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垂直调节的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20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垂直调节的拖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拖车有关,也就是与运输车辆有关,该车辆的前方可与牵引车相连,该车辆后方被至少一轮组所带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与可垂直调节的拖车有关。
拖车和货柜车的装和卸牵涉到许多问题,主要由于各地货柜分配网不同所造成的。拖车总是从与拖车装运面相平的装载平台进行装运,但是在分配网中,此类装载平台只有大公司的用户才会使用,从而至今为止卸货很大程度上藉助所谓尾升降台来进行,而该尾升降台要一件一件地把货物放置到地面上。
尤其是当使用带盖的货柜车,车辆的总高度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会经常遇到车辆必须穿过对车辆来说太低的门洞,另一方面装货的空间应该有足够高度以允许搬运工人在装或卸货物时可直立走路。
当在装和卸的操作过程中使用一高的升降台,那么为了容易通过,货物必须以严格的次序排列,然而仍旧必需重新堆置货物,因为空的货柜,带滚轮的集装箱以及类似容器经常需要从分发地点送回,在使用尾升降台当超过一件货物时,就要搬运,装卸也是比较耗时的。
为了对装和卸的操作自动化,作了一些尝试。但是只在非常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根据高升降台的自动化装卸所进行的尝试,可是所建议的解决方案认为太复杂并有一些限止。
铁路上的联合运输并不是所想要的那样普及,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持在铁路所允许的装载外形,拖车必须在特别设计的铁路车皮内运输,有关车辆的高度和高重心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渡轮的运输中。
有些这类问题和有关问题已在专利文献中见到,这些文献中公开了几个可垂直调节拖车的实例,例如,SE-326409,FR-2180094和US-3322292公开了使用液压千斤顶通过可转动的臂来带动轮组的升降,但是先有技术只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仍旧需要对拖车的垂直调节装置进行改进,尤其是有关装和卸改进的可能性,改进的可行性,改进的负载分布和运输性能以及设计的简化和可靠性。
本发明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还具有其它优点的拖车。
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可垂直调节的拖车这样对于装和卸可以把装运面下降到直接停靠在地面上或达到任意想要的高度位置。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上述形式的拖车,该拖车后端能放置在靠近从平台上装和卸的装运平台。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在垂直调节的整个运动中能上升和下降的拖车而同时维持它的水平位置。
根据本发明,拖车的这些目的和优点将在下文再进一步说明。
通过下文对本发明的说明,就能取得上面提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根据本发明,拖车含有在其前端一第一连杆系统和在其后端第二连杆系统,第一连杆系统以枢轴形式连到牵引车辆和第二连杆系统以枢轴形述连到车轮的悬挂装置。藉助合适的能源,例如,一液压缸,连杆系统可在第一位置(运输位置)和第二位置(地面位置)之间绕枢轴转动,第一位置是拖车的前部停靠在牵引车上而拖车轮子位于装运面之下,第二位置是装运面停靠在牵引车和拖车轮子之间的地面上。
在一最佳实施例中,连杆系统按平行连杆成对设计,即在运输位置和地面位置之间的整个绕枢轴运动中,连杆始终保持平行。
在拖车后端的连杆系统最好位于邻近拖车的外侧使装运空间可以接近牵引车的后端。在运输位置,车轮在装运空间之下,该装运空间结合一有利的交通用途之轮距而使负载能合适的分布,当通过拖车的后端从一装运平台上进行装和卸时,装运空间可移近到装运平台的边缘。进而,连杆系统最好完全位于纵向侧面所形成的外轮廓线的里面,这样拖车将装上装运平台且装运出入口备有气候密封条,因此连杆系统最好也有一几何形状,在拖车车厢整个垂直运动时,使轮子和整个车轮悬挂系统相对于装运面保持平行位置。
藉助于前端的连杆系统,拖车车厢能从在牵引车上的支挂点移到牵引车后的地面位置上或移到任意的中间位置。
连杆系统使放下拖车车厢成为可能,例如通过一暂时的高度限定装置,这样装运面就位于地面之上所想要的不高距离内。
装或卸能从一装运平台上进行以及也可直接从地面进行,货物可以从侧面接近,而这侧面就大大地方便了装运,当超过一件货物时,装和卸的速度会加快,因为都只需要一次升或降的运动。
该系统适合于自动化装运,尤其是连系到单一的负载因为能够通过从拖车厢的一侧面装进货物,而从车厢另一侧面同时卸下现存的货物。
在贮货场内就不需要地面的稳定性,因为处在放下位置的车厢的负载将会分布在与地面接触整个表面上。
路轨的运输就会简化,因为能够使用普通的铁路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拖车能够在铁路轨道上以降低位置进行运输,从而保持它在允许的装运范围内。
在轮渡运输中放下的车厢提供一个低的重心并有良好捆绑性能。
在附图中,

图1是垂直可调节拖车车厢的一个侧视图,所示的拖车车厢处于运输位置并连到一牵引车上。
图2表示图1的拖车车厢在牵引车后位于地面位置。
在附图中,标号1代表一先有技术的牵引车,连接连杆4和5的支架3停靠在牵引车的转台2上,在支架上藉助转轴6和7,连杆在轴颈绕枢轴转动,连杆4和5的上端藉助轴9和10连到一支架8上,而支架8固定到一拖车车厢11上,轴6和10之间的距离能依靠液压缸12或任何类似装置进行调节,液压缸的长度也能进行调节。
连杆系统有一几何形状,这样当液压缸被促动而用于伸出移动时,拖车车厢的下前缘在牵引车后划出一弧形并随之下降,结果装运面的底面将停靠在地面上。
拖车的后端带有用于连杆15和16的支架14,在支架上,藉助轴17和18,连杆绕枢轴转动,连杆15和16的下端藉助轴21和20连到一车轮悬挂装置23。
轴18和21之间的距离能藉助一液压缸19进行调节或任何其它长度调节装置进行调节,这些都与用于前连杆系统的液压缸相类似。
连杆系统的几何形状是这样的以致于平行于装运面的轮子中心线在连杆系统全部运动过程中仍然保持平行。
当液压缸19完全伸出时,车轮就处于拖车车厢之下的运输位置如图1所示,当液压缸19缩回时,车轮就处于拖车车厢后面,如图2所示,能独立地或同步地控制的液压缸12和19即可从牵引车1中也可藉助拖车所提供的合适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同样,液压缸的驱动力,即可由牵引车的液压系统也可由拖车专门的液压系统来供应。
在连杆系统处于运输位置时最好用机械锁住,例如,藉助牢牢紧固到拖车的下后缘并装有销子22孔的连结耳所锁住,相应的孔也开在连杆15上,对机构锁紧即把锁子22压入连结耳24和连杆15内。
前连杆对4,5和后连杆对15,16最好位于靠近拖车11的纵向侧壁并要成双,也就是在各纵向侧壁分别有一对连杆4,5和15,6,而两对前连杆4,5和两对后连杆15,16可以分别连到共同的支架3、8和14、23上。
本发明并不想要限制在附图所示和说明的实施例,但是对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只要出现在权利要求中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都能进行修改,这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垂直调节的拖车故意连到一牵引车并备有至少一车轮悬挂装置(23),悬挂装置藉助连杆连到拖车(11)上,其特征在于拖车含有谇R 1)和拖车前端(11)之间用枢轴连接的前连杆(4,5)以及在拖车(11)后端和车轮悬挂装置之间用枢轴连接的后连杆(15,16),前后连杆(分别为4.5和15,16)是如此布置以致连杆能在第一位置(图1)和第二位置(图2)之间绕枢轴转动,在第一位置,拖车的前端停靠在牵引车(1)上且拖车的轮子缩回到其装运空间(车厢)之下,在第二位置,装运空间(车厢)停靠在牵引和拖车轮子之间的地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前支架含有至少一对平行连杆,连杆的一端以枢轴形式装在牵引车(1)的支架(3)而连杆的另一端用枢轴连到拖车上,这样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绕枢轴转动时,连杆(4、5)仍然保持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藉助一驱动装置(12)最好为一液压缸,通过调节装在牵引车(1)上连杆(4)的轴(6)和装在拖车上另一连杆(5)的轴(10)之间的距离就能取得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枢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后连杆包含有至少一对平行连杆(15,16)该平行连杆一端以枢轴形式装在拖车后端的支架(14)上,而该平行连杆的另一端以枢轴形式装在拖车的车轮悬挂装置(23)上这样当连杆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绕枢轴转动时,仍然保持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绕枢轴的转动由至少一驱动装置(19)来带动,最好为一液压缸,通过调节装在车轮悬挂装置(23)上一连杆(15)的轴(21)和装在拖车上另一连杆(16)上的轴(17)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装置(12,19)能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上锁住。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前连杆和后连杆(分别为4,5和15,16)能够相互独立地调节,这样拖车装运面的倾斜就能进行调正。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至少后连杆(15,16)位于邻近拖车的侧壁,这样拖车的装运空间变得更容易从后端进入。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拖车含有把拖车在运输位置时的连杆系统(4,5,12,15,16,19)进行机械锁紧的装置。
全文摘要
一可垂直调节的拖车含有在牵引车(1)和拖车(11)前端之间枢轴连接的前连杆(4,5)以及在拖车(11)后端和车轮悬挂装置(23)之间枢轴连接的后连杆(15,16)前和后连杆(分别为4,5和15,16)是如此布置以致于连杆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绕枢轴转动。在第一位置,拖车的前端停靠在牵引车(1)上而拖车的车轮则缩回到其装运空间(车厢)之下。在第二位置装运空间(车厢)停放在牵引车(1)和拖车车轮之间的地面上。
文档编号B62DGK1031973SQ8810676
公开日1989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1988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87年9月15日
发明者基耶尔·奥尔逊 申请人:基耶尔·奥尔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