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足群行木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6420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八足群行木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八足群行木牛。
【背景技术】
[0002]中华正史《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和《诸葛亮传》都分别记载:诸葛亮时任蜀汉丞相时,在第四次北伐(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战役中,使用“木牛”运输工具把军粮从陕西汉中运输至甘肃祁山前线的确凿史料。
[0003]“木牛”这一运输工具的具体做法,在历史文献《诸葛亮集》和南北朝人裴松之《三国志注》中,都有完全相同的《作木牛流马法》记载。
[0004]发明木牛流马的创意者诸葛亮逝世,蜀汉灭亡,加之〈〈诸葛亮集》轶失,木牛流马两种运输工具的制作技术“失传”。1700多年以来,很多国人(甚至有外国人士、外国机构出资助国人),按《作木牛流马法》(注:本申请只涉及木牛,行文中不再提及流马,同时暂将《作木牛流马法》简称为《作木牛法》),大力研究复制木牛运输工具,陆续研究了 “轮式(从独轮、两轮至十六轮)、足式、脚轮混合式、以及索道式”等多种形制的木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件作品,能够得到史学界、文博界、工程技术界和广大木牛研制者的完全一致认可,发明人经全面深入分析认为根本原因有二:
[0005]—、核心机密一一在没有真正破解《作木牛法》的核心机密(特行者、群行者)的前提下,不能找到研制木牛的正确途径。
[0006]二、核心技术一一受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误解影响,不能准确解读“双者为脚、一脚四足、转者为牛足、牛行四步、人不大劳”等等含义,无法领悟掌握木牛的“行走、转向、操控”等“核心技术”,所以造不出真正的木牛。
[0007]故学术界将“木牛流马”列为“中华历史未解之谜”,媒体则称为“千古迷案”。【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具有转向、越障能力的八足群行木牛。
[0009]本发明人从2007年起受央视科技节目启迪产生研制木牛思想,2009年起具体制作,2011年1月5日获国家专利(专利名称:蜀道集运之木牛,专利号ZL201020143663.6),但本人并不满足停滞,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研制。
[0010]《作木牛法》中“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者”字当做“时”、“状态”、“情况”解读,导至出在“特行时”和“群行时”木牛速度行程不同的传统理念一一“一牛两时”。
[0011]2014年起,本人对木牛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到三项收获:
[0012](—)木牛行军运输路径:从陕西汉中出发,先向西行翻越秦岭山区,进入陇西高原,再北上抵达祁山。木牛经过了山区和高原两种不同的地形地貌道路。
[0013](二)因《诸葛亮集》失传,导致《作木牛法》出现多种不同版本,去伪存真,本人选定被史学界一致公认的纯正版本一一裴松之《三国志注》所载《作木牛流马法》(以下简称《作木牛法》)作为研制依据。
[0014](三)《作木牛法》中总共使用132个汉字,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及《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对132个汉字列表,分别进行逐字解析,进而统计出132个汉字仅用67个单字,有65个字为重复使用,特别是“牛”和“者”字,都反复使用15次;“牛”字是实词容易理解,而“者”属虚词,词性既可作助词,又可作代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故对“特行者”和“群行者”的解读出现不同的释义,这便是《作木牛法》的“核心机密”。
[0015]长久以来,人们将“特行者”、“群行者”两句中的“者”字,误译为“时”(或“状态”“情况”),进而引伸为“同一木牛”,分别于特行“时”(状态)和群行“时”(状态)两种状况,形成为“一牛两时(态)”的传统理念。
[0016]根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726页“者”字词条的规范解释为“①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0017]因“特行”和“群行”都是动词性词组,它们后面的“者”字,只能是指代运输军粮的器物木牛。
[0018]以《词典》为依据,由此可知:
[0019](—)“特行者”和“群行者”的“者”字是指代器物,不指代“时间”;
[0020](二)正确解释应为“特行者一一特行木牛”、“群行者一一群行木牛”。
[0021 ](三)按现代机械产品分类划型方法,可简称为“特行型”和“群行型”,概括为“一牛二型”。
[0022](四)由此可否定(“同一木牛”分别于特行“时〈态〉”和群行“时〈态〉”的“一牛两时”传统理念。
[0023]破解了《作木牛法》的核心机密,走出“一牛两时”的传统误区,沿着“一牛二型”的全新思路,再读原文,茅塞顿开,对《作法》中有关行走、转向、刹车等核心技术,可逐一解决掌握。
[0024]从史料和历史地理状况可知,木牛从汉中平原的勉县出发至祁山前线,需翻秦岭,上高原,沿河谷行进,其间“爬坡、崎妪”的路况,是轮式木牛的弱项,故本发明人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因地制宜的研制出了“双者为脚、一脚四足、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的八足群行木牛。
[002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26]八足群行木牛,包括行走机构、转向机构、操控机构和装载机构,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两个结构相同且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脚和右脚,左脚和右脚均包括肋、腿一、腿二、腿三、腿四、前跨、后跨、前足和后足。腿一、腿二、腿三和腿四沿从前到后的方向分别通过腿轴与肋可转动连接,腿一、腿二、腿三和腿四分别绕各自腿轴摆动,腿一和腿二的下端部分别通过转轴与前足连接,腿三和腿四的下端部分别通过转轴与后足连接,腿一和腿二的上端部分别通过转轴与前跨连接,腿三和腿四的上端部分别通过转轴与后跨可转动连接。
[0027]前足和后足与地面接触,起支撑全机负荷、稳定机身、向前行进等功能。
[0028]优选的,左脚和右脚的腿一、腿二和腿三的长度均相同,左脚和右脚的腿四的长度均短于腿一、腿二和腿三的长度,从而当前足的底面与地面呈一致的水平状态时,能够全板全接触地面,呈水平状态,而后足因腿四较前条短,故与腿四联结的后足的后端部比地面要高出,后足仅前端部接触地面,从而使后四足的底面与地面形成小角度的夹角,后足呈“后翅状态”,这就为“步行木牛”不用“膝关节”却能“抬腿前进”创造了条件。
[0029]进一步的,所述的左脚和右脚均包括两个腿一、两个腿二、两个腿三和两个腿四,左脚的两个腿一、两个腿二、两个腿三和两个腿四均分别对称设置于左脚的肋的两侧,右脚的两个腿一、两个腿二、两个腿三和两个腿四均分别对称设置于右脚的肋的两侧。每两个位于肋的同侧的腿一和腿二的下部均连接有一个前足,每两个位于肋的同侧的腿三和腿四的下部均连接有一个后足,前跨和后跨均位于分设在肋的两侧的腿之间,前跨的前端通过转轴同时连接左脚或右脚的两个腿一,前跨的后端通过转轴同时连接左脚或右脚的两个腿二,后跨的前端通过转轴同时连接左脚或右脚的两个腿三,后跨的后端通过转轴同时连接左脚或右脚的两个腿四,从而八足群行木牛的每一只脚都具有一肋、八腿、二跨、四足。
[0030]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均为长条形构件,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沿从前到后的方向依次设置于左脚和右脚之间,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的两端均设置于左脚或右脚的肋的上方,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的左端分别通过牛秋轴与左脚的肋可转动连接,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的右端分别通过牛秋轴与右脚的肋可转动连接,从而头横领、前横领和后横领将左脚和右脚联合成可相对前后移动的一个行走转向整体。
[0031]优选的,所述的头横领上固定安装有头横领支架,头横领支架上固定安装有牛头和牛角。头横领支架、牛头和牛角构成一整体部件,都随头横领转动作同步同向转动,起装饰和指向作用,牛头还点明该运输工具具有真牛“载多行少”的本性。
[0032]所述的操控机构包括左辕、右辕、左辕支架、右辕支架、左前拉杆、左后拉杆、右前拉杆、右后拉杆、左推杆和右推杆,左辕支架固定安装于左脚的肋的中部,左辕支架位于左脚的腿二和腿三之间,左辕的中部通过转轴与左辕支架可转动连接,左前拉杆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于左辕位于左辕支架前侧的部分上,左后拉杆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于左辕位于左辕支架后侧的部分上,左后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后跨可转动连接,左推杆的前部通过转轴分别与左脚的腿一和腿二可转动连接,左推杆的后端通过转轴与左前拉杆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右辕支架固定安装于右脚的肋的中部,右辕支架位于右脚的腿二和腿三之间,右辕的中部通过转轴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