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117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鞍骑型车辆的油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将油箱卡合至主框架的油箱托架通过衬板部件安装在油箱的内壁面。但是,必须使得衬板部件的壁厚与油箱的内壁面的壁厚为相同程度,因此,难以提高油箱托架的刚性。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衬板部件的刚性。在油箱(26)的底部设置中央槽(30),在面对中央槽的内壁(32)焊接相同程度壁厚的衬板部件(37),在其上焊接油箱托架(33)。衬板部件(37)设有沿油箱托架(33)的周围的焊道(41、42),由此提高衬板部件(37)的刚性,同时,沿焊道(41、42)焊接油箱托架(33)。
【专利说明】
鞍骑型车辆的油箱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的油箱,特别涉及用于将油箱向车体框架卡止的油箱托架的有利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存在以下结构:在成形为中空截面形状的油箱的底部中央,设有朝上方凹入、朝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槽,车体框架沿车体中心朝前后方向配置,通过将上述车体框架收纳于该中央槽,使得油箱跨越且支持于车体框架上,同时,设有面对中央槽内、朝前方开口的大致呈U字形的油箱托架,通过将该油箱托架向设于车体框架的油箱支持部件的外周嵌合,使得油箱朝车体框架卡止。又,存在通过衬板部件将该油箱托架向面对油箱中央槽的内壁面焊接的结构。再有,还存在以下结构:为省略该衬板部件,从一块板材通过冲压成形一体地形成大致呈U字状的油箱托架及其周围的向油箱焊接的板状部,通过电阻焊接将板状部向油箱固定(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230661号公报
[0004]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以往技术(段落0037及图7中记载的技术)是通过衬板部件将油箱托架向油箱安装的技术,使用这样的衬板部件的理由是由于:油箱托架承载油箱的大载荷,想要使得油箱托架用厚壁成为强度高的部件,但是,若将这样的厚壁部件直接向相对薄壁厚的油箱电弧焊接,则有在焊接部产生穿孔等的可能性,因此,点焊与油箱几乎同样壁厚的衬板部件,相对该衬板部件,电弧焊接油箱托架周围。但是,如此通过衬板部件场合,即使改良油箱托架的形状,提高强度,或者强度等同场合进行薄壁轻量化,若衬板部件变形,则作为包括油箱托架的油箱侧的卡合部整体的强度无法提高。因此,要求提高衬板部件的刚性。
[0005]再有,如上述专利文献I那样,省略衬板部件的形式必须使得油箱托架自身为高刚性,因此,使得油箱托架大型化,重量增大,因此,最好使用技术上成熟的衬板部件。

【发明内容】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包括:
[0007]—根主框架15,沿车体中心朝前后方向配置;以及
[0008]油箱26,形成跨越该主框架15的鞍型形状;
[0009]上述油箱26具备收纳上述主框架15的中央槽30,通过使得设在该中央槽内的油箱托架33卡合于设在上述主框架15的油箱支持部件34,固定至上述主框架15;
[0010]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油箱的特征在于:
[0011]上述油箱支持部件34由从上述主框架15朝左右突出的油箱支持杆35及嵌合至其前端部的缓冲部件36构成;
[0012]上述油箱托架33具备嵌合上述缓冲部件36的凸缘部50;
[0013]该凸缘部50通过衬板部件37焊接至上述油箱26,同时,在上述衬板部件37设有朝油箱托架33侧隆起、沿凸缘部50的外周延伸的中空的焊道41、42。
[0014]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中,其特征在于:
[0015]上述油箱托架33具备上述凸缘部50及重叠至上述衬板部件37的平坦的结合部51;
[0016]上述凸缘部50具备具有与上述缓冲部件36的外周面相接的接触面的部分52、53、54及成为上述缓冲部件36的导入口的上下的开放端部55、56;
[0017]用上述结合部51连接该上下的开放端部55、56之间。
[0018]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
[0019]上述油箱托架33的相对于上述衬板部件37的焊接,在夹着上述凸缘部50的内侧和外侧进行。
[0020]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3任意一个中,其特征在于:
[0021]上述焊道41、42沿上述凸缘部50的外周设置,这些焊道41、42与凸缘部50的外周通过电弧焊接结合。
[0022]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4任意一个中,其特征在于:
[0023]上述衬板部件37从上述油箱26的面对上述中央槽30的内面32,绕入直至面向地面方向的底面。
[0024]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中,其特征在于:
[0025]上述缓冲部件36分别嵌合至上述油箱支持杆35及上述凸缘部50;
[0026]在车宽方向,相对于上述油箱支持杆35及上述凸缘部50的嵌合长度为全长的2/3左右。
[0027]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28]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通过在衬板部件形成朝油箱托架侧隆起、沿凸缘部的外周延伸的中空的焊道形状提高衬板部件的刚性,因此,能提高油箱托架整体的刚性。
[0029]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凸缘部和结合部构成油箱托架,用结合部连接形成于凸缘部的上下的开放端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油箱托架的刚性。
[0030]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将凸缘部的内侧和外侧焊接至衬板部件,因此,通过形成焊道牢固地结合至刚性提高的衬板部件,进一步提高油箱托架整体的刚性。
[0031]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焊接油箱托架的外周与焊道,因此,焊接形成的结合位置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位置,相应地提高油箱托架整体的刚性。而且,通过电弧焊接形成的背侧焊接部形成于焊道的中空部内,因此,即使产生背侧焊接部,也不会对衬板部件和油箱的接合面产生影响。
[0032]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衬板部件通过焊道成为立体,同时,通过使得一部分从油箱的内面朝向底面弯曲,进一步成为立体。因此,衬板部件整体成为立体,进一步提高刚性。
[0033]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使得缓冲部件的相对于油箱支持杆及油箱托架的嵌合长度分别设为全长的2/3,因此,能设为这样的长度:当油箱承载大载荷时,即使缓冲部件弹性变形也能保持与车体框架卡合的长度。而且,即使使得各嵌合长度为该长度以上,也只会使得油箱支持杆或油箱托架伸长至必要以上的长度,重量增加。因此,能设定为最佳嵌合长度。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的左侧面图。
[0035]图2是图1的沿2-2线的截面图。
[0036]图3是油箱的左侧面图。
[0037]图4是油箱前部的底面图。
[0038]图5是油箱侧卡合部的侧面图。
[0039]图6是图3的沿6-6线的截面图。
[0040]图7是放大图6的一部分的图。
[0041 ]符号说明
[0042]15 —主框架
[0043]26— 油箱
[0044]30 —中央槽
[0045]31 —侧油箱
[0046]32—内壁
[0047]33— 油箱托架(tank stay)
[0048]35—油箱支持杆
[0049]36—缓冲部件
[0050]37— 衬板(patch)部件[0051 ]40—重叠部分
[0052]41,42— 焊道(bead)
[0053]50 —凸缘部
[0054]51 —结合部
[0055]59—背侧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基于【附图说明】一实施形态。再有,在本申请中,前后、上下、左右的各方向以摩托车直行时的乘员为基准,根据需要,将前方设为Fr、后方设为Rr,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又,所谓内外是将车体中心侧设为内侧,根据需要,将内侧设为IN、外侧设为0UT,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
[0057]图1是本申请发明适用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图2是图1的2-2线截面图,图3是油箱的左侧面图,图4是油箱前部的底面图。
[0058]首先,根据图1概略地说明车辆的整体结构。
[0059]在图1中,在车体框架10的前后支持前轮11和后轮12,在前轮11和后轮12的中间部支持发动机13。
[0000]车体框架10包括设在前端部的前管14,从该前管14在车体中心CL(图2)上向斜下方地朝后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15,从主框架15的后端部在发动机13的后方朝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6,从前管14在发动机13的前方朝斜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17,从主框架15的后端部大致水平地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席导轨18,以及倾斜地连接枢轴框架16和座席导轨18的各中间部的左右一对后支柱19。
[0061]前轮11支持于左右一对的前叉20的各下端部之间,其上端部通过上连接件21及下连接件22转动自如地支持于车体框架10。上连接件21安装于前管14上侧,同时,在上面安装把手23,通过此把手23操纵前轮11。下连接件22安装于前管14的下侧。
[0062]在前管14的前方支持前照灯24及仪表25。在前管14的后方配置油箱26。油箱26呈鞍型形状,以朝主框架15上跨越的状态得到支持,前端部向主框架15卡合,后端部没有图示,用螺栓等向主框架15固定。
[0063]油箱26的左右两侧用油箱罩27覆盖,油箱罩27的前端部延伸直至前叉20的附近,由在左右的油箱罩27之间形成的行驶风吸入空间吸入行驶风,使其通过后方的油箱26的下方,朝发动机13流动。在油箱26的后方配置座席28。
[0064]接下来,说明油箱26。在图2?4中,油箱26在底部中央朝前后方向形成向上方凹入的中央槽30,成为使得主框架15进入此处。在中央槽30的下方,配置发动机13的气缸部13a(参照图1),并在主框架15设置点火线圈等车载部件,变得易受到发动机的热影响。
[0065]油箱26包括夹着中央槽30、朝主框架15的左右垂下的侧油箱31。在左右侧油箱31的前部、面对中央槽30的内壁32,设有油箱托架33,构成此油箱托架33的大致呈U字形的凸缘部50卡合于主框架15侧的油箱支持部件34。通过将凸缘部50卡止于油箱支持部件34,能进行油箱26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定位。
[0066]油箱支持部件34由从主框架15朝左右突出的油箱支持杆35及支持于其左右两端部的缓冲部件36构成。缓冲部件36为橡胶等具有缓冲作用的筒型部件,在中心部设有轴孔,油箱支持杆35的前端部插入此处。油箱支持杆35以朝车宽方向贯穿的状态支持于设在主框架15的支架15a。
[0067]缓冲部件36的外周部嵌合于凸缘部50。在车宽方向,缓冲部件36的相对于油箱支持杆35的嵌合长度a与相对于凸缘部50的嵌合长度b分别为全长c的2/3左右。再有,缓冲部件3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抵接至主框架15的支架15a,由此,缓冲部件36的车宽方向得到定位。
[0068]凸缘部50在侧面视图中大致呈U字形,是朝向前方具有开放部的部件,使得油箱26覆盖至主框架15上,使得主框架15进入中央槽30内,使得跨坐至主框架15上。此时,使得凸缘部50的开放部朝缓冲部件36的后方对合,若向前方推压油箱26,则一边通过弹性变形使得缓冲部件36缩径,一边朝凸缘部50的内侧紧密嵌合。
[0069]由此,凸缘部50通过缓冲部件36卡止于油箱支持部件34。在此状态下,油箱26在左右侧油箱31朝左右分开的状态下,通过油箱支持杆35支持于主框架15,且通过缓冲部件36得到防震支持。
[0070]接下来,详细说明油箱托架33。
[0071]图5是从中央槽30内侧表示右侧的油箱托架33的侧面图,图6是图3的6-6线截面图。
[0072]如这些图所示,油箱托架33—体地包括在侧面视图中大致呈U字状的凸缘部50,及重叠焊接至衬板部件37的平坦的结合部51。
[0073]在焊接至油箱26之前,预先焊接油箱托架33和衬板部件37。
[0074]衬板部件37为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由与内壁32的板厚相同程度的板厚构成,沿周围在适当间隔的焊接点38进行点焊。
[0075]衬板部件37的下部39朝外侧弯曲,重叠至侧油箱31的底部31a,在此也进行点焊。39a为焊接点(参照图4、6)。
[0076]在衬板部件37的中央部、重叠安装凸缘部50的重叠部分40的周围,多处形成焊道41、42。在此例中,由长的上侧的焊道41及比其短的下侧的焊道42构成。
[0077]使得焊道41、42离开内壁32的表面,形成朝内方的油箱托架33侧隆起的突出形状,在油箱26的内壁32侧,形成沿凸缘部50的外周延伸的中空的槽部,同时,以大致呈半圆状截面形成顶部43、侧部44、基部45。
[0078]基部45是与重叠部分40的弯曲点,顶部43最远离重叠部分40。又,侧部44形成从基部45连接顶部43的弯曲面。
[0079]油箱托架33的板厚比内壁32及衬板部件37厚,例如,可由有2倍左右板厚的板材冲压成形得到,弯折结合部51的周围,使得大致呈U字状的凸缘立起,将该凸缘作为凸缘部50。
[0080]结合部51是在凸缘部50的内侧、重叠至衬板部件37中的重叠部分40表面的平坦部。
[0081]如图5所示,凸缘部50包括大致平行的上边部52和下边部53及半圆弧状地连接它们的后方侧端部之间的后边部54。它们连续设置为一体。
[0082]上边部52和下边部53的开放端部55、56向外开放状地弯曲,扩张开口宽度,使得缓冲部件36的嵌合容易进行。
[0083]上边部52、下边部53及后边部54形成与缓冲部件36的外周面相接的接触面。上边部52和下边部53之间的宽度朝向后边部54逐渐变窄,使得缓冲部件36的嵌合紧密。
[0084]开放端部55、56形成缓冲部件36的导入口。结合部51上下连接该上下的导入口部分。又,上边部52、下边部53及后边部54也由结合部51上下连接,形成一体化。由此,提高凸缘部50整体的刚性。
[0085]油箱托架33如图6所示,使得结合部51重叠于重叠部分40,使得在凸缘部50的外周部从结合部51弯曲的角部50a沿焊道41及42,沿上边部52及下边部53与焊道41及42的抵接部,通过电弧焊接进行填角焊接(参照图5)。电弧焊接能提高承受大载荷的油箱托架33的相对衬板部件37的剥离强度。
[0086]由此,通过电弧焊接,使得沿凸缘部50的上边部52及下边部53的外周设置的焊道41、42与凸缘部50的上边部52及下边部53的各外周部结合。
[0087]再有,在结合部51形成一个或多个向背侧(内壁32侧)突出的小突起57,在此,凸焊焊接至衬板部件37(焊接状态在图7中用符号57a表示)。凸焊焊接为电阻焊接,使得壁厚较厚的凸缘部50与壁厚相对较薄的衬板部件37通过焊接结合成为可能。因此,相对于衬板部件37,油箱托架33成为通过焊接在凸缘部50的内侧与外侧两方结合,使得油箱托架33相对于衬板部件37的结合牢固。
[0088]图7是放大表示焊道41附近部的焊接状态的截面的图,如该图7所示,上边部52和结合部51的角部50a与基部45重叠,焊道41与上边部52的外侧相接。若在该状态下使得角部50a的外侧以电弧焊填角焊接,则焊接部58位于焊道41的侧部44和上边部52的角部50a附近部之间。
[0089]因此,背侧焊接部59从基部45朝成为内侧的侧部44侧突出,形成于焊道41的中空空间内,在衬板部件37的背面,不伸出至与内壁32接触的部分。因此,在与内壁32抵接的衬板部件37,不形成背侧焊接部59,因此,能使得衬板部件37紧密接触内壁32,能防止因背侧焊接部59引起的抵接面的不规则浮起。
[0090]接下来,说明本实施形态的作用。
[0091]如图5所示,衬板部件37因设置朝油箱托架33侧隆起、沿凸缘部50的外周延伸的中空的焊道41及42,提高了刚性,通过将凸缘部50与该衬板部件37焊接一体化,提高卡止部整体的刚性。因此,利用提高的刚性,通过增加侧油箱31的内壁32与主框架15的距离d(图2),使得间隙增大,能使得行驶风易于流入中央槽30。其结果,能将该行驶风引导至位于中央槽30下方的发动机13的气缸部13a附近,进行冷却。又,点火线圈等车载部件变得难以受到发动机13的热气引起的热影响。
[0092]又,油箱托架33设为由一块板材冲压成形,形成平坦的结合部51,以及从其周围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立起的凸缘状的凸缘部50,再有,凸缘部50连续地设有上边部52、下边部53及后边部54。又,在凸缘部50,设有作为缓冲部件36的导入口部分的开放端部55、56,结合部51上下连接该开放端部55、56,因此,能提高凸缘部50整体的刚性。
[0093]又,油箱托架33在凸缘部50的外侧,通过电弧焊接,与衬板部件37的焊道41及42焊接,在内侧,多个小突起57凸焊焊接至衬板部件37的重叠部分40。因此,对于已通过焊道41、42提高刚性的衬板部件37,更加确实且牢固地结合,进一步提高油箱托架33整体的刚性。
[0094]又,焊道41、42沿作为凸缘部50的卡合部的上边部52及下边部53的各外周设置,通过电弧焊接使得焊道41及42与凸缘部50的外周结合,因此,如图7所示,相对于凸缘部50的焊道41及42的焊接部58成为比结合部51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端的位置。因此,焊接部58与成为重叠部分40的表面的以往的焊接部不同,成为从重叠部分40的表面朝车宽方向内侧端离开距离e,由此提高油箱托架33整体的刚性。
[0095]而且,焊接部58从重叠部分40的表面离开,成为焊道41及42的侧部44,因此,即使形成在电弧焊接中必然会产生的背侧焊接部59,该背侧焊接部59形成于焊道41及42的中空空间内,离开内壁32,因此,不会影响衬板部件37与内壁32的接合面,能使得衬板部件37与内壁32紧密重叠,实现一体化。
[0096]又,如图6所示,将衬板部件37的下部39朝外侧弯曲,使其重叠至侧油箱31的底部31a,通过点焊进行一体化,因此,强化衬板部件37与侧油箱31的结合,同时,通过使得衬板部件37的下部39弯曲,衬板部件37与隆起形成的焊道41及42—起,整体成为立体,因此,进一步提尚刚性。
[0097]再有,如图2所示,在缓冲部件36的车宽方向,相对于油箱支持杆35的嵌合长度a与相对于凸缘部50的嵌合长度b分别成为全长c的2/3左右。此嵌合长度为以下长度:在油箱26承载大载荷时,即使缓冲部件36弹性变形,也保持与油箱支持杆35的卡合。又,若长度在此以上,则必须使得油箱支持杆35或凸缘部50在车宽方向长至必要以上,重量增加。因此,通过使得嵌合长度成为这样(全长的2/3左右),能使其成为最佳嵌合长度,能保持确实卡合与重量的良好平衡。
[0098]再有,本申请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在发明的原理内能进行各种变形或应用。作为鞍骑型车辆并不局限于摩托车,也可为三轮车辆等各种形式的车辆。
[0099]又,焊道并不局限于上述焊道41及42,只要是沿凸缘部50的外周的部分,则其长度或大小、突出(隆起)程度、再有数量等皆可自由设定。又,各部分的焊接方法也不局限于实施形态,可使用合适的焊接方法。
【主权项】
1.一种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包括: 一根主框架(15),沿车体中心朝前后方向配置;以及 油箱(26),形成跨越该主框架(15)的鞍型形状; 上述油箱(26)具备收纳上述主框架(15)的中央槽(30),通过使得设在该中央槽内的油箱托架(33)卡合于设在上述主框架(15)的油箱支持部件(34),固定至上述主框架(15); 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油箱的特征在于: 上述油箱支持部件(34)由从上述主框架(15)朝左右突出的油箱支持杆(35)及嵌合至其前端部的缓冲部件(36)构成; 上述油箱托架(33)具备嵌合上述缓冲部件(36)的凸缘部(50); 该凸缘部(50)通过衬板部件(37)焊接至上述油箱(26),同时,在上述衬板部件(37)设有朝油箱托架(33)侧隆起、沿凸缘部(50)的外周延伸的中空的焊道(41、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箱托架(33)具备上述凸缘部(50)及重叠至上述衬板部件(37)的平坦的结合部(51); 上述凸缘部(50)具备具有与上述缓冲部件(36)的外周面相接的接触面的部分(52、53、54)及成为上述缓冲部件(36)的导入口的上下的开放端部(55、56); 用上述结合部(51)连接该上下的开放端部(55、56)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箱托架(33)的相对于上述衬板部件(37)的焊接,在夹着上述凸缘部(50)的内侧和外侧进行。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焊道(41、42)沿上述凸缘部(50)的外周设置,这些焊道(41、42)与凸缘部(50)的外周通过电弧焊接结合。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衬板部件(37)从上述油箱(26)的面对上述中央槽(30)的内面(32),绕入直至面向地面方向的底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缓冲部件(36)分别嵌合至上述油箱支持杆(35)及上述凸缘部(50); 在车宽方向,相对于上述油箱支持杆(35)及上述凸缘部(50)的嵌合长度为全长的2/3左右。
【文档编号】B62J35/00GK105984535SQ201610115734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发明人】荆木雄也, 山田康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