缩抵块的外形呈梯形,所述卡钩通过伸缩滑块与定位框架之间构成卡合结构,避免前架和后架在骑行时由于振动发生折叠。

12、优选的,所述减震柱通过第一弹簧与减震筒之间构成伸缩结构,将减震柱的动力转化为第一弹簧的弹性势能,并且通过第一阻尼将第一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内能。

13、优选的,所述伸缩柱通过第二弹簧与升降支架之间构成伸缩结构,将伸缩柱的动能转化为第二弹簧的弹性势能,并通过第二阻尼将第二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内能。

14、优选的,所述后轮架通过第三弹簧与升降筒之间构成旋转结构,后轮架转动将动能转化为第三弹簧的弹性势能,通过设置弹性系数较大的第三弹簧,可以将后轮架转动的动能进行吸收,并转化为第三弹簧的内能。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该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通过设置伸缩抵块与卡钩,伸缩连板滑动带动伸缩孔板外壁的滑动孔槽同步滑动,滑动孔槽滑动通过连接柱带动伸缩滑块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伸缩滑块滑动带动梯形的伸缩抵块与“t”字形的卡钩相卡合,避免前架和后架在骑行时由于振动发生折叠。

17、2.该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前轮架会出现振动,前轮架振动带动第一弹簧进行压缩,将减震柱的动力转化为第一弹簧的弹性势能,并且通过第一阻尼将第一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内能,实现对前轮架的避震操作,同时,座椅振动滑动带动第二弹簧进行压缩,将伸缩柱的动能转化为第二弹簧的弹性势能,并通过第二阻尼将第二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内能,实现对座椅的避震操作,后轮架转动将动能转化为第三弹簧的弹性势能,通过设置弹性系数较大的第三弹簧,可以将后轮架转动的动能进行吸收,并转化为第三弹簧的内能,有利于提高用户骑行时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包括前架(1)和设置在前架(1)一端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折叠组件、工作组件和定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架(1)远离后架(2)的一端旋接有前轮架(14),所述前轮架(1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减震柱(15),所述减震柱(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6),所述第一弹簧(16)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阻尼(17),所述第一阻尼(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减震柱(15)外壁滑动连接的减震筒(18),所述减震筒(18)的底端安装有前车轮(1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升降筒(19),所述升降筒(19)的内部贯穿有升降支架(20),所述升降支架(2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21),所述第二阻尼(21)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弹簧(22),所述第二弹簧(2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升降支架(20)内壁滑动连接的伸缩柱(23),所述伸缩柱(23)的顶端安装有座椅(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筒(19)的外壁旋接有后轮架(25),所述后轮架(25)的底端安装有后车轮(2501),所述后轮架(25)的外壁旋接有第一连接块(26),所述第一连接块(26)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27),所述第三弹簧(2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升降筒(19)外壁旋接的第二连接块(2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孔槽(8)呈倾斜状,所述伸缩滑块(10)通过滑动孔槽(8)和连接柱(9)与定位框架(3)之间构成滑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12)的外形呈“t”字形,所述伸缩抵块(11)的外形呈梯形,所述卡钩(12)通过伸缩滑块(10)与定位框架(3)之间构成卡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柱(15)通过第一弹簧(16)与减震筒(18)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柱(23)通过第二弹簧(22)与升降支架(20)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架(25)通过第三弹簧(27)与升降筒(19)之间构成旋转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车架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包括前架和设置在前架一端的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折叠组件、工作组件和定位组件;所述折叠组件包括后架和定位框架,所述前架的一端旋接有后架,所述后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框架;所述工作组件包括推杆、伸缩连板、定位弹簧、伸缩孔板、滑动孔槽、连接柱和伸缩滑块,该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架的减震结构通过设置伸缩抵块与卡钩,伸缩连板滑动带动伸缩孔板外壁的滑动孔槽同步滑动,滑动孔槽滑动通过连接柱带动伸缩滑块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伸缩滑块滑动带动梯形的伸缩抵块与“T”字形的卡钩相卡合,避免前架和后架在骑行时由于振动发生折叠。

技术研发人员:朱秉煜,陈双明,杨健,王文峰,宋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凤骓车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