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缓冲手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704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缓冲手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说有关一种防震的自行车缓冲手把。
由于青少年对于具有娱乐性、刺激性的运动或活动十分感兴趣,骑乘越野、特技自行车具有很大趣味性及刺激性,因而深深吸引青少年参与,但是骑乘越野、特技自行车具有各种方式如倒骑、飞墙等,这些骑车方式都构成对越野、特技自行车的避震结构的考验。
请参照图3,为了加强避震效果现今的自行车,大都在车架90的前叉91、坐垫92及后叉910中组设避震结构93,利用避震结构93可使骑乘者在骑乘时更为舒适,且易于操纵,但是这种车体结构有以下的缺点(1)当骑乘者在骑乘自行车时,必须踩踏踏板94,通过踏板94对曲柄95施加踏踩力96,而使曲柄95驱动自行车,若其中一个踏板95处在上、下止点位置而用力踩踏时,车架90前叉91便会向下位移,车架90的下移便会减少一部分的有效位移,使踩踏踏板的动力所作的功减少,而使前叉91避震结构93吸收部分踏踩力96,这样,使驱动自行车的动力因车架90的位移而消耗一部分,从而骑乘费力。
(2)前叉91及坐垫92的避震结构93对骑乘者,只有垂直避震效果,并无前后避震作用,所以当骑乘者在承受自行车碰撞到地面的凹槽或突起物而产生的剧烈向后的反作用力和前移的惯性力时,就无法避震。
(3)如(2)所述,由于前叉91及坐垫92的避震结构93只有垂直避震效果,因此当骑乘者在碰撞到地面的凹槽或突起物时,自行车手把所受到的剧烈向后的反作用力、或剧烈向前的惯性力无法加以避免,这样,将使骑乘者的手部承受到相当大的震动力,而使骑乘者的手部受到运动伤害。
(4)如(3)所述,当骑乘者的手部承受到相当大的震动力而无法稳固地握持手把时,便会使自行车失控,轻则使自行车损坏,重则使骑乘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5)此外,由于前叉的避震结构本身由众多零件所构成,其制作方式和组装的工时较不经济,另一方面其重量较重而影响自行车的性能指标的先进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缓冲手把,使手把可枢设在手把立管上,只能前后摆动;并具有缓冲作用以使两手把可吸收其剧烈向后的反作用力、或剧烈向前的惯性力。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自行车缓冲手把的特点是其手把和手把立管在相对的位置上各设有支承座、枢块,使手把可以分别枢设在手把立管的两侧,且使手把只能沿着自行车前后摆动,并在支承座和枢块之间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由弹力顶抵手把及手把立管,以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另一特点是手把立管相对于手把的位置上组设中介体,在中介体的两端各枢设有手把,并在手把和中介体之间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由弹力顶抵手把,以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
前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进一步特点是在手把立管相对手把的位置上组设中介体,而在中介体的两端各枢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的另一端固设有手把,并在连接件和中介体之间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以由弹力顶抵连接件和中介体,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
前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点还在于中介体和连接件在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支承座、枢块,支承座中设有槽口、枢块,槽口开设成匚形,以供枢块插置其中,在槽口、枢块相对的位置上枢设有枢轴,以使手把能沿自行车的前后方向摆动。
前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另一特点在于连接件在相对枢轴的位置上设有轴承。
前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点还在于在连接件上组设有一迫紧结构,该迫紧结构是由调整螺帽和定位螺帽所组成,调整螺帽、定位螺帽依序由内向外螺设在连接件上,在调整螺帽相对支承座的位置上设有抵肩,在抵肩和支承座间抵设有缓冲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只须设置座垫作为避震结构,而达到垂直避震效果,再配合本实用新型及后叉避震结构可使得自行车在承受碰撞地面的凹槽或突起物时而产生剧烈向后的反作用力和前移的惯性力时,可以实现完全缓冲,而使骑乘者在骑乘时更为舒适。
(2)骑乘者在骑乘自行车踩踏踏板时,踏板的位置即使转动到上、下止点位置时,前叉也不会下移(因前叉无避震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会吸收驱动自行车的动力,而不会消耗骑乘者的体力。
(3)如(1)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使自行车前后方向上也有避震作用,所以当骑乘者在碰撞到地面的凹槽或突起物使自行车手把产生剧烈向后的反作用力、或剧烈向前的惯性力时可以有效予以吸收,从而使骑乘者可稳固地握持手把,不但避免手部的受伤,还可防止产生自行车失控的情形,而使骑乘者乘骑安全及免受运动伤害。
(4)采用本实用新型不必设置前叉的避震结构,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前叉避震结构在制作和组装时的麻烦费时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重量较前叉避震结构轻,相对的车身重量便大幅减轻,从而使自行车更为轻巧。
以下通过一最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点及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俯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传统自行车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
图1、2,本实用新型是在手把立管10相对手把20的位置上组设中介体30(其可以采用束设或其他任意组设方式完成),在中介体30的两端各枢设有连接件40,连接件40的另一端则固设有手把20;其中中介体30、连接件40在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支承座31、枢块41,支承座31中设有槽口32,槽口32开设成匚形状,以供枢块41插置其中,在槽口32、枢块41相对的位置上枢设有枢轴33,使连接件40枢设在中介体30端部,连接件40在相对枢轴33的位置上组设有轴承42,而在连接件40的自由端则固设有手把20,而固设方式可以是迫紧、螺设、焊设等多种方式,这样手把20便能沿槽口32及枢块41枢接的方向摆动,而槽口32与枢块41摆动的方向可随中介体30与手把立管10结合的方向改变,一般设成骑乘者上半身惯性重心至手把连线的方向,这样当自行车受到冲击时,骑乘者惯性前移,经手把20及中介体30间的摆动通过缓冲体60可消除冲击力,而使骑乘者在承受向前的冲击或向后的反作用力时,确实得到缓冲。
在连接件40上组设有一迫紧结构,该迫紧结构是由调整螺帽51和定位螺帽52所组成,调整螺帽51、定位螺帽52依序由内向外螺设在连接件40上,在调整螺帽51相对支承座31的位置上设有抵肩511,在抵肩511和支承座31间抵设有缓冲体60,该缓冲体60可为弹簧或缓冲缸,所以使用者只须旋转调整螺帽51相对连接件40位移,并以定位螺帽52将调整螺帽51固定,便可控制缓冲体60压缩程度和其弹力大小,使手把20在承受自行车碰撞到地面的凹槽或突起物而产生剧烈反作用力和惯性力时,可以通过缓冲体60将上述冲击力的能量吸收。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征在于其手把和手把立管在相对的位置上各设有支承座、枢块,使手把可以分别枢设在手把立管的两则,且使手把只能沿着自行车前后摆动,并在支承座、枢块之间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由弹力顶抵手把及手把立管,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征在于手把立管相对手把的位置上组设中介体,而在中介体的两端各枢设有手把,并在手把和中介体间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由弹力顶抵手把,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征在于在手把立管相对手把的位置组设中介体,而在中介体的两端各枢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的另一端则固设有手把,并在连接件和中介体间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由弹力顶抵连接件和中介体,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征在于中介体、连接件在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支承座、枢块,支承座中设有槽口、枢块,槽口是开设成匚形状,以供枢块插置其中,而在槽口、枢块相对的位置枢设有枢轴,使手把能沿自行车的前后方向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征在于连接件在相对枢轴的位置组设有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缓冲手把,其特征在于在连接件上组设有一迫紧结构,该迫紧结构是由调整螺帽和定位螺帽所组成,调整螺帽、定位螺帽依序由内向外螺设在连接件上,在调整螺帽相对支承座的位置设有抵肩,在抵肩和承座间抵设有缓冲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缓冲手把,主要是将手把枢设在手把立管的两端,使手把可以前后摆动,并在相对的位置上组设有缓冲体,该缓冲体可以用弹力顶抵手把,使两手把保持平直的状态,利用这种结构,可使骑车者获得较佳的避震效果,从而具有骑乘安全舒适的优点。
文档编号B62K21/00GK2206246SQ94223428
公开日1995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10日
发明者王玫瑛 申请人:王玫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