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8346阅读:16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龙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龙头。
摩托车为现代人最方便、最实用的代步工具,在中、短程距离之间,摩托车是最佳的行进工具,也给现代人在行的方面不少方便,并节省时间,不论在城市或乡村,摩托车的使用量年年增长,足见摩托车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备的工具之一,也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摩托车行进藉由龙头控制方向,是摩托车车体中极为重要的结构,而目前的摩托车龙头均以上下嵌接方式结合,使龙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摩托车握把,下段则为车轮装置,以如此结构,若摩托车稍有碰撞或握把弯转过量,经常在嵌接处会有偏移的情形产生,造成握把与车轮成为歪斜状态,在操控龙头时会有不顺势的情况,若未发现而使用摩托车,极容易产生重心不稳、晃动的情形,也可能使摩托车倾倒,这是目前摩托车龙头结构所存在的缺失。
目前的摩托车龙头因采用上、下段嵌接方式,因此龙头的高度无法缩减,有一定的高度限制,相对地使摩托车的车体也提高,摩托车车体高,使摩托车的重心也提高,行进时摩托车的平稳性也较不佳,遇到不平的地面凸起或凹陷,更容易摇晃、倾倒,同时因摩托车高度高,使身材较娇小者在骑摩托车时相当不便,临时停下来时,脚无法直接站于地面,必须使摩托车斜倾才行,也因此有部分摩托车的车体大,使身材娇小者趋之若骛,无法让所有人均能使用摩托车,实有些许缺憾存在,若能予以改进,使摩托车更平稳、安全,高度低,使身材娇小者也能骑摩托车,以使摩托车造福更多的使用者,这是目前摩托车改良的重要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龙头,其结构稳固,可降低龙头的高度,使摩托车重心降低,行驶更平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摩托车龙头,它包括驱动构件、限位油压缸、衔接座、车架及握把;所述驱动构件固设于车轮的轮轴孔处,其具有固定座、锁固轴及驱动片,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轴孔、轴杆及螺孔,所述锁固轴穿入所述轴孔,所述轴杆穿置所述驱动片的穿孔与衔接座的轴孔,所述衔接座在所述轴杆上旋转,所述驱动片上设有供螺钉穿过的圆孔,所述螺钉锁入所述固定座的螺孔中,所述驱动片锁固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驱动片上设有衔接孔;所述限位油压缸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片的衔接孔衔接,另一端则固定于所述衔接座上;所述衔接座的前端支臂上设有轴孔,另一端处则设有连接件,所述衔接座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避震器衔接,所述避震器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车架上;所述车架的前端与所述衔接座的连接件连接,且前端上固设有支架,支架上设有固定螺孔,车架另一端设置有摩托车元件;所述握把设有锁孔,以螺杆锁过所述锁孔后再锁入所述支架的固定螺孔中,握把固定于支架上,所述握把上分别于左、右两侧连设有驱动油压缸,两驱动油压缸的另一端均藉螺杆锁固于所述支架的另一固定螺孔中,握把的左、右转动带动所述驱动油压缸动作;所述驱动构件固接于车轮中,并与所述衔接座结合,所述衔接座与车架结合,即组构成摩托车的车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可使摩托车龙头的高度降低,且龙头的结构强度较佳,不致有偏移或歪斜的情形产生;也使摩托车的重心降低,行驶时更为平稳;且摩托车的高度也降低,外形予以改变,创设全新的摩托车外观形状。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握把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构件驱动车轮的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构件驱动车轮的示意图之二。
请参阅
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龙头包括有驱动构件10、限位油压缸20、衔接座30、车架40及握把50等构件,其中该驱动构件10固设于车轮60的轮轴孔61处,其主要由固定座11、锁固轴13、驱动片14等组成;该固定座11上设有轴孔111及轴杆112及螺孔113,轴孔111供锁固轴13穿入,轴杆112则供驱动片14的穿孔143与衔接座30的轴孔31穿置,使衔接座30可在轴杆112上旋转;该驱动片14上设有圆孔142,该圆孔142供螺钉144穿过,螺钉144再锁入固定座11的螺孔113中,使驱动片14锁固于固定座11上,而驱动片14上设有衔接孔141,藉衔接孔141与限位油压缸20衔接。
该限位油压缸20的一端与驱动片14的衔接孔141衔接,另一端则固定于衔接座30上,限位油压缸20以连接管21与驱动油压缸52连通。
该衔接座30的前端支臂上设有轴孔31,另一端处则设有连接件32,而于衔接座30上设有凸块33,藉凸块33与避震器34衔接,避震器34的另一端则固接于车架40上。
该车架40的前端与衔接座30的连接件32连接,且前端上固设有支架41,支架上设有固定螺孔42,藉固定螺孔42可与握把50接合,另于车架40的另一端设置包括引擎、电瓶、驱动装置、后车轮、排气管及油箱等的摩托车元件43。因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良范围,故未将各构件逐一绘出、说明。
该握把50设有锁孔51,该锁孔51以螺杆53锁过,螺杆53再锁入支架41的固定螺孔42中,使握把50得以固定于支架41上,而握把50上分别于左、右两侧连设有驱动油压缸52,两驱动油压缸52的另一端均藉螺杆53锁固于支架41的另一固定螺孔42中,当握把50左、右转动时可带动驱动油压缸52动作。
藉上述构件,将驱动构件10固接于车轮60中,驱动构件10与衔接座30结合后,衔接座30与车架40结合,以组构成摩托车的基本结构体。
再请参阅
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构件10与限位油压缸20连接,限位油压缸20则以连接管21与握把50上的驱动油压缸52接通,因而当握把50左、右转动时,均会推动驱动油压缸52,驱动油压缸52即以连接管21操控限位油压缸20伸出或收回,限位油压缸20在伸出或收回时,同时驱动驱动片14移动,以驱动片14带动固定座11移动,而藉由驱动片14与固定座11将车轮60驱动,使车轮60得以向左或向右转动,请参阅
图1、5、6所示,可由握把50的转动连动车轮60一起转动,做方向上的调整、转动。
本实用新型藉由驱动构件10与衔接座30结合,衔接座30再连接车架40,共同组成摩托车的车体结构,如
图1所示,其中,车架40上的支架41可以适度倾斜,并降低高度,从而可将车体结构制成龙头较低、车体也低的摩托车,如
图1所示,形成全新结构的摩托车外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龙头改变了目前摩托车龙头的衔接方式,以更稳固的结构驱动摩托车,且将摩托车龙头的高度予以降低,使摩托车的重心也降低,使摩托车行进更平稳、安全,且组构成全新的摩托车外形。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龙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驱动构件、限位油压缸、衔接座、车架及握把;所述驱动构件固设于车轮的轮轴孔处,其具有固定座、锁固轴及驱动片,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轴孔、轴杆及螺孔,所述锁固轴穿入所述轴孔,所述轴杆穿置所述驱动片的穿孔与衔接座的轴孔,所述衔接座在所述轴杆上旋转,所述驱动片上设有供螺钉穿过的圆孔,所述螺钉锁入所述固定座的螺孔中,所述驱动片锁固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驱动片上设有衔接孔;所述限位油压缸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片的衔接孔衔接,另一端则固定于所述衔接座上;所述衔接座的前端支臂上设有轴孔,另一端处则设有连接件,所述衔接座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避震器衔接,所述避震器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车架上;所述车架的前端与所述衔接座的连接件连接,且前端上固设有支架,支架上设有固定螺孔,车架另一端设置有摩托车元件;所述握把设有锁孔,以螺杆锁过所述锁孔后再锁入所述支架的固定螺孔中,握把固定于支架上,所述握把上分别于左、右两侧连设有驱动油压缸,两驱动油压缸的另一端均藉螺杆锁固于所述支架的另一固定螺孔中,握把的左、右转动带动所述驱动油压缸动作;所述驱动构件固接于车轮中,并与所述衔接座结合,所述衔接座与车架结合,即组构成摩托车的车体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龙头,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驱动构件连接的限位油压缸又以连接管与握把上的驱动油压缸接通,当握把左、右转动时均会推动驱动油压缸,驱动油压缸即以连接管操控限位油压缸伸出或收回,限位油压缸在伸出或收回时,同时驱动所述驱动片移动,驱动片带动所述固定座移动使车轮偏左或向右转动,即所述握把转动连动车轮一起转动,做方向的调整、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的支架可适度倾斜,并降低高度。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龙头,其包括:驱动构件及衔接座,驱动构件藉由锁固轴及锁固螺杆锁接于车轮中,其上设有驱动片,驱动片藉限位油压缸带动,限位油压缸以连接管与驱动油压缸接通,驱动油压缸固定于支架上受握把转动而驱动,支架固设于车架上,车架与衔接座的连接件连接固定;当握把左、右转动时,推动驱动油压缸,连动限位油压缸以带动驱动片动作,驱动片推动固定座,同时带动车轮左、右偏移、转动。
文档编号B62K11/14GK2410224SQ99242739
公开日2000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21日
发明者梁景富 申请人:梁景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