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753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行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通过入坞和举升船 舶装置来控制浮动的船坞,也可通过机载支撑系船柱和位于码头的岸壁内或外的轴承 座(支承座?)来锚碇升起或下降的浮动船坞,达到一定高度后,船舶即能在轨道上 从浮动船坞移动到陆地或从陆地上返回。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浮动船坞把船升到岸边的泊船位置,供船转换、维修,或把船从泊 船位置移至水上(对新建造的船同样适用)。这一设备的运行原理是在牵引装置或排 水设备的共同作用下,把船移动到升起的船坞,或把船从船坞移动到岸边的轨道,最 后驶向泊船位置。
这一程序的锚碇已由专利号为DE 36 11 742 Al的专利公开。但该专利公开的方 法非常复杂、昂贵,并且仅能满足部分要求。
专利号为DE 35 20 386 Al也公开了用于浮动船坞的锚碇,其配合使用可固定至 海床的系船柱管(dolphins tubes)。该专利公开的系统的设计理念是通过降低浮动船 坞使系船柱管能固定至海床。当浮动船坞浮出水面时,系船柱管被拔起,船坞会被固 定在一个位置,让船只进出。
上述的装置和方法有如下的缺点当牵引漂浮船坞到泊船区内的一个新位置时, 需要依赖外部的帮助。
专利号为GB 1 276 606 A的专利不仅公开了带有可卸装边墙的浮动船坞的设计, 还采用了自移动和举升系统。这样,可用缆绳固定的浮动船坞有可能从坞槽被提升至岸壁。 一方面,浮动船坞与岸壁有缆绳相连,另一方面,在背对岸壁的那一面,有锚 石与海床相连,并提供导向辊,通过船上缆绳进一步移向浮动船坞的巻缆绞盘。这一 装置不便之处是泊船区只有一个位置可以停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着眼于寻找最简单的途径,实现多个泊船位置,用自身的方法使浮动 船坞能安全锚碇,也使船舶从浮动船坞经轨道驶至或驶离陆地成为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 碇系统,包括具有锚碇、牵引设备和泊船区的浮动船坞,以实现船舶可通过几条纵向 轨道往返陆地处,此时,平行排列在地面上的纵向轨道与浮动船坞的纵向轴排成一直 线;其特征在于
设有各处一方并永久固定在海床上的4个锚固点,第一对锚固点在码头岸壁区域; 第二对锚固点离开并平行于码头岸壁并与第一对锚固点保持一段距离,所述距离小于 浮动船坞的长度,浮动船坞在码头边和右舷边的(第一对和第二对)锚固点之间移动; 在所述锚固点上,固定有牵引工具并连接到机载牵引设备,以便把浮动船坞从一 个坞槽推到一条空闲的纵向轨道,这条轨道与码头岸壁或背面并行的纵向轴交叉。 所述的锚固点由固定在海床上的船架或锚石构成。
所述的牵引工具包括牵引缆或锚链,所述的机载牵引设备为机载巻缆绞盘或锚绞為:。
所述的牵引缆的材料是金属或塑料。
所述的浮动船坞配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机载船架,其高度可调节,并配备有一 个梁支座用来支撑码头岸壁。 所述的梁支座至少由一根支柱组成。所述的机载船架和梁支座的动作可由机械、水力或电力设备驱动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须外部直接的帮助,每一个泊船的位置都可以使用。 因此,不会出现在其他情况下需要外部帮助来移动浮动船坞。此外,在这一实用新型 所公开的锚碇系统作用下,无须使用复杂的分流交通工具(cross transportation vehicle) 来对不同的船只进行分流,因而泊船区域就大大增加。这样,船坞的建造和维修能力 实现翻倍。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此时锚碇系统用于转移船舶;
图2是浮动船坞前端和岸壁的纵向剖面图,此时岸壁可设置有锚碇;
图3是浮动船坞前端和岸壁的俯视图,此时岸壁可设置有锚碇;
图4 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l的俯视图,此时锚碇与系船柱配合作用;
图4 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横向剖面图,此时锚碇与系船柱配合作用;
图5 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此时锚碇与锚石配合作用;
图5 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横向剖面图,此时锚碇与锚石配合作用;
图6 a是没有分流交通工具的用于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的俯视图; 图6 b是带有分流交通工具的用于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的俯视图。 图中1浮动船坞,2岸,2 a岸壁,3纵向轨道,4梁(供轨道使用),5舟
桥甲板,6电车,7龙骨墩,8凹位,9梁,10支撑船架,11进坞槽,12牵引缆,
13机载巻缆绞盘,14系船柱,15起锚机,16锚石,17锚链,18导向辊,19分流
运输工具,20船只或船舶,WL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 6所示的用于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包括具有锚碇、牵引 设备和泊船区的浮动船坞l,以实现船可通过几条纵向轨道往返陆地处,此时,平行 排列在地面上的纵向轨道之一与浮动船坞1的纵向轴排成一直线;锚碇系统设有各处 一方并永久固定在海床上、由固定的系船柱14或锚石16构成的4个锚固点,第一对 锚固点处在码头岸壁2a区域;第二对锚固点离开并平行于码头岸壁且与第一对锚固 点保持一段距离,而这个距离小于浮动船坞的长度,浮动船坞在码头边和右舷边的(第 一对和第二对)锚固点之间移动。在这些锚固点上,固定的牵引缆12与船上巻缆绞 盘13相连接,以便把浮动船坞1从一个坞槽推到一条空闲的纵向轨道,该轨道与码 头岸壁或背面并行的纵向轴交叉;其中,牵引缆12由金属或塑料制成。

图1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原理,船舶S可利用牵引和带有系船柱14 的锚碇系统,并利用浮动船坞上巻缆绞盘13、牵引缆12和导向辊18,安全地从水平 方向在浮动船坞1和岸上2之间实现往返。
如图2和图3所示,浮动船坞1对船舶S实现纵向转移。即浮动船坞l可用于 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见图6a),船舶S经由纵向轨道在浮动船坞l和 陆地之间往返。于是,自牵引移动和举升船舶的锚碇系统的自牵引移动和举升船舶能 力就取决于船身长度和浮动船坞长度的比例。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浮动船坞1的舟桥甲板5上,设置供轨道使用的可卸装 木梁4。梁4的高度是为了填补浮动船坞1的舟桥甲板5与岸壁2之间的高度差。这 些梁有统一的长度,是简单的铁质制造(例如两条I形梁焊接在一起)。它们放置于 浮动船坞l的舟桥甲板5上,在舟桥甲板5的一个角落栓紧,组合一起。在沿轨道上 移动的电车和自身龙骨墩的协助下,船舶S可实现纵向转移。
船舶S在海陆间往返的纵向转移过程中,浮动船坞1根据船S的移动位置和船的重量来增加或减少船的压载物。于是,在移动程序启动前,浮动船坞1与支撑船架10 相连,梁9靠着岸壁2a。支撑船架10和梁9的动作可由机械,水力,电力设备驱动 实现。
为了保证在移动过程中的最高安全性,必须避免改变高度(新的水线WL)和调整 浮动船坞l。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码头岸壁2a的两个凹处8,浮动船坞l的前端由 可移动横梁9支撑,后端有两个支撑船架10垂直支撑,支撑船架10高度可调节并配 备有一个梁支座用来支撑码头岸壁2a。浮动船坞1压舱物的增加和减少由计重设备控 制。
在浮动船坞1的牵引过程中,支撑船架10处于吊起不运转工作的位置,横梁9 也处于收起的状态。浮动船坞1借助
图1所描绘的锚碇可以固定在码头岸壁的不同位 置(见图4a),以便在同一时间利用几条纵向轨道。这样一来,省却了分流运输交通 工具所需要的空间。
图4a和图4b描述的是浮动船坞1通过系船柱14 (固定在海床上,与码头岸壁 2a保持一段固定的距离)的锚碇。在每一个系船柱14上固定有牵引缆12,并通过导 向辊18牵引至巻缆绞盘13。巻缆绞盘13横穿码头岩壁,在浮动船坞1的一侧同步运 作;牵引缆12—侧紧一侧松。这样一来,浮动船坞l垂直地在泊船区的一条纵向轨 道3的预定位置上移动。
另外,有可能在岸壁2 a不使用系船柱14,取而代之的是在岸壁2 a装上牵引 缆12。
牵引缆的材料是金属或塑料。
图4b展示了船只S (没有在图中标示)驶进与驶离浮动船坞l的横切面图,这 是处于进坞槽11并由通过船架锁来固定两个系船柱14 。在牵引浮动船坞l程序开始的时候,船架锁就会解开。
图5a和图5b所示的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系 船柱14被固定在海床上的锚石16取代,锚链17固定在锚石16上。然后,浮动船坞 1仅通过机载锚绞盘15和锚链17牵引至纵向轨道3。船S在坞槽11进出坞的过程和 从浮动船坞1往返地面的传动过程的实现方式与使用系船柱14的那个段落所描写的 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未图示)与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采用牵引缆12替代 了锚绞盘15和锚链17固定在锚石16上。它们通过浮动船坞1的机载巻缆绞盘13进 行运作,其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赘述。
如图6a和图6b所示的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包括了分流运输和进一步的地 面运输会由分流流动电车(分流运输工具19)完成。但是,浮动船坞1能够被固定在 码头岸壁2a的不同位置上,而不是在码头岸壁2a的一个固定位置上,以便能够在同 一时间内利用几条纵向轨道。分流运输交通工具将有在不影响自牵引升船和传动系统 的的情况下移动泊船区的几艘船S。
权利要求1、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包括具有锚碇、牵引设备和泊船区的浮动船坞,以实现船舶(S)可通过几条纵向轨道(3)往返陆地处,此时,平行排列在地面上的纵向轨道(3)与浮动船坞(1)的纵向轴排成一直线;其特征在于设有各处一方并永久固定在海床上的4个锚固点,第一对锚固点设在码头岸壁(2a)区域;第二对锚固点平行于码头岸壁并与第一对锚固点保持一段距离,所述距离小于浮动船坞(1)的长度,浮动船坞(1)在码头边和右舷边的锚固点之间移动;在所述锚固点上,固定有牵引工具并连接到机载牵引设备,以便把浮动船坞(1)从一个坞槽(11)推到一条空闲的纵向轨道(3),这条轨道与码头岸壁或背面并行的纵向轴交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锚固点由固定在海床上的系船柱(14)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点由固定在海床上的锚石(16)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任一项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工具为牵引缆(12),所述的机载牵引设备为机载巻缆绞盘(13)。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缆的材料是金属或塑料。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牵引工具为铺链(17),所述的机载牵引设备为锚绞盘。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3和5至6所述的任一项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 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动船坞(l)配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高度可调节的机载船架(IO),并配备有一个梁支座用来支撑码头岸壁(2a)。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梁支座至少由一根支柱(9)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载船架和梁支座的动作可由机械、水力或电力设备驱动实现。
专利摘要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包括具有锚碇和牵引设备的浮动船坞,及一个可把船(S)提升至地面上的几根纵向轨道(3)处的泊船区,此时纵向轨道(3)平行排列在地面上与浮动船坞的纵向轴排成一直线。系统设有各处一方并永久固定在海床上的4个锚固点,第一对锚固点设在码头岸壁(2a)区域;第二对锚固点平行于码头岸壁并与第一对锚固点保持一段距离,该距离小于浮动船坞(1)的长度,浮动船坞(1)在码头边和右舷边的锚固点之间移动;在所述锚固点上,固定有牵引工具并连接到机载牵引设备,以便把浮动船坞(1)从一个坞槽(11)推到一条空闲的纵向轨道(3),这条轨道与码头岸壁或背面并行的纵向轴交叉。
文档编号B63C3/02GK201280218SQ200820115240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8日
发明者马田·贝 申请人:马田·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