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钢汽车车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261阅读:20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玻璃钢汽车车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钢汽车车身,这种车身也有人称之为全塑汽车车身,或称为复合材料的汽车车身。
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其基体多采用不饱和树酯,并加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以增加基体强度。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机械性能好,可与同体积的钢材比美,质地轻,约为钢材的 1/3 ~ 1/4 ,从而可大大减轻汽车的自重,以降低油耗,增加有效载荷;同时还具有耐腐蚀等优点,是制造汽车车身的一种理想的材料。
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厂家和研究机构都在试图利用这种材料制作汽车车身。但由于汽车车身的结构和造型都比较复杂,而玻璃钢的弹性模量低,生产工艺还存在某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在生产中,不仅效率低,而质量也难于保证,因此不适于工业化生产。
例如国内曾有一种技术(见专利CN85101504),利用聚苯乙烯或聚氨酯,制作泡沫内胎模型,然后在内胎模型上,分层糊制环氧树酯玻璃纤维布(内层),及聚酯玻璃纤维布(外层),经固化及表面处理后,即可制成车身。这种工艺的生产周期较长,如仅环氧树酯内层的固化需要36小时,而聚酯外层的固化又需46小时,因此一个车身的生产周期大约需要100~150小时左右,效率很低。而内胎模型是由聚苯乙烯或聚氨酯发泡制成,强度低易于变形,很难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而手工糊制的车身的最后表面,是自然形成的表面,其平整度及光洁度都比较低,即使通过精细的表面处理,也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
还有一种工艺是先行制作加工外表层及内表层的模具及框架模具,然后分别在各自的模具上分层糊制树酯玻璃纤维布,以制成内表层、外表层及框架,待固化定型后,拆去模型,将外表层、内表层及骨架粘接组合成一体,即可制成车身。这种工艺的特点是解决了车身的尺寸精度及表面光洁度,但由于是分别制作的,单个构件的强度不高,易于变形,而粘接的强度也较低,影响到车身整体的强度。另一个问题是固化后的内外表层及骨架间的配合尺寸难于得到保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结构的玻璃钢车身及生产该结构用的模具,生产这种结构的车身易于提高车身的尺寸精度,表面平整度,光洁度和强度,可降低材料消耗,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使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本汽车车身包括由玻璃钢制成的外表层和内表层,二表层之间在受力部位装有蜂窝结构,采用组合式模具来生产外表层及内表层,分别制作本身的外表层及内表层,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车身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平整度,采用特别的模具,制作蜂窝组织,该蜂窝组织作为承力部分的加强构件增强了车身的承载能力,内外表层制成后,即行组合,连同蜂窝组织构件及内外表层模具,同时送入加温室,进行升温定型固化后,即可成型为一整体结构的车身,使车身的整体强度得以提高。弥补了玻璃钢本身弹性模量低,刚度不足的缺陷。
此外,车身内表层是在内表层模型上制成的,在模型的表面刻制适当的花纹,即可相应地翻制在车身内表层上,作为内饰,对于中、低档轿车来讲,可考虑减去内饰。由于车身外表层是在外表层模具内翻制成的,该外表层表面的光洁度及平整度,将相应于外表层模具的内表面质量,提高该模具内表面的质量,可使车身外表面出模后,不再进行表面处理。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身结构在制造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从而可以改变生产汽车车身必须具备大型冲压设备,费用昂贵的大型模具等传统的生产格局。
为了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汽车车身外形图。
图2为局部结构和模具图。
图3为汽车车身承力部位的结构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面图。

图1中所示为小轿车的车身图,它是由外表层(1)和内表层(2)组成的,在内、外表层之间的局部承力部位装有蜂窝组织构件(3)以增加其强度。
图2中所示是车身局部和模具的剖面图,外表层(1)在外表层模具(5)内,用分层糊制树酯玻璃纤维布制成,而内表层(2)是在内表层模具(4)上用同样方法糊制而成,在内表层(2)和外表层(1)之间需加强的部位,装有由玻璃钢制的蜂窝组织构件(3),图示的剖面是在内、外表层中装好蜂窝组织构件后,连模具一起送入炉中加热固化的情形。
图3所示蜂窝组织构件(3)与内、外表层之间的安装位置,蜂窝组织构件是纵向安装在内、外表层之间。图4中所示为图3中A-A剖视。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该结构是由外表层、内表层和蜂窝组织构件所组成,并使该结构形成整体式箱形结构。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构成该车身的内表层、外表层为承受应力的双层薄壳应力蒙皮。
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在局部承力部位或装置承力构件的部分,在内表层、外表层之间,设置有局部加强的蜂窝组织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的玻璃钢汽车车身,采用态体式箱型结构、双层薄壳结构、局部增强蜂窝组织结构等。其优点为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精度和节省材料等。
文档编号B62D23/00GK2031373SQ8820202
公开日1989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88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1988年3月14日
发明者于耀庆 申请人:于耀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