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55406发布日期:2023-11-17 20:27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设计,具体为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


背景技术:

1、摩托车脚蹬包括制动脚蹬和左右脚脚蹬,其中制动脚蹬位于左右脚脚蹬的前侧,在骑行过程中,左右脚脚蹬用于支撑人体的重量,使得人体与摩托车保持平衡,制动脚蹬则用于控制摩托车的减速和停车。

2、摩托车脚蹬对所有骑行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配件,特别是在越野环境中进行高速竞赛的越野摩托赛车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越野摩托赛车进入剧烈震动、摇晃和颠簸的过程,骑行者用力将双脚踩踏在脚蹬上,在遇到弯道或者下坡路段,需要及时有效的踩踏制动脚蹬,进行速度的变换,同时保证骑行者对越野摩托赛车的掌控,防止骑行者从越野摩托赛车上掉落,从而保证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3、在现有技术中,为增强脚蹬与骑行者鞋底的摩擦力,在脚蹬上安装了多个复杂的零件,并且各零部件之间通过若干个螺栓、螺母等标准件连接在一起,其结构复杂,拆装困难,加工成本较高,在最上层零件的上平面开设有竖直间隔的槽或者装有防滑橡胶用于增大摩擦防滑,但此种设置的脚蹬与鞋底的摩擦力太小,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并且,在高速以及越野环境中,众多的螺纹连接,还容易产生松动,不够安全且不够便捷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脚蹬与鞋底的摩擦力太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在高速和越野环境中,众多的螺纹连接,容易产生松动,不够安全且不够便捷实用,以及结构复杂,拆装困难,加工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

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包括用于刹车减速的制动踏板和用于放置脚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包括与摩托车连接的安装件和连接在安装件外端的脚踏板本体,所述脚踏板本体包括设置在其中心的中间支撑件和绕中间支撑件设置的若干个防滑体,以及连接在防滑体内侧面与中间支撑件之间的若干条加强筋,所述防滑体的上侧设有若干个与鞋底接触的第一凸起。在本方案中,将脚踏板分为两部分,一是用于与摩托车连接的安装件部分,二是用于放置脚的与安装件连接的脚踏板本体,在安装时仅需将脚踏板本体与安装件连接,再将安装件安装在摩托车上即可,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简化了拆装的过程,在脚踏板本体的设置上,通过在脚踏板本体中心的中间支撑件和若干个防滑体上设置若干与鞋底接触的第一凸起,相对于在平面上开设竖直间隔的槽或者安装防滑橡胶套,更能增加与鞋底的摩擦力,通过测试其效果非常显著,这里的第一凸起形状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锯齿形、矩形以及三角形等,并且在中间支撑件和防滑体之间设有若干条加强筋将其连接在一起,其强度得到了提高,在此处中间支撑件与防滑体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或者铸造等方式加工生产,一体式的构造,即使是在高速和越野环境中使用,也不容易产生松动,进而保证了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4、进一步的,对于上述防滑体的设置,将若干个防滑体沿中间支撑件向外分层设置。

5、进一步的,将若干个防滑体均为开口朝向安装件的u形结构,且关于中间支撑件的对称中心线对称。

6、进一步的,将若干个第一凸起均布在所述防滑体上,并沿所述中间支撑件长度方向均布设有若干个与第一凸起错位布置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尺寸小于第一凸起尺寸,且顶部位于同一高度。当骑行在高速或者弯道位置时,骑手本能的会相对在匀速以及平摊路段时更用力的踩踏在脚踏板上,为了增大其摩擦力,在脚踏板本体中心的中间支撑件上相对第一凸起错位布置第二凸起,并且第二凸起设置为小于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的密度相对更高,其摩擦力相对外侧防滑体上的摩擦力更大。

7、对于制动踏板的设置,所述制动踏板位于脚踏板的前侧,其上平面设有若干个与鞋底接触的第三凸起,所述制动踏板尺寸小于脚踏板尺寸,第三凸起尺寸小于第二凸起尺寸。

8、为减小应力集中,将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的顶部端面均设置为圆弧过渡,避免在加工中开裂,过早破坏,还能够防止骑手用力过大将鞋底扎破,以及不能灵活的将脚踏在或者从制动踏板和脚踏板上拿下来,另外,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均设置为三角形体,其上端尺寸小于下端,使得整体强度更高,更加牢固耐用。

9、对于加强筋的设置,将所述加强筋的下端面设置为与若干防滑体的底部平面平齐,便于加工。

10、为提高安装件与脚踏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所述中间支撑件的底部,朝向安装件倾斜向下延伸设有加强块,所述加强块连接在中间支撑件与安装件之间,靠近安装件一端宽度大于中间支撑件宽度,使得脚踏板本体与安装件的连接更加牢固。

11、为提高脚踏板的整体强度,将所述安装件与脚踏板本体设置为一体制造成型,相对于分体式更加方便拆装,连接更加牢固,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对骑手来说也更加安全。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在安装时仅需将脚踏板本体与安装件连接,再将安装件安装在摩托车上即可,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简化了拆装的过程,在脚踏板本体的设置上,通过在脚踏板本体中心的中间支撑件和若干个防滑体上设置若干与鞋底接触的第一凸起,相对于在平面上开设竖直间隔的槽或者安装防滑橡胶套,更能增加与鞋底的摩擦力,并且在中间支撑件和防滑体之间设有若干条加强筋将其连接在一起,其整体连接的强度得到了提高,这种一体式的构造,即使是在高速和越野环境中使用,也不容易产生松动,进而保证了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包括用于刹车减速的制动踏板(1)和用于放置脚的脚踏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2)包括与摩托车连接的安装件(21)和连接在安装件(21)外端的脚踏板本体(22),所述脚踏板本体(22)包括设置在其中心的中间支撑件(221)和绕中间支撑件(221)设置的若干个防滑体(222),以及连接在防滑体(222)内侧面与中间支撑件(221)之间的若干条加强筋(223),所述防滑体(222)的上侧设有若干个与鞋底接触的第一凸起(22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防滑体(222)沿中间支撑件(221)向外分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防滑体(222)均为开口朝向安装件(21)的u形结构,且关于中间支撑件(221)的对称中心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第一凸起(2221)均布在所述防滑体(222)上,沿所述中间支撑件(221)长度方向均布设有若干个与第一凸起(2221)错位布置的第二凸起(2211),所述第二凸起(2211)尺寸小于第一凸起(2221)尺寸,且顶部位于同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踏板(1)位于脚踏板(2)的前侧,其上平面设有若干个与鞋底接触的第三凸起(11),所述制动踏板(1)尺寸小于脚踏板(2)尺寸,第三凸起(11)尺寸小于第二凸起(2211)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221)、第二凸起(2211)和第三凸起(11)的顶部端面均为圆弧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221)、第二凸起(2211)和第三凸起(11)均为三角形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223)的下端面与若干防滑体(222)的底部平面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支撑件(221)的底部,朝向安装件(21)倾斜向下延伸设有加强块(224),所述加强块(224)连接在中间支撑件(221)与安装件(21)之间,靠近安装件(21)一端宽度大于中间支撑件(221)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21)与脚踏板本体(22)为一体制造成型。


技术总结
一种ADV摩托车前后双脚蹬结构,包括用于刹车减速的制动踏板和用于放置脚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包括与摩托车连接的安装件和连接在安装件外端的脚踏板本体,所述脚踏板本体包括设置在其中心的中间支撑件和若干个防滑体,以及连接在防滑体内侧面与中间支撑件之间的若干条加强筋,所述防滑体的上平面向上设有若干个与鞋底接触的第一凸起。本技术通过对制动踏板和脚踏板各部分细节结构的设计,增加了与鞋底的摩擦力,并且在中间支撑件和防滑体之间设有若干条加强筋将其连接在一起,其整体连接的强度得到了提高,这种一体式的构造,即使是在高速和越野环境中使用,也不容易产生松动,进而保证了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廷芳,张雷,艾宪鹏,张吉琴,单立刚,严鹏,高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大隆兰盾机车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